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 第18讲 探究文言文 学案(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 第18讲 探究文言文 学案(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效提 分 源于优学
第 18 讲 初探文言文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学常见的文言文常识;
2.了解文言文常考题型,掌握文言文的答题技
巧。
争先恐后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1.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张强发( )了,囤积的丝( )该怎么办呢?(chóu)
2.受挫的时候,李明总会去老( )树下,自( )自乐,开解自己。(yú)
3.呼入的空气经器官( )的交换,变成( )气二氧化碳排出体外。(fèi)
4.当再次被飞驰的轿车( )湿时,李秋想:道德的实( )太难了!(jiàn)
二、按要求填空。
学校有“金、杨、王、张、孙、胡、费、高、徐”几位老师,按音序表中的顺序排列,排在最前的应
是______老师,排在最后的是______老师,排在第五位的是______老师。
三、选出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实现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B.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难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
C.新世纪里,我们有决心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
D.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四、读下面的字,按要求归类。
骤 勉 撒 肆 超 愿 阅 燃
1.是平舌音的字:
2.是翘舌音的字:
3.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
4.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5.按字母表顺序,排列在最前面的字是 ,排在最后面的字是 。
157
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课前 热程身
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①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尝
致②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③之群下,咸④莫能出其理⑤。冲
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⑥可知
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大悦,即施⑦行焉。
【注释】
①智:通“知”,知识。 ②致:送来。 ③访:询问。
④咸:都。 ⑤理:办法,道理。
⑥校:通“较”,比较。 ⑦施行:实施,按这个方法做。
这是一篇大家都熟识的小故事,故事的名字是《 》。故事塑造了 (人
名)
的形象。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活泼精彩的逸事传
奇、充满智慧的人生道理,如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在文言文浩瀚的海洋里闪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
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遨游文言文的海洋。
学无止境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
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
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小知识。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的字代替本字。
常见的通假字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反”通
“返”,“知”通“智”,“禽”通“擒”;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属”
通“嘱”,“见”通“现”。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梁国杨氏子
九岁,甚聪惠”中的“惠”通“慧”,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158
高效提 分 源于优学
练习一
【注释】
《论语》两则 ①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yuè)乎 称,这里指孔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人不知而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
愠③(yùn),不亦君子乎 ” ③愠:生气,发怒的样子。
子曰:“由④,诲⑤女(rǔ)知之乎!知之为 ④由:仲由,字子路,孔子得意门生,
以政事见称。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⑤诲:教导。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 ,
2.诲女.知之乎: 通 ,
3.是知.也: 通 ,
练习二
卧薪尝胆 【注释】
吴既赦①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 ①赦:赦免。
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 ②会稽:古吴越地名。
③折节下贤人:降低自己的身
胆也。曰:“女忘会稽②之耻邪 ”身自操
份,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 折节:降低自己的身份。
节下贤人③,厚宾客,振④贫吊死,与百 ④振:救助
姓同其劳。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意思。
1.越王勾践反国: 通 ,
2.女忘会稽之耻邪: 通 ,
3.衣不重采: 通 ,
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
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词义扩大
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
“淮”“汉”并列,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所有的江河了。
二、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孩子,而现在则缩小为
专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159
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三、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程义 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初闻涕泪满
衣裳” (《为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
是听觉, 现一般指嗅觉。
四、感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
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练习三
叶公①好龙 【注释】
叶公子高好龙,钩②以写龙,凿③以 ①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
②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
③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之,窥头于牖④,施⑤尾于堂。 叶公见之,
④牖(yǒu):窗户。
弃而还⑥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⑤施(yì):延伸。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⑦似龙而非龙 ⑥还(xuán):通“旋”,转身。
者也。 ⑦夫:这,那。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屋室雕文.以写龙: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3.弃而还走.:
常考题型及其解决方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置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
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
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
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
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
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
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
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
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160
高效提 分 源于优学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
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
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
种方法,比较多地采用第一、二种方法。
你追我赶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并完成相关练习。【考点训练★★★】
(一)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①,失汲②道,三军③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④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
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 ②汲(jí):水源。 ③三军:全军。 ④饶:富足,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失.汲道( )
(2)三军皆.渴( )
(3)甘酸可.以.解渴( )
