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修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名存实亡。教学目标1.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2.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3.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学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材料: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教师:《朝代歌》中的两汉指哪两汉?学生回答:西汉和东汉。教师: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西汉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落。到公元前后,阶级矛盾异常激烈,西汉政权已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可救药了。历史又进入了东汉时代,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后期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朝代歌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顺序,同时引入东汉的产生,引发学生对东西两汉关系的思考。【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1.王莽篡汉展示图片和材料: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就这样,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教师: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那么王莽建立政权后是如何统治新朝的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面对西汉末年的朝政腐败,王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但是王莽的改革严重脱离实际,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绿林、赤眉起义。展示材料:“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后汉书 光武帝传》教师:王莽所建立的新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本人也被杀。西汉宗室刘秀却在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2.光武中兴展示图片:教师: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展示材料:自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教师:东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面对这样的困境,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呢?展示材料: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鲜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2)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4)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5)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教师:东汉初年采取的措施和西汉初年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采取的措施有不少形似之处,比如都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负担。那么光武帝的统治措施有什么影响呢?展示材料:教师: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东汉人口的变化说明东汉的复苏和兴起。教师: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政权,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中兴”是指一个朝代由衰落而重新兴盛。展示图片:教师:从这些图片,我们都能看出“光武中兴”时百姓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合作探究】教师:西汉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两汉盛世局面出现原因的异同点?展示材料:教师总结:(1)相同点:都是盛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2)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有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设计意图)本目主要讲了王莽篡汉和光武中兴两部分内容。关于王莽篡汉,主要以教师讲授的方法来阐述。关于光武中兴主要以史料来分析其内容和影响,便于学生理解。最后再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阐述两汉盛世出现的原因,加深学生对两汉相关知识的理解。过渡:王莽时期的外戚篡权似乎在历史上留下了“传统”,汉和帝后的外戚与宦官开始了交替专权,在东汉地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政1.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形成展示图片:教师:从上面这个图表中,我们看出东汉后期的皇帝的平均年龄都很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东汉中后期,外戚为了专权,无不拥立幼小的皇帝即位。教师: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展示材料:材料一: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后汉书·宦者列传》材料二: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任重道悠,利深祸速。——《后汉书·皇后纪上》展示图片:教师: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其间,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曾在上朝时看着梁冀对大臣说:“此跋扈将军也!”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汉质帝。从“跋扈将军”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外戚专权,专横跋扈,操弄政治,成为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摆脱外戚,皇帝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由此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帝家族的男子。展示图片:展示材料:是时,让、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贱,为人蠹害。黄巾既作,盗贼糜沸。——《后汉书·宦者列传》2.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影响展示图片:教师:宦官专权与外戚专权总是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这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亡。(设计意图)本目主要讲解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知识点。通过相关图片和史料呈现,分析外戚和宦官专政的情形和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部分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过渡:一个朝代的额末年总是会爆发农民起义,比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也曾爆发过农民起义,其中黄巾起义尤为壮大。三、黄巾起义1.黄巾起义的背景教师: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2.黄巾起义的概况教师:河北巨鹿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184年,张角经过10多年的太平道的宗教宣传,一场有组织和准备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展示图片:教师:黄巾起义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有怎样的影响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面对黄巾军的强大攻势,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最后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被镇压。虽然黄巾军的主力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教师: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设计意图)“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由于东汉后期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导致农民揭竿而起,发动黄巾起义。本目主要从背景和概况两方面来阐述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清晰掌握黄巾起义的发展脉络。【本课小结】自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