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复习《+地球的运动》必记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复习《+地球的运动》必记知识点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其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带来的现象是:①昼夜更替,②时间的差异,③日夜星辰的东升西落。其中白天与黑夜的交界是晨昏线,在下左图中找出来。
2.在上右图中,甲乙线(经过C点)为晨昏线中的晨线,A、B两点都在夜半球,但是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为B在东方,所以B比A点先看到日出;E、D两点在昼半球,同理,D点先到达黄昏。
3.地球自西向东转,从北半球上空看,地球呈现逆时针转;从南半球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转;从正面看地球,呈自左向右转(从正面看地球,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来定方向)
4.不同视角看地球自转,其自转方向及标示如下图箭头所示:
正面看地球 正面看地球 北极上空看地球 南极上空看地球
5.书第13页活动题3.答案: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双方出现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二者所处的经度差异大,由于地球的自转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6.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方向与自转是一致的,也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
7.在下图中,找出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箭头)。春分、秋分在近日点,夏至、冬至在远日点。
8.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各地出现了直射或斜射,造成各地获得热量的多或少,便产生了四季。
9.太阳光线到达地球时都是平行光线,直射是指光线和地面交角(太阳高度角)是900,斜射交角(太阳高度角)小于900。如下左图所示:
10.在上右的地球的光照图中,找出直射点。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在确定直射或斜射时,必须先找出光线与地面的切线即地平面,然后看光线与地平面交角是否90度。直射时,太阳高度角为90度,离直射点越近的地方,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则越小。
11.直射与斜射的区别:
直射时,阳光能照入深井底,且人或旗杆没有影子,阳光与热量比较集中;
斜射时,阳光不能照入深井底,且人或旗杆有影子。越斜射,影子越长,阳光与热量比较不集中。
12.在如下的地球公转示意图中,每年3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赤道,赤道地带光热最集中,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距离赤道适中,该日被称为春分。春分之后,直射点向北移动,并在6月22日前后直射23.50N,该纬线附近获得光热最多,北半球是夏季,而南半球远离直射点,获得光热是一年中较少的,所以南半球是冬季,由此可看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该日以北半球的角度来命名,被叫做夏至。夏至之后,阳光直射点转而往南运动,并在9月23日前后,又直射赤道,此时被称为秋分。秋分之后,直射点继续往南运动,并于12月22日前后直射23.50S,此时23.50S地带获得光热最多,南半球是夏季,但北半球却远离直射点,较斜射,获得光热是一年中最少的,所以,该日被称为冬至。冬至之后,阳光直射点转而往北运动,并于次年的3月21日左右又回到赤道,并进行下一轮的运动。
13.太阳直射点的往返运动及二分二至的节点也可如下图所示:
14.二分二至的命名都是以北半球角度来命名,无论南、北半球,3月21日前后固定被称为春分,6月22日前后被称为夏至,9月23日前后被称为秋分,12月22日前后被称为冬至。另外,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15.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在23.50N,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南移,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在23.50S,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北移,太阳直射位置在23.50N和23.50S之间来回移动,因此我们把23.50N和23.50S这两条纬线称为回归线,23.50N称为北回归线,23.50S称为南回归线。
16.极昼和极夜是南、北两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南、北纬66.50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66.50N称为北极圈,66.50S称为南极圈。
17.回归线、极圈用虚经表示。
18.极昼极夜的产生及其变化过程:
(1)每年的春分(包括秋分),阳光直射在赤道,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从南北两极点连线,地球一半是白昼,另一半是黑夜。12小时之后,由于自转,白天与黑夜交替。即春(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光照图如下左图所示(南北两极地地区一半是白昼,一半是黑夜)。
(2)春分之后,直射点北移,从北极点出现极昼,且不断扩大;同时从南极点出现极夜,且不断扩大。并于夏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时,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最大,达66.50N,南极地区极夜范围也最大,达66.50S,晨昏线从66.50N连到66.50S,光照图如上右图所示(整个北极地区都为昼半球所覆盖)。
