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教材 小学语文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最新修订版)教学目标:1. 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2. 背诵《溪边》。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教学过程:一、看图,揭示课题。知道这是什么画吗?画上画着什么?这就是著名的水墨画。有人说,童年就像一幅水墨画,这幅童年的水墨画上画着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来欣赏《童年的水墨画》。 二、初读课文,体会韵律。1.每首小诗都是六行三句,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2.每首诗都是句末押韵,《江上》押a韵,《林中》押ang韵,《溪边》押ing(eng)韵。 三、整体感知。1.《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全文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这几个场景写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感受到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羨慕。 四、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有什么特点?(一)溪边1.品读赏析,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1:第1、2两句 这两句话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溪水如玉带一般,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和平静。多静的画面啊!画面2:第3、4两句(1)为什么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人影倒映在溪水里,像似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2)找出这两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靖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画面3:第5、6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的情形,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和孩子们的欢笑声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2.感情朗读,明确写法。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首诗。3.请你试着背诵一下《溪边》。 (二)江上1.品读赏析,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1:第1、2两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句中的“鸭群”实际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刻画出了一群孩子跳入水中的画面。画面2:第3、4两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体会。在江中戏水的孩子们,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画面3:第5、6两句(1)水中的“水葫芦”指什么?为什么要用引号?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水性极好的那个孩子。(2)说说对“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的理解?“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说明冒出来的速度快,显示孩子水性好。“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孩子从水中冒出来时,开心地笑,两排银牙特别引人注目。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2.感情朗读,明确写法。这首诗描绘了孩子们在江上游泳嬉戏。先写一群孩子的嬉戏,再写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三)林中1.品读赏析,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1:第1、2两句这一句描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描写雨后的松树。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画面2:第3、4两句这一句描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树下的小蘑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可爱。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比作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写出了蘑菇的形状。画面3:第5、6两句(1)“一声欢叫”描写的是谁?描写的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就可以看出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2)是怎么写的?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3)孩子们为什么发出欢叫呢?请你发挥想象说一说。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着,忽然望见了远处山边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他们发出了欢叫;也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树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掉到小伙伴的头上了,他们发出了欢叫;也许他们发现了一大片新鲜的小蘑菇,发出了欢叫……(4)联系上文,说说“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戴着斗笠的孩子们就像刚出土的小蘑菇一样。前后出现两个“斗笠”,前一个斗笠指的是蘑菇,诗人把蘑菇比作斗笠,后一个斗笠指的是孩子,诗人把戴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相互比喻,形象可爱,极富情趣。2.感情朗读,明确写法。这首诗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摘蘑菇的欢乐情形。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五、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张继楼,1926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儿童文学集(包括儿歌、儿童诗、民间故事等)20多种,主编儿童文学读物30多种。 这篇课文的题目原名是《童年的彩墨画》,共6首小诗,除了课文选取的3首,还有3首,课余可以选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