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及虚词的解释(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及虚词的解释(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疑难点拨01 文言实词及虚词的解释
考向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历年中考语文重要考点。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考点详解
对于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等几个方面,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对于虚词,要综合归纳课本中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记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掌握具体意义;翻译文言句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加内容,抓住句子的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1.(2021·湖北·远安县教研师训中心三模)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中加点的字不表示黑色(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青红不分,皂白不辨
C.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D.满面尘灰,两鬓苍苍
2.(2021·吉林四平·模拟预测)下列各项括号中的文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来可期”“黯然离开”“大爱无疆”“浏览细致”。(短语类型全不相同)
B.极少数的莘莘学子吃不了学习的苦而败下阵来。(这里的“莘莘学子”运用得当)
C.“细草不惧春风寒,惊蛰过后展芳颜”。(没有修辞)
D.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是“感激”之意。(解释错误)
3.(2021·山东泰安·一模)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引凄异。(《三峡》)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时侯)也。(《出师表》)
B.①且欲与常马等(同样)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爱戴)之。《陈涉世家》)
C.①沙鸥翔集(聚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②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D.①寒暑易(交换)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②媵人持汤(热水)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4.(2021·北京·清华附中一模)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颓废的样子)/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B.博学而笃志(坚定)/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悔恨)
C.但公亦以此自矜(自夸)/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打猎)
D.缀行甚远(紧跟)/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5.(2021·贵州毕节·一模)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①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C.①风雨不动安如山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公将鼓之
二、综合性学习
6.(2021·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白洋淀的绿水青草之中,建有一条气势不凡的栈道。栈道向水面蜿蜒延伸,水面中央有台翼然临空。台上悬挂着一块匾额,匾额上题写着“集翔台”三个大字。匾额两侧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春水初生群类乐,凤弦一曲万方听。
(1)假如你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来到风光旖旎的白洋淀。请你结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相关句子,向同学们介绍匾额中“集翔”的意思。
(2)请对“春水初生群类乐,风弦一曲万方听”这副对联进行简要赏析。
(2021·浙江宁波·二模)天一阁,是宁波最独特的文化名片之一,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7.字义探究。
有同学在查阅《宁波府志》时,不理解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请你为他解释。
(1)勤于听断,夙夜不懈,案无留牍,狱无滞讼。 狱:______
(2)少机敏,好学能诗。及冠,渔猎经史,未尝释手。 释:______
(3)其家鬻于夷商汤四五郎,越境亡去。至是,充使入贡,重赂逆瑾…… 亡:______
8.对联话书楼。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天一阁书画馆门前有一副对联,其上联是“两浙风光三月柳”,但同学忘记了下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选出合适的下联( )
A.良书广播惠九州 B.一心勤读破万卷 C.济世兴邦即学问 D.千秋功业一楼书
9.(2021·浙江宁波·一模)下面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引用过的古语。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任务一】解释下面三则材料中加点的词。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B.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桓宽《盐铁论》)
C.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刘基《拟连珠》)
(1)苟:__________ (2)辍:__________ (3)夷:__________
【任务二】一位同学想用一句古语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你认为【任务一】的三则材料中最合适的一则是( )(填字母序号)。
三、对比阅读
(2021·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女有归( )
(2)盗窃乱贼而不作( )
(3)潦之经吾宫也利( )
(4)已食三世矣(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12.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3.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2021·云南曲靖·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①,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②。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美恶:这里指天资的高下。②长(zhǎng):官长。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 旨:________________
(2)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_
(3)学学半 学:________________
(4)然后博喻 喻:________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16.甲文以“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作用?
