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语 文
2022.4
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种质”,是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作物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它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是改良作物的基因来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基因影响了禾谷类作物驯化和改良的进程。
第一个是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野生稻的特性是种子成熟后就掉到土壤里,这对人类收获种子很不利。我们的祖先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两个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并对这样的植株进行了驯化,最终培育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
第二个是矮秆基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面临粮食短缺和饥饿的威胁。以诺曼·布劳格为代表的育种专家给作物引入了矮秆基因,提高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改变了茎秆叶片和种子的比例,提高了种子的产量。通过引入这个基因,很多粮食作物的品种得到了改良,大大缓解了粮食危机。
第三个则是中国杂交水稻的雄性不育基因。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六十年代把一个来自中国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植株中的雄性不育基因转移到了栽培稻上,探索出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制种方法,带来了一场杂交水稻革命,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种质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文明的进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我们的未来。正如“时代楷模”、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所说:“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取材于卢宝荣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粮食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需不断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而良种选育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首要方法。优质品种选育主要依靠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是丰富遗传基因的基础。
目前,物种消失的速度比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快许多倍,这些种质资源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难以重新创造出来。在地区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下,生物遗传多样性已大幅度减少,品种单一化程度日趋严重,这必然增加农作物对病虫害抵抗能力的遗传脆弱性。一旦发生新的病害或寄生物出现新的生理小种,作物就会失去抵抗力,最终可能导致病虫害严重进而危及国计民生。
克服作物遗传脆弱性的关键是在育种过程中更多地利用种质资源,扩展新品种的遗传基础。全球1400多家种质资源库应运而生。种质资源库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发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地加以贮藏,使种质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具备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为了满足发展需求,人类需要不断发展新作物,地球上有记载的植物约2万种,而人类已利用的植物资源还很少,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对发掘植物资源、发展新作物有很大帮助。
从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种质资源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之分。可能很多资源现在用不上,储存起来会沉睡若干年,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育种方面有某种新需求,或者要对抗某一种病害,资源库里最不起眼的一份资源,会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
(取材于何桂明、李越、张蕾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在世界范围内,生物育种技术正不断取得新进展。伴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育种技术也日渐成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创造出许多新品种。其技术原理是利用太空的γ射线、X射线或其他辐射源诱使植物种子的生物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再通过人工选择性培育,按照人类的需求筛选出优良品种。
当前全球育种业竞争的制高点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专业人士认为,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属于育种技术的2.0或3.0版体,而基因编辑技术可称为现代育种技术的“4.0版本”,颠覆了已有的遗传改良技术路径,改变了选育效果。例如,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相比,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对生物体的基因造成了改变,但不同点也很明显。如果以修改文章作类比,那么转基因就是把一大段话插入文章,而基因编辑相当于只对一个或少数重要词语做了修改,这种修改对文章总体结构没有大的影响,但文章关键部分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
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是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
(取材于杨超、宋晓东、顾鸢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作物种质资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含有遗传物质
B.是不可再生资源
C.具有遗传脆弱性
D.没有绝对的好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种质资源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为延缓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而建立的
B.主要功能是发掘、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
C.能保持种子的遗传特性,提高发芽能力
D.库中资源虽现在用不上,但以后会有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基因编辑育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育种业创新的竞争点
B.比航天育种技术更先进
C.精准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D.大量增加生物体的基因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的主要作用是延长种子的成熟期。
B.航天育种通过太空辐射引发种子基因突变创造新品种。
C.经杂交或者诱变培育产生的新品种作物属于种质资源。
D.以提升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义。(6分)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21分)
材料一
屈到嗜芰[1]。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2],宗老将荐芰,屈建[3]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取材于《国语》)
注释:【1】芰:菱角。【2】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礼。【3】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
材料二
屈到嗜菱,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菱,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注】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取材于苏轼《屈到嗜芰论》)
【注】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不羞珍异
A.
