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哈姆莱特》 课件(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哈姆莱特》 课件(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导入:
《哈姆莱特》是一出关于复仇的戏,但各方争来争去,争夺的焦点还是权力,是王位。无论是克劳狄斯的弑兄,还是王后的失节,还是朝臣的谄媚,挚友的背叛,可以说,莎翁的《哈姆莱特》刻画了一群权欲熏心的小丑。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 探寻背景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出生于英国一个商人家庭。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
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英国谚语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
写出了《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9部历史剧;包括四大喜剧在内的10部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中期:悲剧时期
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内的4大悲剧。
后期:传奇剧时期
作品简介
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探寻背景: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行,但现在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认为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要求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这场运动中代表人物有但丁、彼特拉克、乔万尼·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关系
《哈姆莱特》剧情梗概
教材第37页书下注解
提示:对文学作品某章节的准确把握,一定是建立在对全部著作,甚至是对作者思想、时代特征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建议大家在学习本篇课文的同时,务必要认真阅读《哈姆莱特》的全文。
全剧简介
第一幕
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
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
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他和王后谈话的弄臣波洛涅斯。
第四幕
克劳狄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
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死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因中毒剑而亡。
文本感知: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勾画剧中出现的人物,梳理出主要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现在的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哈姆莱特的母亲
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吞——哈姆莱特的同学
波洛涅斯——克劳狄斯的御前大臣,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波洛涅斯的女儿,哈姆莱特的恋人
情节梳理:深入阅读文本,结合人物对话的特点,把“第三幕第一场”剧本分成三部分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开头到“国王及波洛涅斯下”)国王听取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吞的“汇报”,指使奥菲利娅进一步试探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从“哈姆莱特上”到“变作今朝的泥土”)哈姆莱特看似疯狂的言行让奥菲利娅痛苦万分。
第三部分(从“国王及波洛涅斯重上”到结束)国王疑虑进一步加深,波洛涅斯提出让王后再次试探哈姆莱特。
1、国王为什么要试探哈姆莱特是否“因失恋而疯狂” ?
问题探讨:
试探哈姆莱特是否因自己弑兄娶嫂,篡权夺位的罪行暴露而佯装疯狂。
2、奥菲利娅是怎样试探哈姆莱特的?
奥假意退回礼物——
哈让其放弃爱情进尼姑庵
3、试探后的国王与波洛涅斯是怎样密谋的?
送哈姆莱特去英国或关禁在一个适当的地方。
通过矛盾冲突,深刻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
他不仅要面对凶狠强大、阴险狡猾的奸王,更要面对整个封建集团和社会邪恶势力。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
请准确理解其含义,并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俄)别林斯基
为此,他必须同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集团展开一系列的斗争。
文艺批评家——哈姆莱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而他势单力薄,孤军奋战,不得已才装疯卖傻,以保存实力,寻找战机。
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4、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根据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
[哈看到奥的行径,想到母亲的行为,话中有话的说]
大臣以军礼安葬哈姆雷特
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丹麦王死后幽魂不散,将被害真相告诉哈姆莱特王子。
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4、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丹麦王死后幽魂不散,将被害真相告诉哈姆莱特王子。
哈姆莱特 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4、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哈姆莱特担负着为父报仇、“重整乾坤”的历史重任。为此,他必须同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集团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他不仅要面对凶狠强大、阴险狡猾的奸王,更要面对整个封建集团和社会邪恶势力。而他势单力薄,孤军奋战,不得已才装疯卖傻,以保存实力,寻找战机。
哈姆莱特
戏剧冲突
生存
毁灭
奥菲
利娅
国王
现实意义:这些冲突实际上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变革时期新与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通过矛盾冲突,深刻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
正义与邪恶,新与旧
误解
5:反复诵读人物对白和独白,概括出这一场的主要戏剧冲突。
学习任务三: 赏析人物 解读主旨
“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哈姆莱特发现母亲和叔叔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且两人早有奸情之后心理的真实表露。请准确理解其含义,并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1.提出生存和毁灭哪个更高贵。
2.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哈姆莱特痛苦、疑惑,对人生充满怀疑和厌倦,觉得人活着没有意义,想到自杀,可又对死亡充满恐惧,不知人死后会不会下地狱。所以他在犹豫是活着,忍受生老病死和人世的不公;还是自杀,一了百了。
3.正由于这种犹豫,使得哈姆莱特顾虑重重,失去了行动的勇气和决心。
小组讨论,思维拓展
1、请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
2、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3、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请你以“他是一个······的王子”进行解释说明。
4、你喜欢哈姆莱特吗?你从哈姆莱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吗?为什么?
