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质量监测(月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质量监测(月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6.影响乙区域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 0~200 米的自然原因是( )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0409质量监测试卷 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农业发达 ④开发历史悠久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高一年级 地理科目
人口集聚程度是某地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与
趋势,并且具有区域差异性。下表为辽宁、上海、新疆和广东四省(区)1982-2020 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化统计。下表四省(区)1982-2020 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据此回答 7-9 小题。
年份省(区)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自然环境恶化,人口持续外迁。下图示意该地区 25 人/平方千米等人口密度线的 甲 17.4 17.41 19.57 26.01 26.67
变化。据材料回答 1-2 小题。
乙 2.56 2.89 3.56 4.16 4.77
1.对该地区人口分布描述,正确的是( ) 丙 2.24 2.2 2.11 2.11 1.95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
丁 0.o7 0.08 0.09 0.09 0.11
C.东北多西南少 D.均匀分布
2.若 A 地区人口密度少于周边地域,关于该现象的原因表述中,最可能
的是(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是( )
A.水源充足 B.资源开发 A.东北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西部地区 D.北部边疆地区
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 8.表 1 甲、乙、丙、丁所示的省(区)中,代表辽宁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胡焕庸线”图,回答 3-4 小题。 9.丁省(区)近年人口集聚程度呈小幅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3.该图可以反映出( ) A.沿边经济发展 B.外来游客增多 C.出生人口增加 D.实施生态移民
A.人口分布的趋势 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B.人口素质构成 人口老龄化程度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长期稳定居住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下图示意近年来我国不
C.劳动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同时期出生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差异。据此回答 10-13 小题。
D.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增大 平原盆地地区人口多
4.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分布相对均匀
B.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区是有云南省
C.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D.黑河---腾冲一线是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下图甲为某内陆地区城镇分布图,图乙为某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 5-6 小题。
10.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三峡库区人口迁移至浙江省 B.中国商务部组织人员出国考察
C.“十一”黄金周大量游客涌入杭州 D.农民工的季节性移动
11.“90 后”流动人口中,在流入城市居住时间在四年至五年的占比较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收入预期高 B.就业机会少 C.对环境要求高 D.工作年限短
12.为实现从“吸引人”向“留住人”转变,城市应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更多元的发展路径,尤其是
面向流入( )
5.图甲区域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不满半年的人口 B.一年至两年的人口 C.三年至四年的人口 D.四年至五年的人口
A.分布在山区地势低洼区 B.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区 13.推测下列四个城市中,流入人口平均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是( )
C.集中分布在海拔高地区 D.多分布在土壤肥沃地区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兰州
第 1页(共 6页) 第 2页(共 6页)
………………○………………金………………○………………成………………○………………学………………○………………校………………○………………
… 学号: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座位号: __
………………○………………内………………○………………装………………○………………订………………○………………线………………○………………
龄结构。城市生态场势反映人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适宜度)。下图分别示意我国部分城市人口生态位和生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 态场势指数,图中数字越大。相关指数表现越好。据此回答 22-23 小题。
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 450 万人。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将有更多的人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回答 14-16 小题。
14.“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饱和,经济效益下降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城市生活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
15.“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
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升级,人口红利升
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技术与素质的提升 B.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1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C.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据此回答 17-19 小题。 22.下列城市中,最能吸引外来人才流入的是( )
