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短文两篇课题 短文两篇 总课时 2 授课时间课型 复习 主备人 授课人学习 目标 1、巩固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3、理解并默写文中重点句子 4、拓展练习,链接中考重点 1、积累重点实词含义,掌握虚词用法,准确理解文意。 2学会用迁移翻译课外文言文。难点 拓展练习,链接中考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 一、识记文学知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___(朝代)时思想家。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____ ,字____,号______,是 ____(朝代)的文学家。他与父亲___、弟弟_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注拼音 1、昔日欲颓 2、能与其奇 3、遂至承天寺 4、藻荇交横 5、竹柏影也 6、怀民亦未寝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沉鳞竞跃 7、欲界仙都 8、能与其奇 9、念无与为乐 10、相与步于 11、但少闲人 12、但少闲人 13、寻张怀民 14、怀民亦未寝 15、盖竹柏影也 四、一词多义 与: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五、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傍晚时的景象,画面灵动,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4)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的迷人夜景。 (6)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时时处处都会有美景,暗含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之意。【合作交流】 1.小组内对互对答案,组长汇总整理错题。 2.班级内展示交流 3.教师就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强调。 学以致用 自主翻译下面文言文,解释重点词语,合作交流后展示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 (3) 蝉吟鹤唳_____________ (4)素重幽居___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是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怡人,食源丰富。 C.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从视觉和听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 10.甲文点明中心的是哪一个字 甲乙两文的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快速记忆文学常识及基础字词含义 2、默写答案,不会的红笔圈出 学生展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课后 反思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