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介绍(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端午节介绍(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五月
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习俗
节日相关诗词
端午节的意义
01
02
03
04
目录
端午节的由来
01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介绍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的由来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历史人物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习俗
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节日传统习俗
01
02
端午节的习俗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
端午食粽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习俗
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一些部族会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这是五月初五龙舟赛最初的样子。
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挂艾草与菖蒲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节的习俗
节日相关诗词
03
《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节日相关诗词
宋·陆游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观竞渡》
明朝·边贡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节日相关诗词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节日相关诗词
端午节的意义
04
端午节,不仅仅是粽子的聚餐,也不单单是龙舟的赛会。传统节日,剥去其物质载体后,留下的精神内核,才是一个民族最关键的文化基因。在屈原、伍员、曹娥之前,端午日的特定习俗早已有之,后人不断丰富端午的文化内涵,将端午与屈原投江、伍员复仇、曹娥殉父等元素结合,并不只是为了增添节日的文化习俗,而是将这个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通过节日的载体,用粽子、龙舟等形式印刻在群体记忆中。
端午节的意义
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
仪式感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好发扬好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交予我们的责任。
传承责任
2
端午祝福是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文化意蕴
铸造中华民族凝聚力,人们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爱国之情
4
1
3
端午节的意义




五月
端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