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A.昆明 B.重庆 C.南京 D.广州
23.下列措施不符合武汉可持续发展的是( )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16 亿
A.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 B.优化人口的年龄结构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 亿之内 C.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D.吸引年轻人就地工作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 亿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化,
17.表中代表我国环境承载力下最大的人口数量的是( ) 最终达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标准。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示意
A.① 图。据此回答 24-25 小题。
B.②
C.③
D.④
18.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与人口消费水平量正相关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C.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19.有利于现在中国持续发展的人口策略( )
A.鼓励移民迁入 B.减少人口数量
C.鼓励向国外移民 D.放宽人口政策、鼓励二胎生育
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 0.02~0.03 人/平方千
米,农业时期为 40 人/平方千米,工业时期为 160 人/平方千米。据此回答 20-21 小题。
20.该材料反映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D.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21.下列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24.该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
A.国土面积大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A.以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为主 B.空间结构简单,居住区规模最大
B.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C.各功能区分化明显,界线明确 D.农业生产区规模最大,居住区点缀其间
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高低不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25.图中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D.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A.城乡一体,区位优越 B.布局合理,方便出行
C.邻里和睦,环境舒适 D.等级有序,设施完善
城市人口生态位与城市生态场势均衡的城市为协调型城市(城市人口生态位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年
第 3页(共 6页) 第 4页(共 6页)
………………○………………外………………○………………装………………○………………订………………○………………线………………○………………
密 封 线 内 不 准 答 题
………………○………………内………………○………………装………………○………………订………………○………………线………………○………………
作为城市商业的重要空间载体,商业中心已成为目前城市居民综合性消费游憩的重要场所,其配有购 二、填空题(共 2 小题,共计 40 分)
物中心、百货店及品牌专卖店等多元商业业态,可同时满足居民的购物、餐饮、消费娱乐等商业需求。为 31.(14 分)根据表“2003 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和图 “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 回
增强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商业空间布局,上海制定并发布《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4~2020
年)》,重点规划 15 个市级商业中心。下图示意上海市级商业中心分布。据此回答 26-28 小题。 答下列问题。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 ;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 引起的。(4 分)
(2)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 。(2分)
(3)简要说明人口迁移对北京市的影响。(4 分)
(4)简述河南省部分人口迁往北京的主要原因。(4分)
26.图示上海市级商业中心居民惠顾行为衰减最显著的是( )
A.5 B.13 C.14 D.15 32.(26 分)读下列两个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7.影响上海市级商业中心客流量的主要因素有( )
①城市环路走向②行政区划边界③商业中心等级④居民闲暇时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8..上海市级商业中心的分布( )
A.商业中心服务范围不重叠 B.不利于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C.向郊区扩张,呈多中心化发展 D.会加剧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
某研究团队对上海市 2000 年以来“市场购房”(通过市场取得住房且有产权)和“市场租房”(通过市
场取得住房但无产权)两类居民的居住地空间变化及职住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在科学选定调查社区后,随
机抽样开展问卷调查,最后获取有效样本 512 份。调查分析发现,“市场购房”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增大,
“市场租房”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减小。下表为该调查中两类住房性质居民搬迁前后居住地空间变化相关
数据。据此 29-30 小题。
市场购房 市场租房 M 城 P 城
居住地空间变化
搬迁前 搬迁后 搬迁前 搬迁后 (1)M城中①②③④是工业区的是 ,商业区是 ,住宅区是 。甲乙丙丁四地中地价
中心城区 19.93 0 14.29 0
最高的是 。推断该城市的盛行风向是 。(10 分)
居住地空间位置占比(%) 近郊区 47.27 54.80 59.52 60.71
(2)P 城的商务区位于 A、B、C三处中的 处,理由是 。高级住宅区位于 A、B、C三处中
远郊区 32.80 45.20 26.19 39.29
29.“市场购房”居民多选择在郊区购置新房,主要是因为郊区( ) 的 处,理由是 。(8分)
A.就业机会更多 B.住房类型多样 C.房价相对较低 D.自然环境优美
(3)P城工业区应布局于 A、B、C三处中的 处,简述其布局的合理性。(8分)
30.与搬迁前相比,搬迁后在该调查总样本中比重明显上升的职住类型是( )