17.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谓简要概括。
(2021·广西广西·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欧阳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①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②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枉直乖错:意思是冤假错案。②宽简:宽松简易。③便:安逸、安适。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自劳军         无以自遣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   谓文章止于润身
C.请以军礼见        以纵为宽
D.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于是仰天叹曰
1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军 中 闻 将 军 令,不 闻 天 子 之 诏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惜字如金,“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中,一个“直”字描绘出阵势不小的劳军队伍在军营里长驱直入、来去自如的状态。
B.乙文通过“因取旧案反覆观之”“仰天叹曰”等细致的刻画,表现出欧阳修关心民生,为百姓受冤痛心不已的形象。
C.甲文中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从侧面烘托了周亚夫的治军严明;乙文中的“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同此写法。
D.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汉文帝深明大义、知人善任;欧阳修勤政爱民,勤勉谨慎。
21.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2)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
22.甲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试找出一处,分析其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3.周亚夫和欧阳修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坚守的人,结合选文说说他们坚守的是什么。
(2021·黑龙江大庆·一模)【甲】
林尽水,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便要还家 要: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3)甫行数里 行:
(4)偶舍骑步行 舍:
25.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俱耘于田间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盖江北之俗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26.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
而 妇 人 汲 井 且 浣 衣
27.甲、乙两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2021·上海浦东新·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材料三
文天祥,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①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②。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③曰:“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④。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尽以家赀⑤为军费。……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注释]①对策:古时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②江万里:南宋末年爱国丞相。③愀(qiǎo)然:神色改变的样子,这里指神情严肃。④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⑤赀:通“资”,钱财,财物。
29.文学常识填空。
(1)材料一《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是________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2)材料二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出自这本书的作品还有《_________》。
30.解释材料三中加点的词语。
(1)年二十举进士( ) (2)尽以家赀为军费( )
31.对材料三中画线句“万里素奇天祥志节”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江万里一向对文天祥的意志节操感到很奇怪。
B.江万里向来认为文天祥有不同寻常的意志节操。
C.江万里朴素地认为文天祥的意志节操超过常人。
D.江万里本来就觉得文天祥的意志节操很奇特。
32.理解内容。
(1)根据文意,材料二中画线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 )组关联词来表示。
(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A.不仅……而且 B.如果……那么
C.虽然……但是 D.与其……不如
(2)下列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最后两句印证了材料二“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B.材料二以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把“舍生取义”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C.材料三中文天祥“捧诏涕泣”,是为“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急国势而忧心。
D.材料一中的“辛苦遭逢”,指材料三中文天祥先后在湖南和赣州为官的经历。
33.材料三中文天祥临刑遗言之“吾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对待“吾事”的态度,在材料三中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34.以文天祥为例,说说你对材料二中“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的理解。
(2020·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②跪:蟹脚。③螯:蟹钳。
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道: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
(3)学不可以已 已:________
(4)冰,水为之 为:________
36.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嘉肴 虽乘奔御风(《三峡》)
B.而寒于水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蚓无爪牙之利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D.蟹六跪而二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7.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8.下列关于【甲】【乙】两篇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从“嘉肴”谈起,用意不在于谈论“嘉肴”,而是为了用“嘉肴”类比“至道”,然后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甲文文末引用《尚书》中“学学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C.乙文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阐述学习应该做到: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D.两篇文章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甲文侧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乙文侧重学习的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态度。
3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020·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范仲淹)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⑤敛棺椁⑥皆所未具。公怃⑦然,即彻⑧宴席,厚赒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僚属:部属。②缞绖:(cuī dié),丧服。③亟:(jī),急迫地。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⑤赗:(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⑥棺椁(guǒ):下葬的物品。⑦怃:(wǔ),失意。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4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B.或异二者之为 或:也许
C.未举觞    觞:酒杯 D.卒于邠    卒:死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厚赒给之
B.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使毕其事
C.乃重修岳阳楼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D.满目萧然                  公怃然
42.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
B.甲文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
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
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
43.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4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提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
参考答案:
1.D
【详解】
D.“两鬓苍苍”中指灰白色,故选D。
2.D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A.“未来可期”是主谓短语,“黯然离开”是偏正短语,“大爱无疆”是主谓短语,“浏览细致”是动补短语,A项说法错误;
B.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莘莘,众多的样子。与“极少数”矛盾,故“莘莘学子”使用不当,B项说法错误;
C.本句中“惧”赋予细草惧怕的情感,“芳颜”指人美丽的容颜,在此处用来形容细草,可知其运用拟人手法,C项说法错误;
D.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D项说法正确;
故选择D项。
