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7课第2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7课第2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

资源简介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标要求】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 阐释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 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懂得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明确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政治认同,建设文化强国。
3、 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培养科学精神,运用辩证思维看待传统文化,积极参与、主动担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科学精神:通过对传统文化特点和当代价值的分析,辩证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3、公共参与: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要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1、学生小组合作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制作PPT2、课前播放MV:《礼仪之邦》
二、导入新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浩若烟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味其时代价值。
三、课堂探究:总议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议题一:穿越历史,寻找文化之根环节
一:播放视频:《中华文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学生活动:结合视频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教师总结: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②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中农化民族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环节二:分组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认同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教师评价总结:中华优秀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广博,感谢各小组的的精彩分享,让我们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习语感悟: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习近平探究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什么特点?
教师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
展示两组材料,请同学们思考中华文化的特点?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议题二:着眼时代,感悟文化价值探究活动:播放视频《抗击疫情,与爱同行》,感悟疫情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探究问题:抗疫过程中,彰显出那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发挥了怎么样的作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当前所倡导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频中提到的团结、奉献、敬业、爱国等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能够使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如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就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不断继承发展和合思想,在疫情之下能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议题三:立足实践,承续传统文化
探究活动:
传统孝道的是与非孝是中华传统道德观念之一。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201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附则9章85条,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子女们“常回家看看”正式写入法律。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的有些内容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如《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载: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对于现代民众来说,无疑是与人性人情悖逆。
探究问题:
1、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包袱还是财富?试结合材料说明
2、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中华传统文化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糟粕的东西。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满足人的需要,就起促进作用,就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反之一成不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就是包袱。传统孝道中的敬亲、敬亲、奉养、侍疾等依然需要我们传承,但材料中的愚孝违背社会伦理,泯灭人性,应当摒弃。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发展先进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习语感悟:“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
四、课堂小结:构建知识体系
五、板书设计
7.2 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四、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六、课后提升:1、查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结合自身专业,设计一个体现中国风元素的文化创意作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