①在郊区居住并在郊区工作的“市场租房”居民
②在郊区居住而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市场购房”居民
③在中心城区居住和工作的“市场购房”居民
④在中心城区居住而在郊区工作的“市场租房”居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 5页(共 6页) 第 6页(共 6页)
………………○………………金………………○………………成………………○………………学………………○………………校………………○………………
… 学号: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座位号: __
………………○………………内………………○………………装………………○………………订………………○………………线………………○………………秘密★启用前|
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 0409 质量监测试卷_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 地理科目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A D B A B C A A D B C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B D B D D A D B D D C C A
二、填空题(共 2 小题 20 空,共计 40 分)
31.(14 分)
(1)高;人口迁入(机械增长)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有利:提供劳动力;引进人才;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等,不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4)与北京相比,河南省经济水平较低;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低
32.(26 分)
(1)② ③ ① 偏南风(南风,东南风,西南风) 乙
(2)A 位于城区中心,交通便利 C 临湖,环境优美
(3)B 位于郊区,地租较低;位于城区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临近铁路线,交通便利。
【解 析】
一、单项选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
1.A 2.D
【解析】1.图中 25 人/平方千米等人口密度线呈东北-西南走向,人口分布的差异应该表现为西北、东南的
差异,BCD 错误。题干告诉说“因自然环境恶化,人口持续外迁”,应该是人口增加导致环境压力增加,加上
环境恶化,迫使人口迁出,也就是说 1990 年等人口密度线到 2010 年等人口密度线经过的地方人口密度已
大于 25 人/平方千米,该地区人口分布西北多东南少。故选 A。2.据上题分析,2010 年 25 人/平方千米等
人口密度线东南人口密度应该小于 25 人/平方千米,若 A 地区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说明人类生产、生
活条件更优越,水源充足、资源开发、交通便利皆有可能,而地势高峻则不适合人类生存,人口密度应低
于周边地域。D符合题意。故选 D。
3.A 4.D
【解析】3.“胡焕庸线”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宏观格局,该图可以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趋势,即
东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一步吸引人口增多,以及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例如气候、地
形等,A 正确;该图只显示了人口分布的格局,不能反映出人口年龄结构,知晓了人口年龄结构才可以反映
出人口老龄化程度、老年人口比重是否上升以及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是否增大,因此 BCD 错误;人口素质
的构成要参考受教育程度,进一步说明了 B 错误;D项中盆地地区人口多说法错误;故选 A。4.本题考查我
国人口的特征:我国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密度最大的省
区是澳门,最小的才是西藏自治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
的人口分界线,该线以东的地区人口密度大, 以西的地区,人口密度小,据此分析,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5.B 6.A
【解析】5.读图例可知,该区域的城市主要分布靠近河流,故人口分布多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区,B 正
确。ACD 错误。故选 B。6.由所学知识可知,0~200 米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①正确;土层深厚、土壤
肥沃,利于农业发展,人口集中分布,②正确,即①②正确,A 正确。答案中农业发达和开发历史悠久不
属于自然原因,③、④错误,BCD 错误。故选 A。
7.B 8.C 9.A
【解析】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的内地劳动力迁入,成为我国人
口集聚程度明显升高的区域。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8.人口集聚程度是某地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
度的比值,表为辽宁、上海、新疆和广东四省(区)1982~2020 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结合表中数据,
甲人口聚集度最大,应是四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乙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广州,丁是人口密度最
小的新疆,丙是辽宁,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9.结合上题分析,丁省(区)是新疆。近年来随着沿
边开放,边疆经济发展,吸引部分人口迁入,人口集聚程度小幅上升,但仍然地广人稀,A 正确;外来游客
增多不会影响当地人口密度,B 错误;新疆出生人口变化不大,C 错误;生态移民涉及人数较少,实施生态
移民对当地人口密度影响较小,不会导致近年人口集聚程度呈小幅上升趋势,D错误;故选 A。
10.A 11.D 12.B 13.C
【解析】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
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空间位移,一般以行政区域界定;二
是居住地变更;三是时间限度,一般一年以上。综上所述,A 项内容属于人口迁移,B、C、D 项人口流动时
间短,不属于人口迁移。故选 A。11.或许有部分“90 后”对收入的预期较高,对环境的要求也高,但随我
国经济的发展,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数增多,目前很多毕业生已经意识到就业压力很大,所以多数对收入
的预期和对环境的要求应该不会太高,所以 A、C 错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90 后”就业机会不得比之前
的少,所以 B 错误。“90 后”的年龄在 23-32 岁之间,正常情况下大学毕业在 23 岁左右,再加上题干要求“在
流入城市居住时间在四年至五年”,所以大概“95 后”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年限还不到四年;观察图形发现,“90
后”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时间从一年至两年所占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即当居住年限越长,“90 后”
