资源简介 题型四 实验探究题类型1 教材变式实验1.(2021·江西样卷四)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请据图回答:INCLUDEPICTURE"22JXSWFY-220.TIF" INCLUDEPICTURE "22JXSWFY-220.TIF" \* MERGEFORMAT步骤1:取10支试管,均分为5组。向每组两支试管中都加入含足量淀粉酶和少量淀粉的混合溶液。步骤2:将装有混合溶液的5组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 ℃、 25 ℃、35 ℃、45 ℃、55 ℃的水槽中水浴。10分钟后,向每支试管中各加1滴________(检测淀粉是否存在),并观察。(1)步骤2的横线处应填________。(2)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3)若只有第3组试管的液体未变蓝色,则说明该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的土壤中,并________。(3)若只有第3组试管的液体未变蓝色,则说明该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区间是__________℃。(4)上述实验中,只能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淀粉,量不能过多,主要是为了避免淀粉酶无法将过多的淀粉分解成__________,致使残留淀粉对实验产生干扰。(5)每组用两支试管而不是一支试管,是为了避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________性。2.(2021·太原)探究香烟烟雾对生物的危害为探究香烟对生物的危害,某研究小组进行了“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的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如下:①用三个长、宽、高均为60 厘米的透明玻璃缸作为实验舱,分别标记为A、B、C。玻璃缸的上方有玻璃盖,一侧开有圆孔,用于通入气体。②每个实验舱内放入一盆同品种且长势基本一致的绿萝,盖上玻璃盖并密封。③将三个实验舱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④向A、B两个实验舱内通入香烟烟雾(烟雾量均为2支同型号香烟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雾),向C实验舱内通入等量某气体。用宽胶带密封圆孔。该实验的主要操作及72小时后绿萝呈现的状态如表:组别 通入气体 密闭情况 72小时后绿萝呈现的状态A组 香烟烟雾 保持密闭 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B组 香烟烟雾 定时开盖通风 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C组 某气体 保持密闭 个别叶尖微黄,叶面未见水渍状斑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于实验的三盆绿萝为什么需要基本一致?____________。(2)C组通入的气体应是________。(3)A组与C组对照,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实验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A组与B组对照,所得实验结果给予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5)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你对该研究小组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6)若研究小组想同时探究“绿萝是否可以吸收香烟烟雾中的PM2.5”,需要增加D组与A组形成对照,并定时测定两个实验舱中PM2.5的浓度。D组玻璃缸中除______________外,其他实验条件均应与A组相同。3.(2021·昆明)为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某实验小组将9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青菜幼苗均分为3组,分别放在盛有等量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营养液和蒸馏水的容器中,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10天。实验开始前和结束时,分别称取植株的重量,计算其重量增加的比例,结果如表。组别 培养液 增重比例植株① 植株② 植株③ 平均值A 土壤浸出液 65% 52% 57% 57%B 无土栽培营养液 88% 63% 62.5% 71.2%C 蒸馏水 33.3% 37.5% 40.1% 37%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用A、C两组进行对照,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吗?对照组是______组。(2)每组分别称取3株植株的重量,取平均值,是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__________。(3)青菜植株生长最快的是______(选填“A”“B”或“C”)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1·杭州)小金同学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设计了如下实验。材料用具: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无叶绿体)、黑纸片、打孔器、白纸板、吸管、适宜浓度的酒精、碘液、回形针。实验步骤:①将天竺葵放置于黑暗环境中24小时。②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夹在天竺葵植株的某一叶片上半部,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③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在A(黑纸片遮光的绿色部位)、B(未遮光的绿色部位)和C(未遮光的白色部位)各取1个叶圆片(如图所示)。④把取下的叶圆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水浴加热,脱色后在清水中漂洗。⑤将3个叶圆片放在白纸板上,用吸管吸取碘液,分别滴在3个叶圆片上,观察实验结果。INCLUDEPICTURE"21浙真SWY-25.TIF" INCLUDEPICTURE "21浙真SWY-25.TIF" \* MERGEFORMAT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步骤④中将叶圆片放入酒精溶液中进行脱色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金同学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观察指标来判断3个叶圆片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3)A和B进行对照的目的是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实验结果叶圆片B变蓝,C不变蓝,则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21·九江彭泽一模)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金鱼藻是悬浮于水中的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植物体从种子发芽到成熟均没有根。叶轮生,边缘有散生的刺状细齿;茎平滑而细长,可达60厘米左右。金鱼藻多年生长于小湖泊静水处,曾经于池塘、水沟等处常见,可作龙虾饲料。为研究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课外小组的同学们选择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了相关实验。同学们组装好实验装置,即在量筒内加入250 mL清水和一段新鲜的金鱼藻,然后将该装置置于离台灯(冷光源)不同距离处分别进行实验。(1)实验初始时,实验装置与台灯的距离为20 cm,之后的每组实验,依次将实验装置向台灯移近5 cm。通过调节实验装置与光源的距离,改变____________,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2)实验过程中,计数1 min内________________代表光合作用的强度。观察并记录每组实验结果,连续统计3次,将3次测得的数据取__________,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记录数据如表。实验装置与光源的距离(cm) 20 15 10 5 0释放的气泡数(个/min) 1.8 3.6 7.0 11.8 13.4(3)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2 课外拓展实验6.(2021·江西样卷二)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蔬菜产量的因素,将同一品种蔬菜置于适宜温度下,并按如表所示方案进行培养,测定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表回答:INCLUDEPICTURE"22JXSWFY-221.TIF" INCLUDEPICTURE "22JXSWFY-221.TIF" \* MERGEFORMAT组别 光照强度/lux 施肥 土壤含水量A 800 是 20%40%60%B ? 