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黄河万里行单元整体说明单元教材分析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千百万华夏儿女。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经济地理概况是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跨越九个省区,而教材在本章重点介绍了青、甘、宁、陕、晋、豫等六省、区,把山东归于“沿海万里行”,内蒙古自治区归于“陆疆万里行”,四川归于“长江万里行”。教材经过这样的处理更突出各省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也便于学生学习比较。本章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各省情况有所侧重。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分析、总结的学习习惯,每一节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图片、阅读材料和活动,学生既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拓宽知识面,又可以从中学会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非常有利。单元知识结构单元整体目标运用地图说出各省区的位置和地形特征,并能做出比较恰当的评价。了解各省区的突出特征、主要物产,如“江河之源”、“丝路咽喉”、“塞上江南”、“乌金之乡”等等。本章六个省区是以黄河为主线贯穿一起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宝贵的财富,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应该让学生辩证的思考这一问题,使这一问题成为本章教学的主线,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但因为全国各地选修的内容不同,本书对内容进行了调整,重新组织省区关系,试图作一些探索,所以与教材整体顺序有些出入,具体省区安排请参考目录。单元重难点一览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青海省: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2.甘肃省:河西走廊。3.宁夏:银川平原。4.陕西省:渭河平原。5.山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6.河南省:工业和交通1.青海省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湟水谷地的农业。2.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自然特征。3.陕西省渭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和地貌特征。4.山西煤炭外运的理解。5.“地上河”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在中国自然地理河流部分对黄河沿线自然与人文特征已经有一定了解,并且对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有一定的熟练应用能力,同时气候、地形、资源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铺垫,所以本章的学习应该充分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理念。黄河沿线有着优美壮丽的自然景观、灿烂的古代文化、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素材。本区的资源、交通、农业特点等学生在前面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有了总体的掌握,但在本区内部也存在着内部差异,理解这些“大同”之下的内部差异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单元教学建议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建议在本章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对本区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了解、分析各省区的突出特征。课本插图丰富、拓展了课本内容,同时也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建议教师组织学生搜寻更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文字材料,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黄河上游、中游、下游,空间跨度巨大;黄土高原的形成、黄河泥沙含量的变化等时间跨越漫长,注意引导学生适应这种时空变化,培养综合地理思维能力。单元课时分配内蒙古 甘肃省 宁夏 青海省 2课时陕西省 山西省 四川省 1课时河南省 1课时内蒙古 甘肃省 宁夏 青海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73—74页、82—86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充分运用地图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的位置,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2.通过对地形图判读,归纳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的地形特征及地形区分布。3.通过查阅气候分布图和气候资料,对比归纳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的气候特点,了解本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交通运输业的影响,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4.在过去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学会用读图对比分析的方法自学总结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征,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分析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并重点巩固学生区域地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对比的方法,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更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5.运用地图从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等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各地富饶物产、辽阔地域、草场众多、热量资源丰富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了解到本区发展农牧业美好的前景.6.了解各省区主要少数民族及居民的宗教信仰、建筑风格。7.通过开展追溯母亲河的源头,保护母亲河的活动,了解丰饶的西部存在着环境、发展等问题,通过分析困扰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加强环保意识,为中国的环保事业作贡献。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1.课前预习 :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2.充分运用书中每幅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 ,通过进一步探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3.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西北自然环境和亟待发展的经济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采用以“走进大西北追溯母亲河的源头”为主题,开展自驾车穿越内蒙大草原、宁夏、甘肃敦煌河西走廊、青海湖等地,逆流而上对沿途所经过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开展追溯母亲河源头,保护母亲河的活动,以合作、探究、讨论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拓展知识面,从中学会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丰富课堂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和展示我国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使学生了解、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建立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伟大黄河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领悟现实中我国开发西北地区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同时了解到西北地区面临的几大问题,如人才问题、环境问题、资源开发等问题,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感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对比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特征,我国西北部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别,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各区域的共性和突出特征..各省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教学突破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放映有关西北地区的景观录像,采用创设情景、兴趣引入、从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适时的将学生引入情境。学生分组自发组织自驾车队由队长负责做介绍,介绍沿途的自然景观、旅游胜地和丰富的物产、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存在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判读各种地图,并从地图中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并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抓住区域地理的突出特征,深入了解该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在授课一周前,让学生自发分成四大组,向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分别查找西北各少数民族及它们各具代表的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教师搜集相关的音像资料,并把学生收集的资料整理加工,自制课件。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室。学生准备1.