所占比重越小,这与它们年龄偏小,工作年限短有关,所以 D正确。故选 D。12.高的薪资能吸引很大部
分毕业生,但当他们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现,当地的居住环境不好,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连基本的生活需
求都很难满足时,再加上工作上升职无望等原因,这些流动人口中的大部分或许也不愿意长期居住;从图
中可以看出,不管哪个年代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时间所占比重最大的都是一年至两年的,所以当地企
业和政府要想真正地留住人更应该考虑这类。综上所述,B 符合题意,排除 ACD。故选 B。13.人们流动主
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虽然北京、上海的经济发达,工作的待遇好,能大量吸引这些流动人
口,但这些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也高,年底没有太多的存款,也很难吸引这些人长期居住,所以 A、B 错误。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能吸引较多的流动人口;同时与东部发达城市
相比,消费水平较低,所以流入人口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可能是最长的,C 正确。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生
活环境相对中东发达城市相比要差些,所以吸引力也较差,故多数流入人口居住时间不是很长,D错误。故
选 C。
14.B 15.A 16.C
【解析】14.由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或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
果。“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应该是乡村对人口迁移的“拉力”增加,材料信息表明,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
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人返乡创业,因此“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优惠
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B 正确。我国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城市产业还在迅速发展,大多数城市
产业还远没有饱和,城市经济效益大多还在继续上升,A 错误。城市生活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对农民进
城具有一定“推力”,但“城归”返乡创业不是回乡生活,因此这不是主要原因,C 错误。“城归”返乡创业主要
不是为了回乡村耕种土地,D 错误。故选 B。15.题意表明,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
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
增长的局面,即通过年龄结构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城归”给乡村带来的人口红利升级应该不是指年龄结构带
来的红利,材料信息表明, “城归”人员是指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即“城归”人员的技术
与素质提升,这种人口红利升级对乡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A 正确。“城归”人员的性别结构没有明显
特征,不存在性别结构的均衡化,且“城归”人员的性别结构的均衡化,与人口红利升级关系不大,B 错误。
“城归”人员只是部分外出打工人员,不存在数量的大幅度提高,C 错误。“城归”人员是指在城市积累了资金、
习得专长的农民工,一般年龄不会非常年轻,不会使年龄构成的年轻化,应该可以缓解乡村老龄化,D 错误。
故选 A。16.由所学知识可知,改善环境质量,属于生态效益,A 错误。“城归”返乡创业,如果形成规模,
有可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但这不属于“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B 错误。“城
归”现象使得部分农民工回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身边,可以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这是“城归”
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C 正确。“城归”返乡创业,有可能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但这不
是“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D 错误。故选 C。
17.A 18.B 19.D
【解析】17..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区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结合图示可知为①,BCD 错误,A
正确。故选:A。18.表中②③④表示不同消费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不同,消费水平越高能供养的人口
数量越少,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B 正确;人口合理容量还受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
响,ACD 错误。故选:B。19.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不适合鼓励移民迁入,A 错误;
中国目前老龄化趋势严重,减少人口数量和鼓励向国外移民都不利于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BC 错误;放宽
人口政策、鼓励二胎生育,能够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减缓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
展,D正确。故选:D。
20.B 21.D
【解析】20.结合所学可知,科学技术与获取资源的数量密切相关,从渔猎时期到工业时期,科技水平不
断提高,获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因此环境人口容量不断增大,B 正确;资源从古至今一直存在,
只不过人类在不同时期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受限于科技发展水平,A 错误;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C 错误;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低,D 错误;本题选 B。21.结合所
学可知,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A、B 错;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的重要因素,C 错;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D 正确,本题选 D。
22.D 23.A
【解析】22.由两图可知,四个选项中,广州人口生态位与城市生态场两个指标均好于昆明、重庆、南京,
