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原之州――河南省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课本八年级下册P36-37,主要讲述河南省的自然环境、“地上河”、众多的古都、工业和交通、人口问题和土地资源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出河南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河南省内的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3.了解河南工业和交通上的突出优势。4.了解河南省人口问题、土地资源问题、土地盐碱化问题。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利用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人文地理特征。采用“设疑---探究----尝试-----小结”的“四步循环导学法”展开教学。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框架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能初步说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河南境内“地上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通过学习黄河“地上河”的治理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河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主要是工业和交通,农业存在的问题,人口问题。难点河南省内的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突破通过分析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对经济发展和其他人文地理问题的影响,尤其河南省内的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是本节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制作相关的课件,显示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河南省的人文地理特点,如工业和交通的分布,河南面临的“人多地少”问题,土地盐碱化的治理等问题。学生准备调查河南省的历史。结合历史教材调查我国古代在河南省定都的朝代和古都。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讨论搜集的有关河南省历史的材料。调查我国古代在河南省定都的朝代和古都2.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一段豫剧选段, 2.观看豫剧选段。3.设疑(1)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2)河北省的人文地理特征?(3) 河南省内黄河“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 3.探究:四人小组讨论分析解决教师设疑问题,相互交流补充尝试:(1)交流讨论结果。(2)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基本方法总结:对前面问题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总结。一、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叙述搜集有关河南省的历史资料、历史小故事,或多媒体出示一段豫剧选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讲述“中原之州”的来历[板书:课题:第六节 中原之州――河南省] 学生积极发言叙述自己搜集的有关河北省的小故事或历史资料,了解河南省的历史。2.教师设疑。(1)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政区图》,突出河南省的地理位置(2)河南省的地形、河流?多媒体出示北方地区地形图。(3)河南省的气候? 多媒体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突出河南省的气候。教师进行指导性总结后,板书。[板书:一、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及其特征:] 2. 四人小组探究找出河南省的地理位置,找出相邻的省区 合作找出河南省的主要地形区和流经的主要河流-黄河。说出河南省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点。二、河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教师设疑:河南省的人口多媒体出示《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引导学生找出河南省的人口数量及特点: 2.设问河南省的工业和交通多媒体出示《中国交通部分图》(长江以北东部地区)引导学生找出主要的铁路干线和主要的城市。分析交通的有利(陆运)和不利(海运)之处;以及河南在全国交通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找出河南境内的大煤矿、大油田等,分析河南工业的发展的条件,和河南主要的工业部门,3.设问河南省的农业和土地盐碱化的治理利用课本P93“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土地盐碱化的成因(或利用课件讲解),在此也可以提前让学生作实验,在花盆中浇入含盐碱的水,会导致花草衰败甚至死亡的实验认识土地盐碱化的危害。[总结后板书:二、河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征1、河南省的人口河南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区2、河南省的工业和交通 主要干线:京广线、陇海线、焦柳线 主要交通枢纽:郑州主要工业部门:煤炭、石油、电力等3、河南省的农业和土地盐碱化的治理] 1.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地图,总结出河南人口特点:河南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区2.在教师的引导下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积极发言,交流讨论结果。3.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前面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的治理,讨论分析治理措施,交流讨论结果。三、河南省内黄河“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教师设疑:复习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和《黄河流域图》,引导学生分析黄河多泥沙的原因;2.制作课件让学生了解水流速度的变化和泥沙沉积的特点,利用课件展示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3.结合课本P92出示图片,根据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引导学生讨论治理措施(在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板书: 河南省内黄河“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地上河”成因治理措施 上中游植树种草 中下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1.四人小组探究,复习黄河水系各河段水文特征,与流域内自然环境的关系;2.了解水流速度的变化和泥沙沉积的特点 3.对比图片展开讨论,积极发言,交流讨论结果讨论后进行总结:本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了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人文地理环境(人口、工业和交通、农业及土地盐碱化问题),重点解决了河南境内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本节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第六节 中原之州――河南省一、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及其特征二、河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征1、河南省的人口河南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区2、河南省的工业和交通主要干线:京广线、陇海线、焦柳线主要交通枢纽:郑州主要工业部门:煤炭、石油、电力等3、河南省的农业和土地盐碱化的治理三、河南省内黄河“地上河”及其治理措施1、“地上河”成因2、治理措施 上中游植树种草,中下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下游加固黄河大堤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河南省地处中原,因此有“ ”、“ ”的称号。2.河南省有 、 、 三大古都闻名遐尔。3.河南省的省会是 ,此城市是 和 (铁路线)的交汇处,是国内最重要、最繁忙的铁路枢纽之一。4.河南省土地面积为16.7万平方千米,人口已逼近1亿,是我国人口 的省级行政单位。由此可以得出河南是一个的“ ”省区。个性练习设计1.读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列举几项有效的治理措施。2.列举黄河给河南带来的利与弊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利用杂志、网络查找有关黄河流域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民情、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产等文字或录像,办一期手抄报。调查家乡有没有土地盐碱化现象?如果有,调查形成原因,走访农民,调查对农作物生长有什么危害?教学探讨与反思本节教学采用“设疑--究--尝试--小结”的“四步循环导学法”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框架的目的。本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要充分体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注重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补充资料“豫”与“中原”、“中州”的来历战国时期,人们把天下分为九个区域,名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由于河南省大部分地方属于九州中的“豫州”,顾简称“豫”。豫州位于“九州”的中部,所以河南省一带自古被认为是天下之中,有“中州”“中原”的别号(古代的“中原”除河南省外,还包括了今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居中,远古以来河南省就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商、东周王朝多在河南省境内建都;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逐鹿中原,河南省成为兼并争霸的战略要地;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了许多独立王国;北魏统一北方,隋朝统一全国,都以省内洛阳为中心;北宋建都于东京(今开封),河南省成为繁盛王朝的政治中心。可见,河南在历史上地位重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