否 20%40%50%(1)实验中为了控制单一变量,B组的光照强度应为__________lux。(2)该实验探究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肥料和______________。(3)实验结果表明,从土壤含水量为________%开始施肥效果明显;要使蔬菜产量最高,应该将其种植在含水量为__________________的土壤中,并________。(4)施农家肥能够提高蔬菜产量的原因是农田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会释放____________(气体),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7.(2021·江西样卷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人类的好朋友。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春末夏初,在清澈的小溪里经常会看到蝌蚪。蝌蚪的呼吸器官是______。经过一段时间后,蝌蚪会变成青蛙,这时它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____。(2)为了探究青蛙的呼吸方式,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a.将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基本相似的三只青蛙分别编号为甲、乙、丙。b.将甲青蛙的皮肤表面清洗擦干,在皮肤表面涂上一层厚1~2毫米的凡士林软膏(注意不要堵塞青蛙的鼻孔)。c.将乙青蛙的皮肤表面清洗擦干,只将身体一侧的皮肤表面涂上一层厚1~2毫米的凡士林软膏。d.丙青蛙不做任何处理。e.将三只青蛙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其口腔张合(呼吸)的速度。①甲、乙、丙三只青蛙中,口腔张合最快的是______青蛙。②丙青蛙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③实验选取了三只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相似的青蛙,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使实验结果更准确。④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青蛙需要用________辅助呼吸。8.(2021·随州)“低头族”在当今社会中十分普遍,为研究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健康的危害,某医学研究所设计了以下实验预案,做可行性评估:①预随机选取200名志愿者,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男、女各50名;②预设给A组每人一部相同型号的手机,让其在实验期间持续使用手机;B组每人一套国学经典,让其在实验期间持续阅读,其他条件相同;③预设在实验的1个月中,对志愿者每天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记录,方案如表:请回答:(1)预案的步骤①中的200名志愿者的健康状况应基本________。该预设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实验的哪些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预案的每个实验组都选取了100名志愿者而不是1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预案拟采用的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A.分类法 B.实验法C.文献法 D.观察法(4)如果你是健康管理师,请对出现沟通障碍的人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021·泸州)生活中的常规消毒能减少细菌的滋生和传播。有人认为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对教室消毒效果的影响,将A品牌消毒液进行稀释,配制出5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分别对九年级5个班的教室进行消毒,并测定杀菌率,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INCLUDEPICTURE"22JXSWFY-222.TIF" INCLUDEPICTURE "22JXSWFY-222.TIF" \* MERGEFORMAT(1)使用消毒液杀灭教室内的病原体,这一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的________________环节。(2)生物兴趣小组在测定杀菌率时,需要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A品牌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4)有同学提出消毒液能杀菌,但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呢?生物兴趣小组又对该品牌消毒液成分进行了资料查询,查询结果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查询结果,他们建议教室消毒液浓度选择1/200为最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2021·江西样卷三)为研究火龙果种子萌发的特性,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选取大小均匀且饱满的火龙果种子,用清水进行浸种,浸种时间分别为2、4、6、12、24、36、48小时。②将种子分别在20 ℃、25 ℃、30 ℃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表。请据表回答:(1)实验中选取的火龙果种子要大小均匀且饱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适宜的浸种条件下,火龙果种子发芽率较高,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将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通过实验数据可知,火龙果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是温度为________℃,浸种______小时。(4)由于长期生长于热带沙漠地区,火龙果植物的叶片退化。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5)火龙果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茎,说明茎内含有大量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参考答案【题型分类精练】1.(1)碘液 (2)温度 (3)25~45 (4)麦芽糖 (5)偶然2.(1)控制变量 (2)空气 (3)香烟烟雾 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有影响 (4)不在室内吸烟 (5)进行重复实验 (6)不放置绿萝3.(1)无机盐 A (2)可信度 (3)B 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蒸馏水中缺乏无机盐,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无土栽培营养液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的,可以更合理地满足植物对各种无机盐的需要,从而使植物长得更好4.(1)分解叶绿素,除去叶圆片本身的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叶圆片滴加碘液是否变蓝色 (3)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4)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5.(1)光照强度 (2)释放的气泡数 平均值 减小实验误差(3)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也增加6.(1)800 (2)土壤含水量 (3)40% 40%~60% 施肥 (4)细菌和真菌(或分解者) 二氧化碳7.(1)鳃 肺和皮肤 (2)甲 作对照 控制单一变量 皮肤8.(1)相同 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重复性原则 (2)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误差 (3)B (4)放下手机,多参加集体活动9.(1)切断传播途径 (2)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出现偶然性 (3)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 增加 (4)消毒液浓度为1/200时,杀菌效果较好,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10.(1)控制单一变量,防止其他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2)降低(3)25 4 (4)生物适应环境 (5)叶绿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