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复习 八年级物理能力训练6平面镜成像探究实验1、(1)如图是小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是点燃的蜡烛,B是与A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①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巧妙地确定了像的位置;②实验中拿掉B蜡烛,用白纸板放在其位置上,我们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白纸板上看到A蜡烛的像;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15cm刻度处,这时应向_____(选填“左”或“右”)侧移动光屏,才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的_____像。(选填“实”、或“虚”)2、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本实验中器材M应选择______来完成实验。(选填“玻璃板”或“平面镜”)(2)小明竖直放好点燃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分别记录A和B的位置;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3)实验中如果蜡烛A靠近器材M,则蜡烛B应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器材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3、小海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和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在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2)把点燃的蜡烛玻璃板分别置于图中位置,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右侧,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到像与物大小________,此时蜡烛B位于图中________cm刻度线处.(3)将玻璃板换成焦距15cm的凸透镜,将蜡烛B换成光屏,此时光屏应向________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4、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如图1所示)。(1)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 (选填:平面镜、玻璃板)。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 。小明测量两侧蜡烛到平面M的距离;再让蜡烛A远离M,则后面的蜡烛要 (选填:远离、靠近)M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2)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明同学得到初步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 。(3)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字母代号)。A.硬币成像在a处B.硬币成像在b处C.硬币成像在c处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我们一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既能看见物体的像,也能透过玻璃板看见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物体像的位置但在实验中,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并且玻璃板的厚度对研究成像规律也有影响。聪明的小明利用生活中梳洗用的两块小镜子(该平面镜的前表面为反射面)也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1)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面镜分开一定距离固定于不锈钢框架上,将铅笔A放在平面镜前,可以看见铅笔通过平面镜成上下两段不完整的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此像虽然不完整,但比玻璃板成像要________。(2)小明用与铅笔A完全一样的铅笔B找到了铅笔A像的位置,他具体的操作是:________。(3)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物距和像距测量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距和像距,图丙为图乙的简化图,图丙中________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6、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1)选用玻璃板,而未用平面镜:选用的两支蜡烛大小、形状要相同,目的是既方便确定像的位置,又方便比较 。(2)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前放置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B与A的像 。(3)小明发现蜡烛B放在C、D两处都能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小明分析后明白这是因为玻璃有一定厚度而产生的,于是小明每次都是找到了两个像中左边的像(图中C处所示的像),则小明在实验中应该测量像与物体到玻璃 (选填“左”或“右”)侧面的距离(4)小明又将每次通过玻璃所成的两个像都描出并测量两个像之间的距离总是2cm,则小明所用玻璃的厚度为 cm 。7、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到结论是______。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拿走棋子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保持棋子A的位置不变,将玻璃板以MN为轴向后旋转一个角度,则观察到棋子A的像的位置______选填“不变”或“改变”。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到了如下器材:白纸、玻璃板、完全相同的a、b两物块、一枚细针。请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填空:(1)如图甲所示将白纸铺于水平桌面上,再把玻璃板竖直置于白纸上,即保证玻璃板与白纸是相互________的,并在白纸上记录下玻璃板所在位置。(2)将物块a竖直置于玻璃板前的白纸上,记录下物块底部所在的位置CD,如图乙所示。此时,在一定光线条件下,便可透过________观察到物块a正立的像,接下来,小明将物块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________。(3)小明记录下物块b底部所在的位置CˊDˊ,取出白纸并沿玻璃板底部所在的直线对折后,用一枚细针沿线段CD扎数个眼,打开白纸,发现线段CˊDˊ上也布满了针眼。结合步骤(2)的结论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________关系。(4)为了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以乙图的视角来看,小明将物块a绕C点顺时针旋转至乙图虚线所示的位置后,为了再次确定像的位置,物块b应绕Cˊ点________(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记录下位置。9、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为了使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好一些,该实验最好选择在 (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实验中选择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 。(3)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实验现象说明像与物 。(4)将蜡烛B拿走,然后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实”或“虚”)像。10、小普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面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蜡烛的像,也便于_________;(2)将薄玻璃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另一侧蜡烛A的像:再拿另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调整蜡烛B的位置,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蜡烛B替代的是_______(选填“蜡烛A”、“蜡烛A的像” 或“蜡烛B的像”),看到的蜡烛是由光的_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3)图乙是小普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为______cm,蜡烛到它的像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cm。(4)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丙所示,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_________(选填“①”或“②”)处。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_____。(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_____。(3)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选取两支_____的蜡烛。(4)无论怎样水平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_____。(5)判断平面镜成虚像的方法是_____。(6)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12、张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1)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代表平面镜的位置。(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然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A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4)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在此实验中:①最好选用玻璃板 (选填“茶色”或“无色透明”),在较 (近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②我们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③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④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⑤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13、如图a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 _______________。(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法。(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的大小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5)小勇同学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图b所示是小华同学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他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小华同学实验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如图甲,小伟同学利用玻璃板、两支同样的蜡烛、刻度尺等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放一块玻璃板,调节玻璃板与桌面______选填“平行或“垂直”;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验证______;小伟想知道蜡烛A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用外形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运用了______法。实验中,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______。做完实验后,班级要测量视力,要求学生距离视力表5m,但是房间可利用的宽度只有3m,小宁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她的方法如图乙所示,小宁到平面镜的距离s为______m。15、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2)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A的像的大小将_____。(“变长”、“不变”、“变短”)(3)在实验中必须选用_____ (填“平面镜”或“玻璃板”),原因是_____。找像的位置采用的物理思维方法是_____。(4)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出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什么?_____(6)如图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 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 A 沿 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 A 在玻璃板后的像_____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7)另一位同学直接用平面镜来确定像的位置,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将5节同样的小电池直立在白纸上,保持电池①的位置不变,移动其它电池,使电池③遮挡住电池①的像和电池②,电池⑤遮挡住电池①的像和电池④,在白纸上记录下电池的位置如图所示,请在如图中作出电池①像的位置并用“ ”表示____________。答案1、 蜡烛B 不能不变 左缩小 实2、 (1)玻璃板;(2)不能;(3)靠近3、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相同;60;右;放大4、 (1)玻璃板;大小相等,外形相同;远离;(2)对称;(3)A。5、(1)虚;清晰(2)将铅笔B放在平面镜后,使B与A的像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铅笔(3)BD6、(1)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完全重合(3)左(4)17、像与物大小相等 后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改变8、(1)垂直(2)玻璃板;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关于镜面对称(4)逆时针9、(1)较暗;(2)像的位置;(3)大小相等;(4)不能;虚10、确定像的位置 相等蜡烛A 反射3.50 7.00②11、(1)光的反射;(2)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3)完全相同;(4)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5)在B处放一个光屏,眼睛在B侧观察,如果光屏上没有像,那么,所成像为虚像;(6)相等12、(1)玻璃板(4)茶色 暗避免偶然性等效替代法方便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的关系13、确定像的位置;前;等效替代;不能;虚;不变;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没有普遍性。14、垂直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看光屏上能否看到像 等效替代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215、较黑暗 无关变短 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等效替代法A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连接物像对应点,测量物像到镜面的距离并比较,观察物像连线与镜面的位置关系竖直向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