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忍绝其父将死之言
B.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蒲松龄《促织》)
事死如事生
C.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然皆笃于大义
D.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虽微楚国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庶人有鱼炙之荐
B.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违而道
C.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子木其忍为此乎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建在祭祀父亲的时候没有使用菱角,而是使用了更合乎祭礼的祭品。
B.后人对屈建去芰褒贬不一,柳宗元持批评态度,苏轼则持认同的态度。
C.父母去世以后就不再读书和劳作,苏轼认为这是子女真情的自然流露。
D.苏轼认为,按柳宗元的逻辑,曾子病危时仍恪守礼法的做法是不仁的。
9.将文中画线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0.苏轼认为屈建去芰“是必有大不忍者”。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苏轼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5分)
11.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自己时评价,你认同谁的评价?请以下面两则材料为依据加以解说。(5分)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13题。(共8分)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4)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
12.从(1)—(3)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13.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万仞宫墙”。请结合第(4)则内容解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此处有何深意。(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6题。(共12分)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1】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2】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1】莳:种植。【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15.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插秧歌》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
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
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其四)
D.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16.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学习需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正如荀子《劝学》中鼓励的那样:
“ ① , ② , 。”
(2)文学作品中的景物往往是作者胸襟气度的写照,例如黄庭坚登快阁所见“ ③ , ④ , ”之景,张孝祥过洞庭所见“ ⑤ ,明河共影, ⑥ 之景 ,都体现了诗人光明坦荡的胸怀。
(3)小林同学比较情绪化,网络发言有时不够理性,作为朋友,你可以用《论语·卫灵公》中的“ ⑦ , ⑧ ”来劝他注意换位思考,不要伤害他人。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
老街
老街坐落在镇江西北隅的云台山麓。镇江有名的是金山焦山北固山,云台山名气不大。但这不要紧,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看的事多了,也就把一切看得很淡。“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前几年,一位很有点名气的文化人来这里走了一遭,说了这么两句话。他究竟说的是人看街,还是街看人呢?当搞不大清楚,大概都有那么点意思吧,因为老街确实是很老了。
老街的名字叫西津渡街。西津渡自然是江边的渡口,又叫金陵津渡,和扬州的瓜洲渡隔江相望。这一说人们便不由得肃然起敬了,因为就在这隔江相望中,曾“望”出了不少传之千古的好诗。例如唐代诗人张祜的这一首《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是很有才气的,这首《题金陵渡》写得凄清冷丽,几乎无可匹敌。当时他住在渡口一个叫小山楼的旅馆里,遥望江北,牵挂着明天能不能过江,或许还想到了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不然又“愁”从何来呢?
张祜住过的小山楼现在已无可寻觅,但古渡口的石阶犹在,只是上面已不见水渍和苔痕。岁月早已把大江的风涛留在深深的淤泥下,留在唐诗宋词的幽怨和叹息中。沿着石阶一级级走上去,脚步的回声凝重而悠远,如同踩着一段依稀的残梦。好在上面还有一座待渡亭,那么就小憩片刻吧。
走进待渡亭,摩挲着清代画家周镐的汉白玉石刻《西津古渡图》,我突然有一种朦朦胧胧的亲切感,仿佛故地重游,一切都似曾相识。难道说,我上辈子曾来过这里,对这里早已熟门熟路?或者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潜藏着一份“待渡情结”?
我想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戏曲中的长亭,想到了朔风羌笛中的阳关和长安郊外的灞桥。但与之相比,这里的待渡亭似乎有着更为峻厉的生命体验和更为舒展的审美空间。因为前者只是单向的送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该说的话已经说过了,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挥挥手飘然上路。而后者就不那么简单了,旅人面对的是滔滔大江。在那个时代,旅人能不能上路,什么时候上路都是不确定因素,因此便有了待渡的焦虑、期盼、惆怅和想象。这时候,天空中的一缕浮云,江面上的一片白帆,或何处飞来的几许笛声,都会触动他们敏感的诗心。心旌摇动,览物伤情,一出口便是好诗。相反,若一切都那么顺畅舒坦,没有了人与自然的对峙和望穿秋水的等待,生命
体验难免浮泛,诗也随之走向平庸。当然,这时候的诗大抵不会有什么惊天豪语,却一句句都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且看王昌龄的这一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得何等真挚朴实。大概渡船已经泊在岸边,艄公正在解缆催促,只能这样叮嘱几句了。但就是这洗尽铅华的寥寥数句,却胜过了多少浮皮潦草的应景之作!