思维拓展1:
请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
——忧郁厌世,软弱迟疑
—— 优柔寡断
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人物形象
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国王)
波洛涅斯——
奥菲利娅——
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善于迎合,阿谀奉承
单纯多情,软弱无知 。
阴险毒辣;
思维拓展2: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一曰主观原因。
首先,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其次,性格决定命运。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复仇的愿望虽然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
二曰客观原因。
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国王: 哈姆莱特叔叔,克劳迪斯
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 人。
2、善于运用比喻修辞,语言生动而凝练。
奥菲利娅 在家里,殿下。
丹麦王死后幽魂不散,将被害真相告诉哈姆莱特王子。
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哈姆莱特 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正由于这种犹豫,使得哈姆莱特顾虑重重,失去了行动的勇气和决心。
误杀波洛涅斯,规劝母亲
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
他不仅要面对凶狠强大、阴险狡猾的奸王,更要面对整个封建集团和社会邪恶势力。
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其兄难解心头之恨,与奸王合谋陷害王子。
送哈姆莱特去英国或关禁在一个适当的地方。
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2、善于运用比喻修辞,语言生动而凝练。
[说给偷听的波洛涅斯,别在这犯傻,我已经看到你了,你这个讨厌的家伙,多事的家伙,说完转身走]
——(俄)别林斯基
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新兴资产阶级
王权、神权
专制、腐败、欺诈
付出惨痛代价
哈姆莱特——
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人文主义
主题探讨
害死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矛盾冲突——
封建专制的野蛮与残暴
作者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主题
快乐的王子
奉为典范的父亲惨死
挚爱的母亲迅速改嫁
发小给敌人做了卧底
恋人成为试探的工具
重臣当了敌人的传声筒和狗头军师
阴谋
乱伦


理想破灭、陨落
疯癫的王子
(外表)
?的王子
(内心)
思维拓展3: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请你以“他是一个······的王子”进行解释说明。
忧郁的王子 延宕的王子 冲动的王子
勇敢的王子 善良的王子
多虑的王子 机智的王子
······
思维拓展4:你喜欢哈姆莱特吗?你从哈姆莱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吗?为什么?
名家的观点
德国诗人海涅说:“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像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我们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哈姆莱特)是伟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雨果认为:“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小结:
哈姆莱特恰恰是因为他的不完美才打动我们。他身上的缺点是时代的印记,他的矛盾纠结是人性的真实。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哈姆莱特,我们都可以从他身上关照到我们自己。尽管哈姆莱特是异邦王子,与我们有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阻隔,但有些相通的地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叩问总有一天会与我们不期而遇,两难的困境中,我们也许可以从哈姆莱特这里得到一些启迪。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话有极其丰富的潜台词,所谓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你能从中品读出哪些弦外之音?
哈姆莱特 哈哈!你贞洁吗?
奥菲利娅 殿下!
哈姆莱特 你美丽吗?
奥菲利娅 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姆莱特 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哈有点生气 ]
[奥不知所措]
[哈继续自己的盘问]
[奥仍旧不懂哈的意思]
[哈看到奥的行径,想到母亲的行为,话中有话的说]
奥菲利娅 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
哈姆莱特 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
奥菲利娅 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
[奥不明白哈的意思]
[指桑骂槐, 表面指奥菲利亚,实则说自己的母亲,他此时已经不相信女人,不相信爱情]
[奥还是没有明白哈的意思,而是继续完成她的“任务”,让哈承认爱她]
哈姆莱特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像也不能给它们形像,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进尼姑庵去吧。你的父亲呢?
[哈依旧指桑骂槐,话里有话,并从奥慌张的神色,已经想到了奥的父亲波洛涅斯就在附近]
认清了自己的情人成为敌人利用的工具,加之母亲的背叛,所以借奥菲利亚,表达了对母亲的指责与抨击,对女性与爱情表示了不信任。
哈、奥对话所透露的弦外之音:
奥菲利娅 在家里,殿下。
哈姆莱特 把他关起来,让他只好在家里发发傻劲。再会!
[本能的编着谎话]
[说给偷听的波洛涅斯,别在这犯傻,我已经看到你了,你这个讨厌的家伙,多事的家伙,说完转身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