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追求发展真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在实践中追求发展真理

资源简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题。本框题所在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该问题也是《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深华,是如何正确看到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是单元的最基本的知识目标之一。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能力基础: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但即兴探究的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3、学习障碍:学生喜欢热闹,但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还习惯于“等、靠、要”。
4、学习难度: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再现和深华,因此,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点拨、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三、设计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针,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科探究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习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并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课堂的主宰变为课堂的主导,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一个发散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多元选择,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①掌握真理的含义。②理解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③应用具体的事例分析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进而懂得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道理。
能力目标: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有趣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③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漫画、文字材料、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增强直观感。
④图示法(板书用)
(2)学法:
①合作探究法:分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突显,生生之间的思维得到融合、交叉、提炼和升华。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②例证归纳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和经验出发,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感悟,归纳出新的理念。
③图示法:化繁为简,帮助理解、方便记忆,培养发散思维。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把漫画、动画、图片等课件展示给学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合作精神。②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去认识真理。③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④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难点:真理的客观性(依据: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情景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入手,引出本框要上的内容
复习旧知识,了解新知识,搞清两者的关系
1.本节课内容偏多,宜采用简洁的、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探究活动。
2.创设形象情景,引起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真理是客观的
?
1.真理的含义
创设情境1——激活课堂
1.用PPT演示: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话: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图文并茂)。
2.设疑:①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②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③真理都是有用的吗?为什么?
3、思维点拨:(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真理是有用的,因为其具有客观性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思考、辩论,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各抒己见,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教师作为主持人。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归纳“真理”的科学含义。通过辩论,学生质疑、释疑,从而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真理最基本属性-----客观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创设情境2——自主探究
1.用PPT演示:漫画“下雨了好不好?”引出真理的客观性并作讲解
2设问: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真理只有一个是否矛盾?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吗?
2.思维点拨,精讲: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结合生活实际、自己的实际进行对照思考、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发言。
2.阅读课文,并举一反三,获得感悟,形成理念。
结合本地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深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的主观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从而把握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创设情境3——师生探究
1用PPT展示:下雨是好是坏?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
2设问:①新的科学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②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3、适时引导、点拨,归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阅读课文,联系旧知思考问题。
2. 师生合作探究问题: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感悟,形成理念。
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沿着问题思路获得探究结果: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从而突破难点。
2真理都是具体的。
创设情境4:
用PPT展示:毛泽东提出的“造反有理”是真理还是谬误?
用PPT展示:中国和苏联革命时期的发展道路,近一步说明真理是具体的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出结论。教学突出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突破难点。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具有上升性
?
?
创设情境5
看书48页,展示哥伦比亚号事件
设问: (1)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2)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挫折呢?
(3)我们对航天(地球月球认识)能不能一步到位?——不能,为什么呢?
认识的这种反复性对应的方法论要求: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课堂探究: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见书本)
3、适时引导、点拨、归纳,渗透德育。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阅读课文,联系旧知思考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用多种手段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将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哲学。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学生逐渐深入学习探究,形成理念: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进全面升华。
知识构建
精讲: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探究有关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然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最后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做好相关的笔记,思考:
1.上述知识点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与你的生活有哪些联系,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 本框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本课内容有哪些联系,请把这些联系归纳出来。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框内容和前面学过的有关内容,重温知识,强调重点,建构本框和本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巩固新知
1.出示练习题(见附录)。
2.评讲习题,进行方法指导。
讨论完成练习
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附录:
1、板书设计

2、巩固新知:
1.“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
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2.智利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环太平洋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 )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辩析题:”有用即真理”
1)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真理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它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在此意义上,真理是非常有用的.(肯定题目中的可取观点并分析)
2)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的事物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指出题目中的不足之处)
3)”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非常有害的.(小结题中观点的实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