二者比较均衡,为协调性城市,对吸引外来人才流入有优势,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23.武汉城
市生态场势较高,但相比人口生态位较低,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且年龄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应提高人口
受教育程度,吸引年轻人在本地就业,优化人口年龄结构,B、C、D 不符合题意。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
使人才外流,不利于发展,A 符合题意。故选 A。
24.D 25.B
【解析】24.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简单,无明显的商业区、行政区,农业区规模
最大,居住区分散在其间,功能区分化不明显,界限模糊,ABC 错,D对。故选 D。25.由图可知,不靠近
道路的乡村都进行了拆除,居民迁移到靠近道路的乡村里,可见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B 正确;城乡
一体看不出来,都是乡村, A 错误;邻里和睦也体现不出, C 错误;图中没显示出等级顺序,D 错误。故本
题选 B。
26.D 27.D 28.C
【解析】26.居民惠顾行为具有显著的时间分异特征,因而不可忽视闲暇时间对居民惠顾行为的约束作用。
与周末相比,工作日的距离衰减系数较大,且商业中心等级越低,居民惠顾行为的衰减性越显著。图中商
业中心 15 距离上海市中心最远,受通勤距离的影响,居民惠顾率相比其他商业中心最低,所以商业中心 l5
居民惠顾行为衰减最显著,D 正确。其他商业中心距离市中心均比商业中心 15 近,A、B、C 错误。故选 D。
27.商业中心的客流量与居民的闲暇时间以及商业中心的服务等级密切相关,居民闲暇时间越多,惠顾商
业中心的几率就越高,同时服务等级高的商业中心对顾客的吸引力也更大,③④正确,D正确。城市环路
走向、行政区划边界与商业中心客流量无关,①②错误,A、B、C 错误。故选 D。28.由图可知,上海市
级商业中心向郊区扩张,呈多中心、网格化发展,C 正确;图中各商业中心服务范围没有明显界线,存在重
叠现象,A 错误;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B、D 错误。故选 C。
29.C 30.A
【解析】29.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就业机会较少,A 错;居民多选择在郊区购置新房与住房类型多样无关,
B 错;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地价低,有产权的房价相对较低,因此,居民多选择在郊区购置新房,C 正确;
“市场购房”居民购置新房,更加关注房屋的产权,环境优美对其在郊区购置新房的影响不大,D 错。故本题
选 C。30.与搬迁前相比,搬迁后,中心城区“市场租房”居民居住地空间位置占比由搬迁前的 14.29%,下降
至搬迁后的 0,远郊区“市场租房”居民居住地空间位置占比增加明显。该变化使“市场租房”居民的平均职住
距离减小,故说明在郊区居住并在郊区工作的“市场租房”居民,在该调查总样本中比重明显上升,在中心城
区居住而在郊区工作的“市场租房”居民比重降低,①正确,④错误;中心城区“市场购房”居民,居住地空
间位置占比由搬迁前的 19.93%,下降至搬迁后的 0,近郊区、远郊区“市场购房”居民居住地空间位置占比增
加明显。该变化使“市场购房”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增大,故说明在郊区居住而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市场购房”
居民,在该调查总样本中比重明显上升,在中心城区居住和工作的“市场购房”居民比重降低,②正确,③
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②正确,故本题排除 BCD 三项,选 A。
二、填空题(共 2 小题,共计 40 分)
31.(14 分)
(1)高;人口迁入(机械增长)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有利:提供劳动力;引进人才;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等,不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4)与北京相比,河南省经济水平较低;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低
【解析】
(1)由表 1中数据可知,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机械增长
引起的。(2)北京市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影响类
题目一般考虑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迁入北京的主要为中、青年前人群,因此有利影响为:提供劳动力;
引进人才;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等,不利影响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4)目前经济
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与北京相比,河南省经济水平较低;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低,因此部
分人口迁往北京。
32.(26 分)
(1)② ③ ① 偏南风(南风,东南风,西南风) 乙
(2)A 位于城区中心,交通便利 C 临湖,环境优美
(3)B 位于郊区,地租较低;位于城区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临近铁路线,交通便利。
【解析】(1)工业区一般位于城市外缘、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集聚成片,据图并结合图例分布
可知②应为工业区,且靠近自然资源地;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且面积最小,据图可知③为商业区;住
宅区占地面积最大,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区,据图可知①为住宅区。工业区应分布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据上题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可知,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北部,因此可判断该城市盛行风向应为偏南风。
影响城市地价的最主要因素是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便利性。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交通都较便利,但
乙地离市中心最近,因此地价最高,丁远离市区,且交通不便。(2)商务区一般地处城市中心,交通的通
达度高,有利于商务活动。故该城商务区位于 A、B、C 三处中的 A处,理由是地处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
穿过,交通的通达度高,有利于商务活动。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外缘,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故图中
高级住宅区位于 A、B、C三处中的 C 处,理由是地处城市外缘,交通便利,位于湖旁,环境优美。
(3)工业区一般位于城市外缘,地处交通干线附近,并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减少对城市的污染。故
图中工业区位于 A、B、C三处中的 B 处,理由是位于城市外缘,地处交通干线附近,并在当地最小风频的
上风向,既有利于工业生产,又可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