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 第2讲 走进童年世界 学案(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 第2讲 走进童年世界 学案(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效提 分 源于优学
第 2 讲 走进童年岁月
——第一单元重点回顾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一单元重点知识;
2.通过古诗、文章的学习,走进多彩的童年,体会 词句表
达的感情;
3.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争先恐后
一、常见的多音字组词。
当:dāng( ) dàng( ) 倒:dǎo ( ) dào ( )
都:dōu ( ) dū ( ) 分:fēn ( ) fèn ( )
剥:bāo ( ) bō ( ) 缝:féng( ) fèng( )
更:gēng( ) gèng( ) 给:gěi ( ) jǐ ( )
供:gōng( ) gòng( ) 冠:guān( ) guàn( )
二、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小楼一夜听春雨, 。
2. ,一枝红杏出墙来。
3.几处早莺争暖树, 。
4.天街小雨润如酥, 。
5.杨花榆荚无才思, 。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她的泪无声无息地淌了下来。(缩句)
2.我忍不住不禁笑了出来。(修改病句)
3.妈妈对琳琳说:“我今天晚上要加班,你自己解决晚饭问题吧。”(改成转述句)
4.革命烈士的崇高品格让我们敬佩。(改成反问句)
11
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课前 热身
牧童
诗意: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
【唐】吕岩 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
草铺横野六七里, 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
。 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
归来饱饭黄昏后, 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 明月。
《牧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
们的视野里的。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 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
【宋】杨万里 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
一叶渔船两小童, 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
。 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
怪生无雨都张伞,
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
。 风的力量来驶船。
《舟过安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此诗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
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
学无止境
字词篇
昼夜 耕耘 稚嫩 玉磬 水满陂 涟漪 蚂蚱 明晃晃 啃食 樱桃 蚌壳
毛嘟嘟 割掉 倭瓜 喽啰 逛街 篝火 萌动 澄澈 旖旎 瑞丽 莱蒙湖
无垠 万顷 巍峨 燕园 点缀 葬身 腮边 玷污 秉性 凉飕飕 缭乱
12
高效提 分 源于优学
华侨 眷顾 蝴蝶 蜻蜓 榆树 锄头 承认 水瓢 随意 阴凉 圆滚滚
浩渺之势
课文篇
第 1课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从“ ”和“ ”这对反义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劳
作的辛苦。诗中农民干的活儿有 、 。诗中的小孩儿
天真、活泼、可爱,从“ , ”两
句可以看出来。结合注释,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

《稚子弄冰》
全诗通过对小孩子玩冰嬉戏的生动描写,表达了儿童 的天性和诗人对儿童的
之情。
《村晚》
《村晚》是一首 诗,出自唐代 之手。诗中“牧童”是指 ,
“归去”表示回到 。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牧童的性格是 ,从“ ”和“ ”
两个字中可以看出。
第 2课 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作者是 。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之情。
积累篇
孟郊,字东野,汉族,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
游子吟 隐居嵩山。
【唐】孟郊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间苦难。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13
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你追我赶
一、看拼音,写字词。
chéng rèn mà zha suí yì chú tou guàng jiē shuān zhù
( ) ( ) ( ) ( ) ( ) ( )
二、照样子,将词语补充完整。
例:明(晃晃)
绿(______) 圆(______) 甜(______)
金(______) 胖(______) 红(______)
三、下列各组四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严阵以待 杯水车新 精神饱满 一碧千里
B.美轮美焕 翠色欲流 银装素裹 费寝忘食
C.襟飘带舞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天高气爽
D.叮零叮零 天崖碧草 斗志高昂 七零八落
四、选词填空。
1.蜜蜂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
2.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________愿意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兴”读“xìng”,该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 )
2.《稚子弄冰》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描写了儿童的天真可爱。( )
3.“忽作玻璃碎地声”中的“玻璃”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
4.《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诗都描写了儿童的形象。( )
六、请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填空。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
,同到牵牛织女家。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宋]范成大
① ②
土膏 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 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 过墙来。
【注释】
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②一饷:片刻。饷,通“晌”。③鞭笋:细长的竹笋。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 ”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
14
高效提 分 源于优学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
3.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①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②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③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④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⑤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⑥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⑦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瓜,就结一个瓜。⑧若都不愿意,就
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⑨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
有人管。⑩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它们
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