3.A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B.①句意: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等:相当;故此项错误;
C.①句意: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故此项错误;
D.①句意: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易:更替,变换;故此项错误;
故选A。
4.D
【详解】
A.颓然:倒下的样子;
B.痛恨:痛心、遗憾;
C.涉猎:粗略地阅读;
故选D。
5.A
【详解】
A.两个都是连词,“因此、所以”;
B.动词,书写\名词,文书;
C.形容词,安稳\哪里,表反问;
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词缀,凑足音节,无实义;
故选A。
6.(1)示例一:同学们好!“集翔”是什么意思呢?它使我们联想到《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这句话。这里的“集”是停息的意思,“翔”是飞翔的意思。“集翔”就是鸟儿时而停息,时而飞翔。
示例二:同学们,《岳阳楼记》中有“沙鸥翔集”一句,其中“翔集”的意思是“时而飞翔,时而栖止”,故“集翔”的意思为“栖止、飞翔”,比喻在这里可以欣赏鸟儿栖止、飞翔的美景。
(2)示例: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境界阔大。描绘出春水初涨、春风和畅、万物自由愉悦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详解】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的意思是: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白洋淀的水域中有“集翔台”,其实是说,在这里可以欣赏鸟儿栖止、飞翔的美丽景色。因此,“集翔”的意思为“栖止、飞翔”的意思。
(2)考查对对联的赏析。匾额两侧的柱子的对联“春水初生群类乐,凤弦一曲万方听”,从内容看,描绘了白洋淀春水上涨、春风吹动下白洋淀里游鱼欢快、凤鸟欢鸣的旖旎风光;从修辞的角度看,对联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使表达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据此赏析作答。
7. (1)案件 (2)放下 (3)逃跑
8.D
【详解】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
(1)句意:勤勉地听讼狱而加以裁决,从早到晚坚持不懈,桌案上没有积压的公文,没有被延缓的诉讼案件。狱:案件。
(2)句意:年少时机智敏捷,爱好学习,能够作诗。成年以后,浏览经学史学书籍,从没放手过(手不释卷)。释:放下。
(3)句意:越过边境逃跑了。亡:逃跑。
2.本题对联常识。
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根据对联常识可知,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一致,上联中“两浙风光”为偏正短语,“千秋功业”与之结构一致,“三月柳”为“数词+名词+名词”的形式,“一楼书”与其结构一致。因此,合适的下联为:千秋功业一楼书。
故选D。
9. 【任务一】(1)如果 (2)停止 (3)平 【任务二】C
【详解】
任务一考查文言实词。
A.句意: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苟:如果。
B.句意:做事半途而废的人不会成功,耕作懈怠偷懒的人不会有收获。辍:停止。
C.句意:物体是苦还是甜,尝到的人知道;道路是平坦还是艰险,走过的人知道。夷:平坦。
任务二考查语句含义。
“实践出真知”是说有了生活实践,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一含义与“物体是苦还是甜,尝到的人知道;道路是平坦还是艰险,走过的人知道”一致。
故选C。
10. 女子出嫁 兴起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供养,谋生。
11.(1)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12.子罕依靠仁慈贤明的治理赢得民心。(意思对即可)
13.甲文孟子构想了一个“大道之行”的社会,乙文通过写宋国相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仁政,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分析】
10.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女有归:女子出嫁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2)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3)潦之经吾宫也利: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已食三世矣: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食:供养,谋生。
11.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恶:憎恶;于:在;修:修明;庙堂:指朝廷;谓:说。
12.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等内容可知,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宋国老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
13.
本题考查对“仁”意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甲文中“大道”指“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文中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孟子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乙文中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由此可知,一国之君施行仁心、仁政,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国家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也提高了国家地位。
14.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同“敩”,教导 晓喻,明白
15.(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
16.开篇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引出论题,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更易于接受。
17.议论。甲文用“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得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食互相促进的,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学学半”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乙文提出了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的观点。
【分析】
14.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2)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3)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4)句意:然后能够广泛晓喻。喻:晓喻,明白。
15.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理解。
(1)重点词语有: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2)重点词语有:是故,所以。慎:慎重。
16.
本题考类比手法的运用。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虽有嘉肴》一文开头用“嘉肴”与“至道”类比,有好的道理,不学习,就像有美味一样,不吃就不知道食物的甘美。从而引出对于“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从而论证本文的论点“教学相长”的道理。用类比的手法,能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把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明白。
17.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分析及论点的概括。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和描写。
根据【甲】文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等句子可知,文章在阐明道理,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根据【乙】文句子“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②。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等句子可知,文章也在阐明选择老师的重要性。故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根据【甲】文句子“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这是作者发表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论点。根据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作者首先用类比的方法,阐明应该学习的道理。然后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教与学的关系论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再根据“《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最后引用《兑命》的名言,进一步论证教与学的关系。根据【乙】文句子“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可知,这是作者发表的观点,也就是说选择老师要慎重。根据【乙】文句子“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可知,作者首先明确什么样的人才能去做老师。根据“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可知,学习当老师的过程就是学习做君主的过程。然后提出论点“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最后引用《记》中的名言论点的正确。
18.D
19.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0.C
21.(1)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车前横木。(2)你治理政事宽松简易,却不耽误事情。
22.示例一:汉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示例二: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
23.他们坚守的都是自己的原则: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周亚夫为了国家安全不因皇帝的身份而让军营纪律有所改变;而欧阳修为了百姓生活安宁,不求政绩。
【解析】
18.
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亲自/自己;
B.对……说/认为;
C.用、拿/把;
D.两个都表示承接;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原句的意思是: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故断为: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0.
