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9.4全民守法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9.4全民守法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9.4全民守法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九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
全民守法的内涵及原因
全民守法的要求和措施
2
【思维导图】
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
政治认同:体会人们在法治国家中的美好生活,明确全民守法的意义,增强一会儿中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法治意识:理解全民守法要求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公共参与: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
【学习目标】
1.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
2.理解坚持全民守法的原因。
3.明确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
4.客观评价法治与德治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描述全民守法的内涵,阐明倡导全民守法的原因
2.学习难点:阐释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和措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前提
关键
防线
基础
严格执法
天下之事
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
科学立法
立善法于天下
则天下治
立善法于一国
则一国治
理国要道
在于公平正直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邦国虽有良法
要是人民不能
全部遵循
仍然不能法治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所有公民
前提
关键
防线
基础
全民守法的内涵
P107~108
什么是全民守法?有哪些表现?有何意义?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全民守法
依法行使权利。
依法履行义务。
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要求: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
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
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要求: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要求: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2.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
指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可以自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从而解决纠纷的方式。
指在第三人的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调解有两种方式:一是向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二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调解。调解所形成的调解协议书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指当事人根据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关进行裁决并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指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纠纷依法予以处理。这是解决纠纷的最常见方式。生效的判决书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
和解
调解
仲裁
诉讼
课程导入
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
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
亚里士多德
①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③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全民守法的重要性
典型例题
【典例解析】1.央视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六集“全民守法”中提到:“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 )
①实现全体公民立法、司法和守法平等
②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
③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主动性
④完善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缩小法律援助范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③:“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因此,推进全民守法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主动性。②③符合题意。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司法和守法平等,不是全体公民立法平等。①说法错误。④:完善国家法律援助制度是公正司法的要求,不是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并且要扩大法律援助范围,而不是缩小。④排除。
典型例题
【典例解析】2.近日,成都某小区业主推电瓶车进入电梯后瞬间爆燃,致使电梯内多人烧伤,其中包括一名未满周岁的婴儿。火灾现场惨烈情景触目惊心,再次敲响电动车消防安全警钟。禁止电动车“上楼入户”需要公民(  )
①完善行政执法模式,促进行政执法规范有序
②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③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
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②③:禁止电动车“上楼入户”需要公民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故②③入选。①④:选项①④的行为主体是政府,而题干强调的是公民,故①④不选。
推进全民守法
P108~109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不要轻易相信、理性合法维权
守法、配合
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1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使尊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有人说,德治比法治更加重要。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①法律和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规范。
②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③二者是不同层面的规范,没有可比性,不能说哪个更重要。
④只有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才能真正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德治和法治哪个更重要?
探究问题:德治和法治是什么关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建设全民守法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
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处需的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典型例题
【典例解析】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采取合法的手段来维护。下列事例中体现的方法和途径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赵先生在某营业厅办理199元套餐(免费赠送宽带),但运营商没有遵守承诺,经协商无果,赵先生无奈放弃维权
B.王女士在高铁盒饭中发现虫子,向列车长反馈无回应,遂将视频证据发布到网络上,列车长迫于网暴压力赔偿了她一千元
C.一特斯拉女车主因刹车失灵问题多次向特斯拉维权无果后,大闹上海车展,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日
D.某保安为保护小区公共设施,造成八级工伤,所在单位拒绝支付赔偿。经2次劳动仲裁,获得8万元工伤赔偿金
【答案】D
【解析】A: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赵先生无奈放弃维权不符合全民守法要求,A排除。
BC: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BC不符合题意。D:符合全面守法的要求,D符合题意。
典型例题
【典例解析】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上发表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针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打破道德底线。不要把“尖酸刻薄”美化成“率性直爽”!我们尊重每个人说话的权利,但拒绝网络暴力!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危害严重、影响恶劣。2018年夏天,德阳安医生夫妇与初中生刘某在泳池里发生冲突后,调解无果,两家矛盾升级,孩子家长把泳池监控视频提供给媒体,安医生夫妇的信息随即被人肉搜索,陷入了舆论漩涡。5天后,35岁的儿科医生安医生在车里服药自杀。
2020年8月,此案依法审理,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此案给我们哪些启示,请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从“全民守法”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150字左右)
【答案】 ①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公民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③推进全民守法意义:增强全社会、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反可耻的社会氛围。使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④推进全民守法措施:着力增强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
典型例题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此案给我们哪些启示,请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从“全民守法”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属于启示类的主观试题,考查的内容是“全民守法”,考生回忆所学知识,可从全民守法的措施,意义、具体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公民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推进全民守法意义:增强全社会、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反可耻的社会氛围。使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进全民守法措施:着力增强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
【易混易错】
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状态。
【解析】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建设法治中国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监督者。
【解析】建设法治中国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公民在行使自身合法权利时,不允许损害其他公民的利益。
【解析】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4.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解析】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5.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加以维护。
【解析】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
6.推进全民守法要坚持把全民学法和用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解析】推进全民守法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7.推进全民守法要引导全民自觉用法、遇事找关系、解决问题靠政府。
【解析】推进全民守法要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8.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学法懂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解析】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9.行政机关立法和权力机关立法是一回事。
【解析】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立法权的不一定是立法机关。
10.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与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相同的。
【解析】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
它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而后者不仅包括司法和手法的平等,还包括立法的平等。
【答题模板】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答题要素】
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民道德建设
【答题模板】
(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要求:深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9.4 全民守法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