(3)夏至之后,直射点往南运动,极昼极夜同时缩小,并于秋分时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如下左图所示(与春分光照图一样)。
(4)秋分之后,直射点继续往南运动,从北极点出现极夜,并不断扩大,同时从南极点出现极昼,并不断扩大。并于冬至时,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此时北极地区极夜范围达最大,达66.50N,南极地区极昼范围也最大,达66.50S,晨昏线从66.50N连到66.50S,光照图如上右图所示(整个北极地区都为夜半球所覆盖)。
(5)冬至之后,直射点往北运动,极昼极夜同时缩小,并于次年的春分,阳光直射点重回赤道,又昼夜平分,全球无极昼极夜。
19.综上所述:
(1)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全球无极昼极夜,昼夜都为12小时,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
(2)直射点所在的半球的极地地区出现极昼,另外半球的极地地区出现极夜;
(3)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夏至)= 北极地区极昼最大,极昼范围从北极点达北极圈;南极地区则极夜最大,极夜范围从南极点达南极圈;
(4)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冬至)= 北极地区极夜最大,极夜范围从北极点达北极圈;南极地区则极昼最大,极昼范围从南极点达南极圈。
20.北半球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情况及变化全程: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分之后,昼变长,且比夜长,在夏至时达最长(北极地地区可达24小时,即极昼);夏至之后,昼变短,并于秋分时,昼夜平分(夏至到秋分时昼比夜长);秋分之后,昼继续缩短,并比夜短,在冬至时昼最短(北极地区无白昼,即极夜);冬至之后,昼开始增加,并于次年春分时又昼夜平分。南半球情况刚好相反。
21.综上,北半球的地方:
(1)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时昼最长,冬至时昼最短;
(2)昼夜长短情况:春分到秋分,昼比夜长;秋分到次年的春分,昼比夜短;
(3)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夏至到冬至,昼不断变短;冬至到次年的夏至,昼不断变长。
22.不同地方的昼夜长短情况比较:离极昼近的地方,白昼较长。如,6月1日,北京与福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比较,此时极昼在北极地区,北京离极昼近,所以北京白昼比福州长。
2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变化照片(此影像为多次曝光而成),它表示一天24小时太阳均在地平线上,也就是极昼,该处为北极地区。
24.下图为极地地区太阳光照图,从地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来看应为北极地区的俯视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弧EDC为晨昏线,该线切过北极圈,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说明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
25.由于阳光直射点最北只能到达北回归线,因而在23.50N以北地区的任何一天的正午时,直射点始终在其正南面,也可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福建省正午太阳在正南,影子在正北(实际生活中可利用这个来定方向)。所以,为了方便采光,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都座北朝南;另外,晒衣服时,也要在南面的窗户,不宜在北面的窗户。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地区,这种情况刚好相反。
26.通常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山脉的南坡光照较充足,适合喜光喜温的农作物生长,山脉的北坡较阴凉,适合喜阴凉的农作物生长。太阳能热水器的面板也要朝南,光照效果才好。
27.不同的纬度地带获得太阳的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区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其中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23.50N和23.50S;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是66.50N,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是66.50S。
28.在下图中找出这五个温度带以及分界线,另外,回归线和极圈这四条都用虚线表示。
29.在热带,正午的太阳高悬空中,即太阳高度角大,气候终年炎热。温带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这里四季分明(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寒带阳光斜射得厉害,即太阳高度角较小,会出现极昼、极夜,气候终年寒冷。
30.公转产生的现象: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正午日影长短的变化。公转产生现象与自转产生现象的区别之一:公转产生现象是以一年为周期,自转产生现象是以一天为周期。
31.书第15页活动题答案:
2.(1)一年中,北半球的夏季正午太阳升得高,直射或比较直射,即太阳高度角大;冬季正午太阳升得低些,比较斜射,即太阳高度角较小。
(2).一年中,北半球夏季白昼时间较长,冬季白昼较短。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夏季。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冬季。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