(4)士卒闻.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3.“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比喻 。
4.写一个与“望梅止渴”意思相似的成语:
(二)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①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②折枝,诸儿竞③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注释】①尝:曾经。 ②子:果实。 ③竞:争着。 ④信然:确实是这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尝与诸小儿游.( )
(2)诸儿竞走.取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王戎认为这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原因是: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61
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程 (三)子罕①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②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③,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
曰:“我 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释】①子罕:宋国国相。 ②献诸子罕:即“献之于子罕”,意为“把玉献给子罕”。诸:之
于。
③玉人:从事玉石加工、雕琢的匠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宋人或.得玉( )
(2)以示.玉人( )
(3)故.敢献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你认为子罕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幽王击鼓
周宅①丰、镐(hào),近戎②。幽王与诸侯约:戎寇至,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③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
④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宅:定都。 ②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③褒(bāo)姒(sì):周幽王的宠妃。
④数:屡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戎寇尝.至( )
(2)褒姒视之大说.( )
(3)为.天下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3.这篇文章有三个段落,分别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请概括。
起因:
经过:
结果:
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162
高效提 分 源于优学
学有所成
学富五车
文言文小故事
愚人食盐
【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食物嫌淡而无味。
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自言自语
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又多了呢?”这个
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天下的事情都是
这样,超过限度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
【启示】一是看到事物内部的联系,不能单一形而上学的看问题,二是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
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鲁人徙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
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以子之所长,
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
也 ”
【翻译】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鞋子,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
163
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你搬到越国去必定遇到困境。”鲁国人问:“为什么 ”这个人回答说:“鞋是(人们)用来穿它(来
走路的),但是越程国 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人们)用来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借
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能办得到呢 ”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
用我们专 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遭遇困境呢 ”
【启示】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客观事实,使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专长适合客观实际的
需要;否则,弃己之所长,就会把事情办糟或者遭受“所长无所用”的困苦。
拔山超海
百科知识——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
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主义章回体长篇 小说。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
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 。这部小说以“ ”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
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请将下列人物及其称号对号入座。
唐僧 斗战胜佛
孙悟空 净坛使者
猪八戒 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沙僧 旃檀功德佛
白龙马 金身罗汉
3.下列关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号人物,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
满了斗争精神。其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情节都与他有关。
B.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
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到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正果”。
C.《西游记》的作者施耐庵是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世家。他的人生一直很不顺利,晚
年回到故乡隐居时,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
D.鲁迅先生分析《西游记》说,书中“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这是
一个很深刻的观察。
164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第 18 讲 初探文言文
争先恐后
一、1.愁 绸 2.榆 娱 3.肺 废 4.溅 践
二、费 张 孙
三、A(B 选项动宾搭配不当,“困难”改为“困扰”;C 选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国家”;D 选项两面
对一面,去掉“能否”)
四、1.撒 肆 2.骤 超 3.肆 愿 阅 4.勉 超 愿 阅 5.超 骤
课前热身
《曹冲称象》 曹冲 聪明机智、善于观察
练习一
1.“说”通“悦”,高兴,愉悦 2.“女”通“汝”,你 3.“知”通“智”,智慧
练习二
1.“反”通“返”,返回 2.“女”通“汝”,你 3.“采”通“彩”,色彩
练习三
1.“文”通“纹”,花纹 2.听说 3.跑,逃跑
你追我赶
(一)望梅止渴
1.(1)失去 (2)全,都 (3)可以用来 (4)听见,听说
2.士兵听说后,顿时嘴里都流出了口水,趁着这个机会才能够到达前面的水源地。
3.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画饼充饥
(二)王戎识李
1.(1)玩耍 (2)跑
2.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3.路边的李子如果是甜的,会被别人摘走的;而这么多李子没人去摘,一定是苦的。
4.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三)子罕弗受玉
1.(1)有人 (2)给……看 (3)所以
2.(1)(我已经)把它给雕琢玉器的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
(2)如果(把玉)给我,(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珍宝,还不如个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高效课堂 源于优教
3.廉洁、不贪财物
(四)幽王击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曾经 (2)“说”通“悦”,高兴,愉悦 (3)被
2.幽王想看见褒姒的笑,于是多次击鼓。
3.起因:周幽王与诸侯约定敌寇来犯即击鼓相救;
经过:幽王为博宠妃一笑在无敌寇时数次击鼓;
结果:周幽王在敌寇来时击鼓而诸侯不至,幽王死。
4.要信守承诺。
学有所成
拔山超海
百科知识——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
1.浪漫 神魔 吴承恩 玄奘出使西域
2.唐僧——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斗战胜佛 猪八戒——净坛使者
沙僧——金身罗汉 白龙马——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3.C(《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第 19 讲 期末复习(一)
争先恐后
一、(1)不是 而是 (2)无论 都 (3)只要 就
二、慌张的神情 无奈的神情 高兴的神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