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8课第3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8课第3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案

资源简介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学习任务
1.描述与分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
2.解释与论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4.辨析与评价:辨析“文化复古主义”与“全盘西化论”的错误实质。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理解并认同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2.科学精神: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公共参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议题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化,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我们一方面应当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中的中西差异,积极吸取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一切文化思想,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探究任务]
1.(辨析与评价·政治认同)对待外来文化,坚持以洋为美、以洋为尊,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是一种什么观点?
提示:这是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2.(预测与选择·公共参与)上述材料主要告诉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提示: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汲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对待外来文化上的两种激进的观点
(1)表现: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2)评价: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
(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2)具体要求: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思考] 为促进文化发展,我们是否应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提示:应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着眼点 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养料和活力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内容 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要求 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认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更加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了解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大力创新、不断创新、永远创新 
2.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文化,积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2)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文化,坚守文化底线,坚定文化立场,反对全盘西化的错误。
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反映了中国崛起中的文明自信。中国历史一再表明,能否不断了解世界,能否不断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典例】 音乐剧《西厢》改编自中国四大古典名剧之一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该剧包含百老汇、法式、欧美式等多种风格,还融合了京剧、昆曲等戏曲元素,它把戏曲的元素与现代创作意识相融合,让传统的戏剧故事在新的舞台上焕发光彩。该剧的成功对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有(  )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怕”,改造优秀传统文化 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③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④要善于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与解析:
C ①不选,优秀传统文化是保留的对象,不是改造的对象;②入选,“让传统的戏剧故事在新的舞台上焕发光彩”体现了这一点;③入选,“包含百老汇、法式、欧美式等多种风格,还融合了京剧、昆曲等戏曲元素”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④不选,吸收和引进的对象是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跟踪训练】
1.《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体现的道理是(  )
A.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引进外来文化能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C [要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B错误,应排除;题干主要是表明要进行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应选C;A、D观点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吻合,应排除。]
2.《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在音乐中贯穿了自己民族的风格,并吸取了西方音乐的特点,成为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这充分说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  )
①积极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学习、交流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④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A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①符合题意;②本身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③正确;全盘吸收外来文化错误,排除④。]
议题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了新高度。
[探究任务]
1.(预测与选择·科学精神)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对我们进行文化建设有何启示?
提示: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外来文化不能无条件地照搬,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预测与选择·政治认同)古代中华文化发展以儒家为主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必要性
(1)理论依据: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2.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思考] 我们应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所有精华吗?
提示:既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又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1.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和要求,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分析鉴别,扬抑取舍,丰富和发展我们正在建设的新文化。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它们不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西方文化虽然有现代化的内容,但却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因此必须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标准,经过三层“过滤”。首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其次,那些经过鉴别的优秀文化成果,要把对它们的利用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后,对于一些外来文化的优秀内容,要使它与中国当代文化融为一体,所以,还应对它进行一番中国民族文化的消化和改造,使之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外来的优秀文化才能达到“洋为中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是自主开放,开拓创新。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采取科学态度,既要反对“全盘西化”,也要反对“闭关自守”。
2.文化交流借鉴要立足国情
(1)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历史已经证明:那些没有民族个性和特色的文化,那些照搬照抄、亦步亦趋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
【典例】歌剧《莫高窟》将意大利歌剧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相结合,通过中国特色民族交响乐器伴奏,在中国戏曲“紧拉慢叫”演唱形式中植入丰富多彩的节奏及和声变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宣叙调艺术。可见歌剧《莫高窟》在创作中坚持(  )
①古为今用,中西合璧 ②在多样中求同,在交流中化异
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在竞争中合作,在借鉴中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与解析:
B ①入选,“中国戏曲‘紧拉慢叫’演唱形式”体现了古为今用,“将意大利歌剧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相结合”体现了中西合璧;②不选,应该是求同“存”异,不是求同“化”异;③入选,在中国戏曲的演唱形式中植入丰富多彩的节奏与和声变化,表明其坚持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竞争。
【跟踪训练】
1.“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
①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一切文化 ②不断消除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和竞争 ③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④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说明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④符合题意;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我们不能包容一切文化,①错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我们不能消除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和竞争,②错误。]
2.中国画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中国画包含丰富的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讲求的是笔墨韵味,追求的是意境。在近代中国画的革新运动中,有人借西洋画改造中国画,提高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也有人过分模仿西方绘画技法,秉承西洋画的观念,丟掉了中国画的灵魂。这启示我们(  )
①革新中国画需要坚持“扬弃”的观点 ②革新中国画应全面实行西洋画的绘画技法 ③要将西洋画的特色技法融入中国画的灵魂之中 ④要将借鉴西方绘画技法作为革新中国画的主要方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题干启示我们革新中国画需要坚持“扬弃”的观点,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要将西洋画的绘画技法融入中国画的灵魂之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①③符合题意;革新中国画应全面实行西洋画的绘画技法是全盘西化论做法,②错误;革新中国画需要以保持中国画的灵魂为主要方面,而不是将借鉴西方绘画技法作为革新中国画的主要方面,④错误。]
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应用示例:用于明确对待国外先进技术,要坚持在学习借鉴基础上消化吸收,在融汇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特色等)
2.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3.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应用示例:用于理解在文化建设中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具体要求等)
课后训练
1.汲取世界法治文化精华,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这是因为(  )
A.外来法治文化是脱离实际的
B.中国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与资本主义的法治文化是无法融合的
C.中国法治文化比西方法治文化更先进
D.只有保持法治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国法治文化才能永葆生命力、提升竞争力
D [外来法治文化也有它产生的社会基础,A错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法治文化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也有共性,B错误。不同的法治文化各有特色,各有利弊,不能简单地以先进与落后来判断,C错误。]
2.经历了四十多年理论和法律实践的积淀,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如今再谈对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借鉴,不应停留在我国法治建设起步时的简单照搬,而应当有着新时代的新做法,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与“三个不能”的重要指示。这说明(  )
①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始终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程进行 ②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文化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A [学习借鉴的对象是外来文化的精华,①不选;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文化的做法,题干未体现,③不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