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角形的特性》听课反思
刘玲
听了柳老师的一堂《三角形的特性》的课,感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环节紧凑,层次清楚,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设数学活动,设疑激趣,增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热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在这节课设计中,柳老师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的开始,柳老师设疑激趣: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三角形,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学生们充满好奇。接着柳老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通过“手感”比较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不管是洋思模式还是杜朗口模式,其课堂改革的基本模式都是小组合作。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怎样使长方形物体更坚固,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生们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既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又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柳老师在课堂设计中遵循这一条基本原则。在学生们探究得出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柳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呢?虽然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较少,很难体验,但这种在生活应用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抽象,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难度较大,特别是在应用时,老师要学生举例,虽然学生回答得比较好,但我认为还是有点“形式”主义,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还是“囫囵吞枣”。如果老师能够通过演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可能效果更好。如农村砌房时将门框钉成三角形,老师可以事前准备这样的门框模具,让学生把书本当砖做小游戏,在砖块移动的情况下,发现门框不稳定,那有什么办法保持门框不变形呢?这样让学生切实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实用性”。然后,老师还可以多搜索有关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实例,用幻灯片或动画的方式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以上是我听了柳老师的公开课后的一点感想,或许不很正确、不够成熟,但有交流有争论才会有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