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五单元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马丽华学习目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新课导入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作者简介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写作背景菱 角 虔 诚 蠕 动 豁 然 懈 怠 蜿 蜒 敦 实 腈 纶língqiánrúxiè dàiwān yánhuòdūnjīng读清字音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熠熠:闪烁的样子。解释词义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文章梳理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1)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研读课文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研读课文2.第1段的结尾句“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有什么含义?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3.第2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研读课文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做活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从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5.作者把走路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研读课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6.“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7.“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研读课文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8.第11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由此而发出“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所至 所见 所感砾石堆上接近冰山爬过冰洞置身冰窟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屏风一般、各种图案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太阳下的冰世界、冰山上纵横的裂纹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图案形状难以名状自成一番天地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整体感知9.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10.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研读课文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1.认真阅读课文,梳理通过作者行踪所展现的景物特点。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走向各拉丹冬草坝子扎营草坝子扎营置身冰窟再入冰塔林、冰河高峻、雄壮、变幻多端艰险、威严浩茫、图案多样晶莹闪耀、形态多样、永恒之美冰面疏松、流水漫溢远观四顾近看联想半卧细察2.认真阅读课文,梳理作者行踪、身体状况以及作者内心感想。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走向各拉丹冬草坝子扎营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塔林、冰河正常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摔伤、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我要死了”似乎已经衰竭、少气无力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担心影响心态、虔诚赞美自然赞美自然、坚强乐观感觉不到冷,思绪飞扬想象长江的故事3.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合作探究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合作探究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雪域高原,礼赞、敬畏自然的感情。文章主旨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文本特色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文本特色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细腻的情感。请你写一段美景片段,把主观感受融入进去。课后作业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婉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认为是明媚的阳光。课后作业——答案示例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写作背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四、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菱 角(líng) 虔 诚 (qián)蠕 动 (rú) 豁 然(huò)懈 怠 (xiè dài) 蜿 蜒 (wān yán)敦 实(dūn) 腈 纶 (jīng)2.解释下面的词语。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熠熠:闪烁的样子。五、层次结构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六、研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明确: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2.第1段的结尾句“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有什么含义?明确: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3.第2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做活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明确:“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从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5.作者把走路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6.“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明确:“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7.“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明确: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8.第11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明确: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由此而发出“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9.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所至 所见 所感砾石堆上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接近冰山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爬过冰洞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自成一番天地置身冰窟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 态的冰体、 太阳下的冰世界、冰山上纵横的裂纹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10.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明确: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七、合作探究1.认真阅读课文,梳理通过作者行踪所展现的景物特点。明确:走向各拉丹冬——高峻、雄壮、变幻多端——远观草坝子扎营——艰险、威严——四顾草坝子扎营——浩茫、图案多样——近看置身冰窟——晶莹闪耀、形态多样、永恒之美——联想再入冰塔林、冰河——冰面疏松、流水漫溢——半卧细察2.认真阅读课文,梳理作者行踪、身体状况以及作者内心感想。明确:走向各拉丹冬——正常——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草坝子扎营——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担心影响心态、虔诚赞美自然接近冰山、冰塔林——摔伤、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赞美自然、坚强乐观置身冰窟——“我要死了”——感觉不到冷,思绪飞扬再入冰塔林、冰河——似乎已经衰竭、少气无力——想象长江的故事3.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明确: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八、本文主旨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雪域高原,礼赞、敬畏自然的感情。九、文本特色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课后作业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细腻的情感。请你写一段美景片段,把主观感受融入进去。答案: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婉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认为是明媚的阳光。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学习重难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导学基础知识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写作背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三、导读理解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明确: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2.第1段的结尾句“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有什么含义?明确: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3.第2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做活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明确:“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从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5.作者把走路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6.“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明确:“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7.“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明确: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8.第11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明确: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由此而发出“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9.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所至 所见 所感砾石堆上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接近冰山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爬过冰洞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自成一番天地置身冰窟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 态的冰体、 太阳下的冰世界、冰山上纵横的裂纹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10.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明确: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自我检测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题目。大别山脉第二高峰天堂寨,年平均气温16.4摄氏度。这里的大雪总是稍纵既逝。山刚刚变白,一道道裂纹同时形成,冰雪融水,汇成无数小溪、急流与山涧。流水冲出山谷,向南流进长江,向北汇入淮河。只是,在前往淮河的途中,会遇见连绵起伏的丘陵,雨季时,洼地暴发山洪;旱季时,梯田缺水干裂。于是,皖中人从20世纪50年代起,利用自然地势将千头万绪的流水引导、归拢。梅山水库建成的年代,这道88米高的大坝是世界上最高的连gǒng坝,这样规模的6座大型水库,连同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0000多公里干渠、21万多座塘堰,与淠、史、杭三大水系一同,交织成纵横江淮的大型灌gài网络。历经40多年,曾经的贫瘠之地,变身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最大灌区。(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粗字注音。连gǒng( )坝 灌gài( ) 贫瘠(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2.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先后两次获得“________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等。(2)各拉丹冬,_____________(山脉名)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_____________米,为_____________的源头。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1)选段写出了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什么特点?试结合句子具体分析。(2)选文第2段是如何描写冰塔林景观的?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拱;溉;jí(2)稍纵既逝;稍纵即逝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错别字的能力。“既”,“已经”的意思;“即”,“就”的意思。“稍纵即逝”在句中的意思是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因而可判断应是“即”。2.答案:(1)马丽华 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 走过西藏(2)唐古拉山脉 6621 长江3.答案:(1)①奇美。如“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塑造了一个美丽神奇的童话世界。②威严。如“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写出了冰塔林严寒,凛冽,充满力量,令人敬畏的特点。(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塔林比喻成“琼瑶仙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冰塔林神奇和壮美的景色。②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由“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联想到冰川在漫长时光里的演变。③突出视觉描写。“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表现出冰塔林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的景象。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文章描写的句子中提取关键信息。(2)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pptx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