这是送行者的心情。
那么旅人呢?他上了船,却心思留在岸边。风涛一路,青衫飘然,那沾衣欲湿的也不知是浪沫还是泪水。到了对岸,仍禁不住要回望江南。江南,却只有青山满目,那座他和友人盘桓待渡的小亭子已看不到了,放达中便有了几分惆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松洲》肩”那种一步三回头的依恋可以想见。
西津古渡见惯了太多的送往迎来,也收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渡口的石阶上熙来攘往,骆宾王、李白、刘禹锡、张祜、杜牧走过去了;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辛弃疾走过去了……
公元13世纪末期,一个意大利人踏着这里的石阶走上来,他叫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已经在中国游历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算得上是中国通了。后来他在震惊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介绍镇江:“他们靠经营工商业谋生,广有财富……”
这位洋人来自地中海畔的水城威尼斯,那里是欧洲商业文化的摇篮,他是以一个商人的目光来审视镇江的,话也说得不错。当然,这中间似乎少了点历史的诗情。
走出待渡亭,踏着青石板向老街的深处走去,两旁多半是雕花窗棂的两层楼房,很有些古意。当年的那些茶楼酒肆、店铺馆栈犹依稀在目。这里地处交通要津,商旅繁荣带来了百业兴旺,这是历史上镇江经济的底气所在。街道两旁的里弄口,那吉瑞里、长安里、南星巷的名称就刻在古老的砖石上,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遗物。里弄两边延伸着民宅,宁静而雅致。这里横可通四邻,竖可通街面,前可登云台山,后可达长江边,一如镇江人的性格那般畅达平稳。多数里弄都有一方深井,几个老人坐在石井栏上,对着收音机听扬州评话,那种自足平和的生活情调实在令人心折。是的,镇江西邻南京,北望扬州,但它既没有南京那样的金陵王气、六朝金粉,也没有扬州那样歌吹入云的浮华和喧嚣。镇江是平朴而本分的,这里的人们长于经商,却又从不把金钱看得很重,每天有的是听书喝茶的时间。过年时,他们则成群结队地骑着毛驴上金山寺烧香,那与其说是对命运的祈盼,还不如说是一种休闲娱乐。当然,战争来了,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城堞,弄出惊天动地的声响。至于平时爬上北固山,对着大江抒发忧国忧民感慨的,大都是些外地的游客。
但老街终于终结了,终结于那座东印度式的建筑群,那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镇江为商埠,老街一带沦为英租界,遂建领事馆于云台山麓。如果说,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滋润的镇江史话,那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则最后终结了这部史话。
走下英国领事馆的台阶,我突然想起元代诗人萨都刺在这里写的两句诗:
客去客来天地老,潮生潮落古今愁。
萨都刺属于雄浑一派,诗的气象很大。西津渡街确实是“老”了,但诗人“愁”什么呢?我一时说不清楚。
起风了,远处的江涛声隐约可闻。老街在涛声中坦然静谧着,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取材于夏坚勇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 不卑不亢:自然质朴
B.却胜过了多少浮皮潦草的应景之作 浮皮潦草:不切实际
C.也收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 收拾:收集,敛聚
D.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滋润的镇江史话 滋润:繁荣,富裕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游踪为:渡口石阶——待渡亭——老街深处——当年的英国领事馆。
B.文中的“待渡情结”是指包含了期盼、焦虑、惆怅等复杂情感的生命体验。
C.作者写马可·波罗来到西津渡,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写出了老街的历史风貌。
D.文章倒数第四段的三个“终结”,强调了西津渡老街必将走向消亡的结局。
20.作者引用张祜、王昌龄、王安石、萨都刺的诗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意赏析。(6分)
21.文章题目“老街”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2.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
(1)下列语段逻辑关系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农民张兴国种植超级优质稻喜获大丰收,加上粮食收购价提高,去年家庭收入多了不少。他对记者说:“我又多承包了15亩土地,面积翻一番,明年收入也会翻一番。”
B.好的运动场馆离不开绿色环保理念和先进的科技手段。作为低碳场馆,“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不仅冰面平整如镜,碳排放更是趋近于零。
C.“打铁花”是一种大型传统民间烟火表演,表演者搭起高棚,将熔炉中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这充分体现出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D.《龙潭三湖从何而来》一文说:“龙潭之水最初来自窑坑苇塘。”龙潭之水全都来自窑坑苇塘吗?答案是否定的。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①-②题。(3分)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不用鲜切花,而是用非遗技艺手工编织,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花束编织者是来自北京10个区的约150位残障人士,在他们的提议下,花束中增加了蓝色波斯菊,象征坚强。平均35小时编织出一束花,500束“荣耀之花”累计耗时近2万小时,残障朋友们也在用他们_________的精神向运动员致敬。
①请在语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义连贯,内容贴切。(1分)
②画线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2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有一首题目为《生活》的小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请你为这首小诗写一个短评。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2)作为高三学长,请你写一段话,通过班级公众号向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举例说明,语言得体,150字左右。
