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学习教学设计方案基 本 信 息姓 名 学 校学 科 数学 联系电话及邮箱年 级 五年级 教材版本及章节 北师大版第一章学习领域/模块 《数与代数》单 元 教 学 设 计单元学习主题 《分数加减法》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1)本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由“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知识组成。在内容上,部分知识以两条脉络展开。一条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构成的运算知识脉络, 这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另一条是分数与小数大小比较脉络。由此引出“分数与小数互化”知识,它与“分数认识"和“小数认识”(三年级上册、下册, 四年级下册及五年级上册)有着直接的联系。分数与小数互化问题的解决,既为解决分数与小数大小比较提供了方法,也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提供了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从运算上揭示了小数与分数这两个数概念之间的联系: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反映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小学阶段所涉及小数也是分数。这是对小数和分数认识的进一步深化。(2)本单元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价值①搭建探索数学问题的平台,提升学生探索与交流能力。本单元内容为提高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创设了大量的探索数学问题的活动内容。如,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创设了“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这一有趣的情境,把重点放在如何探索和比较上。教师可设计合理问题,层层深人地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交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②利用实例进行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背后的直观数学模型,通过教形转化,将抽象的分数转换成具体的事物、直观的图形,从而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当然,直观的模型只是一个过渡,是学生把握抽象算方法的桥梁。让学生已知已会的方法为基础,培养学生动口说、动手写、小组议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结的主体作用。③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与空间观念。多种数学活动的安排,会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体验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在分数加减法中可设计大量的折叠、剪拼、画图、测量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方法的形成有深切的感受,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与空间观念。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可通过形象的折纸材料,提出问题随后进行拼图活动,便学生清断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拼起来的,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算理,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先通分、后运算”的道理。④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迁移,促进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从复杂的数学信息在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其次,是合理地利用题目中的条件,并能根据条件之间的关系做出简单的推理。⑤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算的意识。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度,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3)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①进行算理直观与算理抽象的教学。传统计算教学中常忽视算理(或算理不直观) , 学生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极其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而新课程更注重,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算理,让学生不仅知道了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原理。算理为算法提供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抽象出算理要有个过程 ,应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如在“折纸”具体情境中理解两个“相同”,既分数在表示“同”一物体 ,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在这一过程中应用转换与迁移的数学思想,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用同分母分数加减算法迁移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与探索过程。②加强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计算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传统教学中的“集体作业方式不可取“,新课程的数学课堂,课改下的计算教学应让中下等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使数学基础知识既落实到位,又落实到人,吸取传统教学中的优势,灵活处理好教材,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好基础,确保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如“折纸”和“‘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这两节,属于运算技能内容,教科书编写均侧重计算方法的探索以及技能的掌握,并体现出知识呈现的层次性。如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方法的探索,引例仅解决分母具有倍数关系的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而分母互质、含有相同因数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加法是否适用,这些问题则在“折纸”中的“试一试”和“星期日的安排”两节中,以探索的方式加以解决。③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的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即认知分解组合自动化,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能力的形成中要有一定量的练习,要有专项,对比,归类和变式练习。在教学中,可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对比练习,“数学门诊” 归类和变式练习,使数的运算与探索规律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中自动化形成计算技能。④加强数感的培养与算法的优化。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数感更多地表现为应用数和运算的态度与意识,在教学可利用数形结合,找出分数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数;还可以利用卡片的形象直观中清楚地知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使学生形成运算的正确态度;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而算法的多样化也是种态度,更是一种过程,算法的多样化应该提倡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转化”思想下解决小数与分数互化及异分母分数加减这一难题,注重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与经验。2.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学生在前面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已形成了初步的分析、概括、综合和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对于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的理解并不难,关键是结合具体的试题灵活运用,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就是分数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所以本单元主要是在新知识的学习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架设桥梁,把学生引入渴望探究的情境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重点学习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掌握分数、小数的互化。针对以上学情分析,特确定如下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总体目标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计算的道理,体会教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主动探索精神和科学探索态度。2.经历探索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体验直观模型与转化思想的运用,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3.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并能结合不同情境解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探索并掌握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2.掌握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方法。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本单元教学共有五个新授课,分八课时完成。学习 ( http: / / www.xkb1.com" \t "_blank )的主要内容 ( http: / / www.xkb1.com" \t "_blank )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等。为进一步加强学习 ( http: / / www.xkb1.com" \t "_blank )的探索性,本单元的内容 ( http: / / www.xkb1.com" \t "_blank )分为三个情境呈现:在“折纸”的操作活动中,主要学习 ( http: / / www.xkb1.com" \t "_blank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星期日的安排”中,则重点 ( http: / / www.xkb1.com" \t "_blank )学习 ( http: / / www.xkb1.com" \t "_blank )分数的混合运算;在“看课外书时间”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数的比较,引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教材编写充分利用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分数的含义。注重了层次性和思考性,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呈现有一定坡度和梯度的问题,以帮助学生逐步地解决问题。同时,本教材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建立数学模型,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其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思维迁移到本单元的分数加减法中,同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特将本单元教学做如下安排:内容课时数折纸2课时星期日的安排2课时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2课时单元练习2课时第1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第2课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后,大胆放手,把尝试、交流、讨论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同时利用算法的迁移,数学小医生的纠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补偿作用,使学生的认识逐步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最后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学生不但获得了内容性知识,而且获得了方法性知识。通过折纸形象地让学生经历通分的全过程,用学生的动手活动代替枯燥的讲解,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体会通分的必要性。用开放性的学习素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第3课时:通过探讨,从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星期日多种形式的安排,列出多种算式,引出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怎样运算”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第4课时:切实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数学课程标准》中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思考、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深刻地认识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第5课时:本节课实际就是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属于运算技能内容,标题中的“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既有数学味道,又有童话味道,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本节知识要在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建构互化的方法。第6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已经具有学习本节知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本节课就是要在复习这两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密切联系这两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童话般的教学情境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建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第7-8课时:在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三部分的知识后,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并能结合不同情境,解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4.单元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一)基础性作业(必做)1.随堂完成教材练习题。2.课后完成练习册内容。(二)拓展性作业(选做)发展性作业、创造性作业、研究性作业等。1.单元知识梳理以思维导图知识树或重点题型归纳的方式,进行《分数加减法》单元知识梳理,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比、推理、拓展,将知识体系结构化,完成知识、能力体系的自我建构。2.数学文化欣赏通过课本“你知道吗”,鼓励学生查找分数加减法相关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丰富学生学习分数的背景。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3.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这是分数和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以及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需要提前收集一些材料,供上课时进行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1)运用生活资源:我们在学习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导课堂上来,引起学生的联想,让学生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2)开发网络资源: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教学,充分开发网络资源。比如希沃白板应用及智慧云平台,电子交互技术可以为教学提供了灵活的操作,我们在屏幕上方书写、绘画、标注,不需要每节课提前制作课件,只需要把用到的素材资源放到库中,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课堂实际进展随机调用。(3)合理开发习题资源。采用分层作业设计,为不同层次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抓住学生对感性的、活动的内容较感兴趣的特点,凭借抽象的、静态的图片或文字设计等具体形象的作业情境图,鼓励学生进行表象思维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体验挫折与成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