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2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60分)1.观察《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变化图》,我国最大的人口红利期出现在A.1980年 B.2010年 C.2030年 D.2050年2.下面是某市几位中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小红:“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B.小芳:“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C.小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D.小丽:“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地区分布上是均匀的.”3.下列行为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有( ) ①在节假日买贺卡送老师和同学 ②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③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购物使用环保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4.我国自然资源的二重性是( )A.矿种齐全、储量丰富B.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C.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D.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少5.下表是浙江省某市人口的数据(2011年)。2015年10月29日发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我国实施“全面二胎政策”说明户籍人口(万人) 各年龄段人口比重(%) 每十万人中不同教育程度比重(%)1—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大学及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344.52 11.93 73.07 15.00 8.68 16.81 39.71 29.16A.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B.反映了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是控制人口数量C.说明人口政策的制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D.说明提高人口出生率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某林场原来靠大量砍伐树木赚钱,每年的经济效益很低,后来林场领导改变思路,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来寻求发展。两年下来,一棵树没砍,却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近千万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6.该林场的举措体现了(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法律意识增强C.资源人均意识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7.该林场没有砍树,综合效益反而更高。这说明( )A.经济发展无须开发利用资源B.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更加促进经济发展C.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棵树也不能砍D.其他林场都应全部模仿这个林场的做法8.下列关于人口问题表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过快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C.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集中在发达国家D.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9.2017年5月,我国宣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储藏量大和低污染等特点。未来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将( )①降低生产与生活对资源的需求 ②扩展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范围③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短缺问题 ④改变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读“我国W 市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以下各题。10.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土地资源构成中林地、宜牧地比重大 ②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其中比重最大是耕地③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低 ,未利用土地比重较大④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容易引起土地沙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土地资源的利用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该区域土地开发利用中必须( )①退耕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②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③退耕还林,科学利用资源 ④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空前的电荒、煤荒和油荒,许多企业因电力不足而被迫停产。这主要说明( )A.我国存在资源浪费现象B.我国资源不足C.资源问题已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D.我国的资源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13.“如果中国的能源利用率提高15%—25%,每年至少可以节约标准煤3亿吨。”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我国资源利用率高,可挖掘潜力不大 ②要依靠科技挖掘现有能源的利用率 ③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④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减少能源的浪费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14.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煤炭、油气资源15.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A.总量丰富 B.总量多、人均少C.资源分布不平衡 D.资源浪费损失严重16.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C.耕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日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5~2016年度调水顺利结束,工程惠及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18座大中城市,4000多万居民喝上了长江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17.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反映出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 )A.地区分布不均衡 B.季节分布不均衡C.年际变化大 D.总量大,人均少18.下列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经过的地形区主要是华北平原B.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的调水起点是丹江口水库C.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南高北低,方便引水D.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19.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A.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B.自然资源十分匮乏C.自然资源丰富,品种齐全 D.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有些地方出现了汽油供应紧张的局面,有些城市的出租车因买不到汽油而停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存在( )A.资源问题 B.环境问题 C.污染问题 D.人口问题21.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 )①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②严格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③抓好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④引导人们节约能源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2.日本稀土资源贫乏,除了进口,日本一直在研制海底勘察机器人,寻找海底的稀土资源,此外,还运用科技手段在废电脑、废手机等垃圾中回收多种稀有金属。美国石油、稀土资源很丰富,但它用立法等手段保护本国的矿产资源和环境,其50%的石油来自中东,100%的稀土原料来自中国、印度、墨西哥。美、日两国应对资源危机的做法警示我们( ) ①要珍惜我国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②加强立法,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③依靠科学技术,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利用国际贸易,转嫁资源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3.“水是万物之源”,下列你认为体现了保护水资源的做法有( )①农田灌溉为滴灌 ②重复循环用水,用洗脸水来冲厕所 ③节约用水④随手关水龙头 ⑤农田灌溉为漫灌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24.读我国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二、非选择题(40分)25.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2020年4月15日,严重雾霾天气袭击了长春市,我市当日空气质量位列最差城市榜首(见下图),与长春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形成巨大矛盾。长春市政府为此制订了“蓝天保卫战计划”,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努力让建设美丽长春成为长春市民自觉行动。(1)材料中长春市政府的做法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请回答这一主要矛盾。(2)请回答材料中长春市制订的计划体现的基本国策。(3)践行材料提及生活方式,缓解雾霾,中学生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4)空气质量最差城市排名第2--5位都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那里实行的一项特殊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7.建设海绵城市,共享美好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大热点。下图为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材料二:宁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可供借鉴的经验市政府制定通过了《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①慈城——姚江片作为试点区域,政府为其量身定制方案并投入资金60.42亿元。 ②通过专家讲座、媒体等方式加强“海绵城市”宣传。 ③企业自主研发透水混凝土材料推助“海绵城市”建设。 ④(1)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针对哪一资源问题?体现哪些国策和战略?(2)结合示意图分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3)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宁波有哪些可供其它城市借鉴的经验?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2.D3.C4.B5.C6.A7.B8.D9.C10.A11.B12.C13.D14.D15.B16.C17.A18.C19.A20.A21.C22.A23.A24.D25. 开源 节流 科学技术26.(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保护环境。(3)①树立爱护环境和节能环保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②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践行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履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义务。③自觉参与节能环保的宣传活动.积极引导亲朋好友践行低碳生活。④增强法律意识,善于同各种浪费资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7. (1)水资源问题;节约资源(或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2)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质);有利于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等。(3)政府制定和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法律法规,为海绵城市快速建设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对“海绵城市"的资金投入;增长市民的相关知识,提高节水意识";紧紧依靠科技,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