(3)请以“所思在远道”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1)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也有人说,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
请以“规矩与天性”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扎根西部支农,支教;坚守防疫一线,筑起“青春堤坝”;热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争做志愿者,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请以“青春的志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 C 2. B 3. D 4. A
5. 要点:
①种质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好种质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②种质资源是良种培育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可以保持生物遗传多样性,对良种培育,解决粮食危机有重要作用;
③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关乎我国粮食安全,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9分。
(一)
6. C 7. A 8. C
9. 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
10. 要点:
①违背父亲的嘱托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屈建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不可能这样做,因此一定有更大的理由使他没有遵循人之常情;
②君子不能以私害公,古时曾子、孟僖子、管仲等人,临死时都是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
③屈到身居高位以德才闻名,如果在临死时不关心百姓而是只忧虑自己的饮食,会显得目光短浅,留下浅陋的名声,比起不遵从父亲荐芰的托付,让父亲留下浅陋的名声是屈建更加不忍心做的。
11.作答角度:
同意柳宗元或苏轼均可。结合《论语》中的两则材料,可从整体上用据,也可以局部用据(如“祭之以礼”“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
(二)
12. 要点:
①有教无类 ②诲人不倦 ③谦逊 ④好学
13. 要点:
①“万仞宫墙”是说围墙有万仞高,指孔子的道德学问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奥妙。
②题写在此处,借子贡对孔子的称颂,彰显了孔子“圣人”的崇高地位,表达了世人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其他解释,合理即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 B 15. A
16. 要点:
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动词表现分工,局部特写表现辛苦,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
②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用收麦人的“饥乏”和外孙的“劳苦辛”表现抢收新麦劳动的紧张、热烈;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
17.(1)示例:锲而不舍 示例:金石可镂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⑤素月分辉 ⑥表里俱澄澈
(3)⑦己所不欲 ⑧勿施于人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8. C 19. D
20.要点参考:
①记录古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趣,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将西津渡老街的古老和人们的“待渡情结”表现得具体、鲜活;
②增加了典雅厚重的文化韵味;
③寄寓思古之幽情,将作者岁月沧桑的感慨表达得含蓄蕴藉。
21. 要点参考:
①西津渡街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②西津渡街具有一种经历岁月洗礼后的平和坦然的气度;
③寄寓了作者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2.(1)B
(2)①示例:自强不息
②示例一: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花束不是鲜切花,而是用非遗技艺手工编织的,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
示例二: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不用鲜切花,而是用非遗技艺手工编织的花,这些花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
23. 略
24. 略
文言文材料一参考译文: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不是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猪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
文言文材料二参考译文: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
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简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
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就是很愚钝呀。
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