1.在作者的心中,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都是怎样的?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2.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3.这段话中第④⑤两句与第⑥- 句之间的关系是 。
八、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
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
的七彩光芒,就像神州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自由自在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
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
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
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在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
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辽阔——( ) 欢跃——( )
3.第二自然段突出了草原 的特点,第四自然段突出了草原
的特点。
4.请在短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抄写在下面的直线上,并仿照此句写一句话。
15
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5.第三自然段在文中起了 的作用。
6.认真读短文程, 体会到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给 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九、课堂小练笔。
寒假里往往会发生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请你选择一两件最难忘的事用书信的方式写下来,告诉你的
一个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吧。注意书信的格式,还要注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
自拟,字数在 400 字以上。
教师点评:
16
高效提 分 源于优学
学富五车
名人小故事(二)
抗日小英雄——李爱民
1942年春天,12岁的李爱民担任村抗日儿童团团长。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
线去送一件“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了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筒子
17
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里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顺程利 。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
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怎么办 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
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八格亚路,
举起手来!”冷不防,已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
直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
“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 ”
李爱民机智地回应。
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
剧痛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
时据点被我八路军 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
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 1943年为保护乡亲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 13岁。
杨靖宇献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
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
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
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
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 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
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拔山超海
百科知识——唐宋著名文人(二)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我国唐朝著名诗人( )的《春望》。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杜牧
2.下列不是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作的是( )。
A.《望天门山》 B.《将进酒》 C.《长恨歌》 D.《梦游天姥吟留别》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谁的诗句?
A.李白 B.辛弃疾 C.苏轼 D.陆游
4.豪放派词人代表:
5.婉约派词人代表:
18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学有所成
拔山超海
1.B 2.A 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5.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
第 2 讲 走进童年岁月
——第一单元重点回顾
争先恐后
一、当:dāng(当然) dàng(上当) 倒:dǎo (倒下) dào (倒退)
都:dōu (都是) dū (首都) 分:fēn (分开) fèn (分外)
剥:bāo (剥开) bō (剥削) 缝:féng(缝上) fèng(缝隙)
更:gēng(更新) gèng(更加) 给:gěi (给钱) jǐ (给予)
供:gōng(提供) gòng(上供) 冠:guān(衣冠) guàn(冠军)
高效课堂 源于优教
二、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三、1.泪淌了下来。 2.我忍不住笑了出来。(或我不禁笑了出来.)
3.妈妈对琳琳说,她今天晚上要加班,让琳琳自己解决晚饭问题。
4.革命烈士的崇高品格怎么能不让我们敬佩呢
课前热身
笛弄晚风三四声 不脱蓑衣卧月明
收篙停棹坐船中 不是遮头是使风
学无止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 夜 耕田 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
可爱、调皮、疲倦 “弄” “卧”
《村晚》
山水田园 雷震 放牛娃 村里
《祖父的园子》
萧红 比喻 蜜蜂 小毛球 蜜蜂可爱的外形 对蜜蜂的喜爱
你追我赶
一、看拼音,写字词。
承认 蚂蚱 随意 锄头 逛街 拴住
二、照样子,将词语补充完整。
绿油油 圆鼓鼓 甜丝丝 金灿灿 胖乎乎 红彤彤
三、C
四、选词填空。
(1)细细的春雨 春姑娘纺出来的线
(2)蚂蚁 爬上树 爬上树 钻进洞 钻进洞
五年级语文春季课
五、判断。正确的打“√”。
(1)√ (2) × (3)√ (4)√
六、读古诗,并完成填空。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1.欲动 2.B
3.作者描写了土地、雨、草、花、荒地、竹笋。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七、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1. 它们都是活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它们过着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
2.表达了作者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轻松愉快的心情。
3.总分关系
八、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1.短文主要描述了美丽的内蒙古草原风景,从山岭、深谷到平原,作者用欢快的语气向读者仔细描绘了一
幅活泼跳动的内蒙古草原画面,表达了作者深深喜欢内蒙古草原的思想感情。
2.广阔、欢快 3.美丽安闲、活泼欢腾
4.拟人句:矫健的雄鹰自由自在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
仿写:辛勤的蜜蜂在匆匆忙忙地采蜜,蝴蝶在开心地跳舞。
5.承上启下
6.作者通过欢快的语气向读者仔细描绘了一幅内蒙古草原美丽欢腾的草原画面,通过对草原风光与动
物生活的详细描写,表达了作者喜爱草原,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
7.美丽的内蒙古草原
十、略
拔山超海
1.B 2.C 3.D 4.辛弃疾、苏轼、欧阳修等 5.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第 3 讲 写作之难忘的一件事
争先恐后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