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真实情境中知识的精准运用——“文化专题”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教育价值1.自我成长:澄清知识误区,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建构知识联系,提升学科素养。2.我与他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践行传统美德、中国价值,处理好人际关系。3.我与国家、社会: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文化交流中学习、借鉴和共享。二、教学目标:1.基于课前测,澄清守望精神家园及共享多样文化两部分复习内容中认知的误区,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2.解答学生的真实疑问,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辩证的、联系的学科思维比较鉴别,理解知识;3.学会分析并理解任务的要求,在情境与任务的关联中深度理解知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坚定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守望和建设精神家园。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真实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难点:分析并理解任务的要求,在情境与任务的关联中深度理解、运用知识。四、教学过程导入:师:春天到了,你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师:我听到了很多大家心目中春天的颜色,那么,大家知道暮山紫、海天霞、东方既白、碧山、洛神朱都是什么颜色吗?呈现图片:碧山——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暮山紫——王勃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海天霞——屈大均 同在潇湘吾独返,相思频寄海天霞师:传统色彩是带有中国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蕴藏着流传了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越来越多的色彩赋予了中华文化魅力,而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更要去延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魅力! 今天我们来共同复习文化专题!展示课题:本课复习内容是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和九下第一课第一框《共享多样文化》:●守望精神家园●共享多样文化环节一:立足前测 知识澄清师:课前我们做了涉及到文化专题知识的23道选择题,其中6道题得分率较低,除两题是对任务的理解不明确外,其余4题基本是知识掌握的不精准和知识间的联系不理解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1.【2021鼓楼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表示,希望大家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探月精神启示我们①应该弘扬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②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④实干精神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A.①③ B. ②③ C.②④ D.③④7.【2021六合三模】“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主张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改良,提倡把西方的绘画技法融入中国画,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绘画风格。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认识到文化创新与发展是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要发展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努力消除不同文化间差异④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世界多样文化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0鼓楼期中】《墨子》中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有言:“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著名诗句。上述诗句共同体现了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事关国运兴衰③中华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④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A.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19.【2019建邺一模】对于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三者的坚实根基② 三者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③ 三者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④ 三者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请大家调动已学过的知识,依据教材,将错误的知识选项改正并思考: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反思与感悟(一) 知识的精准运用需要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要熟练掌握核心观点,同时也要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环节二:自主复习 释疑解惑师:在课前的调查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疑问,有些问题直击学习重点与难点,比如,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中国价值之间有什么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什么关系等等好问题。有些问题大家可以借助课本来解决。我也从中挑选了几个共性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答。疑问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师:这里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将失去精神家园。二是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它钳制我们的思维方式,控制我们的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在我们课前做的问卷里,也出现了类似的两种观点,有18位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21位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的作用在减弱,还有3位同学认为作用很小,关注的人越来越少。结合这两种观点,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看法。生:略师:中华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价值。比如,2月份才结束的冬奥会开闭幕式让世界为之惊艳,其中的文化元素,你发现了吗?生:略展示图片:雪花灯笼——灯笼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都城西安,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每年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红灯笼,温暖世界,照亮前程。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折柳送别——折柳送别发源于西汉都城长安,代表人类一切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这就是中国给全世界的浪漫,期待所有人带上这条柳枝带走中国人民的友情。中国结——惊艳的中国结,传播着天下一家,表达着中国人的团结协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遥相呼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疑问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师:课前调查中有同学提出:国潮是因什么而流行的?其实我们现在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热词:国风、国潮、国货、出圈。当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会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惊喜呢?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视频。大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呢?生:略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疑问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什么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疑问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师: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我们来看这样一则事例:材料: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你从中能感受到文化的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吗?生:略师: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做贡献。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小结与反思(二)知识的精准运用需运用辩证的、联系的学科思维,学会认识世界的全局眼光。环节三:基于情境 精准运用师:前面我们听了五位大学生戏腔唱的古风歌曲在网络中爆红,人民日报怒赞:5个女大学生火了!全网获赞2000万,因为在宿舍唱这个。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了解她们背后的故事。上戏五个大学生用戏腔演唱古风歌曲,让大众更了解戏曲文化,切实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她们也被网友称作“上戏416女团”。人民日报:她们让非遗有了更加夺目的生命力。点赞!支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绑腿训练中,她们要把腿绑在自己头上10到15分钟,随着时间推移,两条腿从疼、到痒、再到麻木。等绑腿结束,两条腿几乎都没了知觉。学戏苦,但自己做的选择,说什么也要坚持,这份理想就是她们的精神支柱。朱佳音直言,如果不是有京剧这份执念,她可能很难坚持走出病痛。边靖婷最大的愿望,是通过戏腔演唱,把更多网友引入京剧的世界。她说:传播、传承戏曲文化的责任重大,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践行下去。师:看了416女团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生:略师:守望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义务。如何将这段材料与我们所复习的知识相联系呢?我给这段材料后面增加两个问题: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找出“416女团”受到人民日报点赞的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416女团”是如何践行传承戏曲文化责任的。活动一:任务理解——辨析任务的差异性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找出“416女团”受到人民日报点赞的原因。任务 我的理解上述材料 ?416女团受到点赞的原因 ?问题(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416女团”是如何践行传承戏曲文化责任的。任务 我的理解上述材料 ?所学知识 ?如何践行传承戏曲文化责任的 ?活动二:针对任务要求,精准运用知识活动要求:1.全班分成两个组进行问题探究。2.注意任务完成的针对性、完整性,在学案上列出简要提纲。3.时间:5分钟。学生展示交流,师生共同矫正。反思与感悟(三): 学会分析并理解任务的要求,在情境与任务的关联中深度理解知识; 学会比较与鉴别,能够对知识融会贯通,精准对应任务要求。师小结:这节课的复习,我们主要对知识的澄清、理解和运用进行了探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的探索和发现,让知识和生活相联系,让思维与能力相结合,让知识活起来,焕发思考的魅力!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生活的美好,需要文化的滋养于传统哲学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诗词歌赋中感受东方审美的意境在古典艺术中体察均衡细致的和谐......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忠实守望者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历经了几稿,设计思路也在不断调整。从一稿的围绕学生思维展开,到二稿重点围绕话题讨论,价值澄清,到现在的从知识澄清、知识的理解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方法的指导,其中的变化依据就是围绕学生的学情,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设计。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精准把握学情教师必须了解具体学情,准确找到学生成长中的真实问题,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为组织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本节课通过课前测和自主学习单的反馈,找到学生成长中的真实困惑和问题,以此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例如,通过课前测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自主复习单,发现学生在新课学习中的盲区误区及自主复习中的困惑。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教材、同伴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一些有思维要求,有理解难度的问题围绕学情展开课堂设计,通过话题讨论、小组探究、情境分析等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释疑解惑,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科教育价值。二是设置真实情境,解决现实问题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情境问题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和感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参与感和沉浸感。真实情境主要以初中生正在过的生活或以初中学生眼睛能观察到的、心灵能感受到的真实世界。真实情境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愿意在情境中真实地表现自身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种真实的情境可以是学生基于核心知识真实的问题、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比如,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在知识澄清环节,将真实的情境与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澄清误区;在释疑解惑环节,通过冬奥会闭幕式文化元素的分享、戏腔翻唱古风歌曲爆红、苏绣的独特之处等情境与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联系的思维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环节三中,对于“416女团”传承戏曲背后的故事分享感受,都旨在设置真实的情境,培养思维、落实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