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C.“自尔,遇事不敢忽也”的意思是:从那时开始,他碰到任何事都不敢疏忽。这句话是正面描写,而不是侧面烘托,“同此写法”的说法错误;
故选C。
21.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重点词语:
(1)为:被;容:神情。
(2)为:治理;驰废:耽误荒废。
22.
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
由“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和“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可知,汉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由“将以下骑送迎”和在细柳军“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可知,霸上和棘门军松散的军纪和细柳军严明的军纪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
23.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甲文中周亚夫为了国家安全而坚守岗位,完全不因皇帝的身份而让军营纪律有所改变,说明周亚夫以国家利益为重,恪尽职守;乙文中欧阳修为了百姓生活安宁,不求政绩,实际上也是因为他心中热爱着国家、关心百姓,所以坚守岗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两个人所坚守的都是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安危。
24.(1)同“邀”,邀请。 (2)邀请。 (3)行走。(4)舍弃。
25.D
26.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27.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28.(1)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
【分析】
24.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通假字,同“邀”,邀请;
(2)句意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延,邀请;
(3)句意为:刚行走了几里地。行,行走;
(4)句意为: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舍,舍弃。
25.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然:……的样子/连词,然而;
B.其:代词,他们的/副词,表感叹;
C.于:介词,在/介词,从;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故选D。
26.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故停顿节奏为: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27.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甲文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文的“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鸡犬鸣吠”可以看出,两个地方的生活环境和谐安宁;从甲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的“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儿女啼笑”可以看出,两个地方的人民生活富足安定,自得其乐。
28.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古今异义,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2)儿女,孩子;啼笑,嬉戏欢笑;鸣吠,鸣叫。
29. 宋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30. 选拔,推举 全部,都(毫无保留)
31.B
32. B D
33. 忠君卫国(之责任)等; 在国家面临危难时,积极应诏征兵,并散尽家财作为军费。
34.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坏事时,就不会去躲避有些灾祸;文天祥抱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慷慨赴死;他的行为就践行了“舍生取义”的人生信条。
【解析】
29.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1)《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2)《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出自这本书的作品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等。
30.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1)句意:二十岁中进士。举:选拔,任用。
(2)句意:倾尽全部家财作为军费。尽:全部,都。
31.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这句中的重点词有“素(一向,向来),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同寻常),志节(意志节操)”,因此翻译最恰当的应是:江万里向来认为文天祥有不同寻常的意志节操。故选B。
32.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二者不可得兼”与“舍生而取义者也”是假设关系,意思是: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故选B。
(2)“辛苦遭逢”是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的经历,即材料三中的“年二十举进士”。故D选项理解错误,选D。
3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尽以家赀为军费”可知,当国家形势危急时,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积极应诏,并发动郡中豪杰,倾尽全部家财作为军费。所以“吾事”就是他的忠君卫国之责。据此理解进行填空作答。
34.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意思是: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材料一中,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时,他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亢情调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材料三中,文天祥就要处斩时,仪态特别从容镇定,他的行为表现出“故患有所不辟也”,践行了“舍生取义”的人生信条。
35. 道理 反思 停止 凝结
36.A
37.B
38.B
39.(1)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分析】
35.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道:道理;
(2)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思自己。反:反思;
(3)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已:停止;
(4)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为:凝结。
36.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即使/即使;
B.比/在;
C.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善者”;
D.表并列/表转折;
故选A。
37.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停顿应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选B。
38.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ACD.正确;
B.有误,“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表述错误,应为“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故选B。
39.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是故(因此)”“困(困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锲(用刀雕刻)”“舍(停止)”“折(断)”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甲:选自《礼记》 作者:戴圣 年代:西汉
乙:选自《荀子》 作者:荀子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思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40.A
41.D
42.B
43.(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空闲/闲暇的时候,(范仲淹/他)率领部属登临楼阁,摆设酒宴。
44.①“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②列举人物并简述事迹。示例:杜甫: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然后又遭连夜雨,但他心中想的是天下寒士,愿为天下寒士的安乐牺牲自我。
【详解】
1.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根据语句的翻译,A项有误,“国”是“国都”的意思。
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代词,这件事的意思;后者是代词,他的意思。B项,前者是副词,表示推测,大概的意思。后者是代词,这的意思。C项,前者是连词,表示顺接;后者是副词,表示肯定的意思。D项,常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都是“……样子”。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主要内容的能力。其中B项理解有误。甲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的赞赏和珍惜。
4.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微,如果没有;斯,这种。(2)句中重点词语有:暇日,闲暇的时候。
5.本题考查筛选和拓展阅读的能力。第一问,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实质是关心百姓生活,是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从乙文中“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看出范仲淹对黎民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一致。第二问,只要列举出历代体现关心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生活疾苦的名士,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事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