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22课《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新课标规定的必背优秀古诗词篇目之一。作者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古诗经验,因此,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批注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质,初步提高学生品析鉴赏古诗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会认“芙、蓉、洛”三个字,会写“芙、蓉、洛、壶”四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冰清玉洁的品质。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单。四、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诗人冰清玉洁的人物品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课件。【设计意图: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不仅与本地有关联并且同样是一首送别诗,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感。】(二)解诗题今天让我们再学一首和这首古诗类型相同却表达不同的诗——《芙蓉楼送辛渐》。读完诗题你有什么疑问?介绍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楼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辛渐是王昌龄的一位朋友。生完整的解释课题,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诗题。【设计意图:掌握“芙蓉”二字的字音字形,解诗题。】(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抽读、分组读,齐读,师正字音。【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读准音是关键,学生可在纠正字音的过程中学会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再读古诗,划分节奏。抽读,齐读,师范读。找出韵脚,再读。【设计意图: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诵读古诗学会断句是关键,准确掌握句子的停顿,对学生掌握古诗内容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能力很有帮助。】(四)体会诗意,感悟诗情共享学习方法。学生分享、师总结。同桌合作学习诗意,说学到了什么,和学习方法。分景和情两部分逐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抓住“寒雨”“孤山”“冰心”等几个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句,感悟诗情。结合王昌龄的边塞诗了解诗人的性格和品质,出示诗人背景资料明白诗人坎坎坷坷的人生轨迹,从而进一步感悟诗人的心境。以情景带入的方式,想象补白,感受诗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尚品格。出示《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男女分读。【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方法的分享,巩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锻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能力,进一步为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文的情感做了辅助。用情景带入的方法,让学生化身洛阳亲友问辛渐,不仅可以体会作者所处的境遇,也了解了作者说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目的以及作者想表达的志趣。】(五)以读促悟,升华情感。踏浪读,师生互和读,镂空读。【设计意图:以读促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加深入感悟诗人的情感,并完成背诵的目标。】(六)指导书写,会写“壶”字出示“壶”字演变过程,指导书写“壶”字,师范写,生书写。【设计意图:“壶”字字形较特别,书写较难,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直观的理解中学会写“壶”字,完成本课其中一个教学目标。】(七)知识拓展,自学古诗。出示学习单,自学王昌龄的边塞诗和本组另外两首古诗《塞下曲》、《墨梅》,可作为课后作业完成。【设计意图:利用学习单,巧用自学方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预习准备。】主板书: 副板书:22.古诗三首 结合注释芙蓉楼送辛渐 查工具书唐王昌龄 图文结合寒 发挥想象孤 坚贞 背景资料冰 高洁玉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22 课《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评测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luò yánɡ bīnɡ xīn yù hújiānɡ pàn liú lián二、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芙蓉.(yónɡ)楼送辛渐B、杜甫.(pǔ)C、自在娇莺恰恰啼.(tí)三、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蹊”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它在诗中的意思是( )。四、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作者是( )A、孟浩然 B、王维 C、王昌龄2、“黄四娘家花满蹊”中的“娘”意思是( )A、黄四的母亲 B、黄四的老婆 C 对妇女的美称、3、《江畔独步寻花》描写的是( )的美丽景象。A、春天 B、秋天 C、夏天4、杜甫被后人称为( )A、诗仙 B、诗佛 C、诗史 D、诗圣5、《江畔独步寻花》中能概括全篇的诗句是( )A、黄四娘家花满蹊 B、千朵万朵压枝低C、留连戏蝶时时舞 D、自在娇莺恰恰啼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22课《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 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1、第一部分:生指名读送别诗,其他学生仔细听、看、悟,读出诗人的感情,板书,然后自由读诗,三个环节简单完成,只作为一个引子。2、第二部分修改较大:问题一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你读懂了什么 问题二你不懂得是什么 引导质疑:洛阳亲友如相间是谁问谁什么事情 洛阳亲友为什么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什么意思 解决问题:借助注释抓住了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出示王昌龄的资料和--片冰心在玉壶的资料问题三你读懂诗人的心情了吗 怎么读懂的 解决:抓诗眼联系背景了解诗人境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几次读应回旋而上:初读字音准,二读有音韵,三读懂大意,四读悟诗情,五读知诗人。每次读都进一层。3、第三部分结尾简洁配乐朗读:第一次读诗歌《阳关三叠》边塞诗陪激昂的乐曲尚待解决的问题: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 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 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 配在什么地方 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 思念谁 有这个必要吗 4、图片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 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