课前查找有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旅游胜地、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包括节日、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生活习俗、住宅建筑、服饰、饮食习惯等,准备交流。2.学生自发组成自驾车队,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出发,分别对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进行考察,追溯母亲河的源头、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1.观看录像进入情境。2.教师点拨:引导读图片、看录像:引导学生开展:“走进大西北,追溯母亲河的源头”活动。2.“走进大西北追溯母亲河的源头”为主题, 开展自驾车穿越内蒙大草原、宁夏、等地。 一、整体感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出示挂图:中国地形图引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流经我国的西北和华北,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连接在一起。她给上游带来了河套平原的富饶,给中下游带来了麦浪如金的沃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悠久的历史,记载着黄河流域古代的辉煌。勤劳的人民正在谱写黄河流域灿烂的篇章。现在母亲河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黄河下游近几年经常断流,母亲河存在很大忧患--“黄河之水天上来”,今天让我们一起从内蒙古自治区开始追溯母亲河的源泉,了解黄河沿岸风土人情,开展保护母亲河的活动。首先让我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牧歌》和藏族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巴塘连着北京》。放歌曲录音片段,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西北大草原的录像,把学生“带入”内蒙古、带入西北地区,了解内蒙古和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来学习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各省区所在的位置。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讨论、交流材料,引导学生活动。3.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有许多美丽壮观的景色,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现在我们开始对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进行实地考察,我们派出四组考察队,(内蒙队、甘肃队、宁夏队、青海队){通过这四组选派代表来展示交流各队考察情况,每一队限定大约8分钟,最后评出最佳表现队)。听教师讲述观看录像、收听音乐进入情境2.全班比一比看谁找得快:在图中找出要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各省区所在的位置,归纳说出西北地区位置的独特特点。3.活动:分为四大组展开比赛。各组成员跃跃欲试,争先表现。开展趣味活动1:第一组读图展开讨论放飞思维,通过交流材料、汇报自己考察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具体内容。二、深入内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4.我们的第一站先对被称为草原毡乡的内蒙古自治区进行考察。老师配合放映内蒙古美丽的大草原、蒙古包、牧民的游牧生活等景色。 5.提问:内蒙古与我国的哪几个省级自治区相邻?那里的牧民生活情况如何?为什么我们把内蒙古自治区叫做草原毡乡?沿内蒙古地区自河口向西出发你们自驾车队沿途会看到哪些自然景观?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分布有什么变化?6.提问:内蒙古自治区以哪一种地形为主?你们在那里开车的感觉如何?7.教师转承: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干旱的气候对那里的农牧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呢?引导学生分析内蒙古地区灌溉水源是什么?根据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可以种植哪些农作物?农产品资源丰富吗?出示相应的彩色图片。8.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最大特点是跨经度最广,东西部距海洋的距离,相差悬殊。这对本区的自然景观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9.教师转承,引导学生继续介绍。教师承转,引导学生介绍本区的自然资源。内蒙古是一个富饶之地,本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10.那里的交通以什么为主呢?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教师总结并请学生解释: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11.转承提问: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环境出现了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引导学生讨论。4.观看录像5.回答问题;学生代表简要介绍那里的牧民生活情况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我们从内蒙古东部出发,看到是茂密的森林,在中部看到内蒙古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美。所以本区畜牧业发达,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而内蒙古西部看到景象与中部和东部迥然不同。内蒙古高原地势较平坦,风蚀作用显著。戈壁滩上形成奇形怪状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在沙漠地区,随处可见绵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内蒙古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自治区,因为自东部到西部据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自东到西逐渐减少。所以会呈现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分别是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象。6.介绍内蒙古的地势特点:这里的地势比较平坦,地形以高原为主,我们开着自驾车可以在大草原上奔驰。7.介绍气候特点分析干旱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介绍发达的农牧业。内蒙古河套平原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河套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主要作物为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学生介绍内蒙古的牧业生产:内蒙古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品,不仅供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8.总结: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使得地表植被从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荒漠依次更替。使本地的自然资源深深打上这一位置特征的烙印。这种位置特征对内蒙古各地的经济,特别是农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受到水源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本区的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并重点发展畜牧业。9.介绍内蒙古丰富的旅游资源: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塔寺、白塔等。绚丽的风光、迷人的原始森林景观、生气的响沙湾等,更具有独特魅力。内蒙古还具有北国风采,塞外情韵独特额的旅游情景和丰富独裁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的风土人情等人文文化。介绍野生动植物资源—内蒙古有野生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天然宝库”之称。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大兴安岭是国家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世界上探明 的140多种矿产中,内蒙古已发现有120种,稀土资源得天独厚,誉满全球占世界的70%,其中铍、钽、钴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的第一第二位。特别是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 25%,而且品质优良,种类其全,易于开采。介绍建设中的大型煤炭基地。10.介绍内蒙古地区的交通及经济状况解释:东是大兴安岭、西是白云鄂博铁矿、南是河套平原“米粮川”、北部是著名的牧场。内蒙古是一个十分富饶的地方。11.交流材料一:发菜,是一种像头发丝的藻类植物。发菜因与“发财”谐音,得到不少人的青睐。于是,市场需求不断上升,价格也越吵越贵。为了赚钱,人们成群结队涌进草原,大量采集发菜。材料二:有些私营业主违法规定过度开采矿藏材料三:本区气候干旱,风蚀作用显著,容易引起沙漠扩大,内蒙古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古日乃湖附近的灌木梭林,近几十年已缩小了约30平方千米,导致1—2万公顷固定沙丘变为流动沙丘。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内蒙古单位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大。有人说北京上空飘扬着内蒙古的沙,一旦内蒙古东部的草原没有了,北京和天津也没有了。全班讨论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三、走进宁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趣味活动2:1.我们的第二站对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考察:老师配合放映反映-“塞上江南”、美丽的银川平原、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回族民族风情资料,清真寺的建筑风格、银川新旧城区的图片。2.提问:为什么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塞上江南”美称?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哪一种地形为主?那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干旱的气候对农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内蒙古的农牧业发展有何相同之处?那里有哪些丰富的物产?3.转承提问:宁夏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环境出现了哪些问题?自然环境对交通产生了哪些影响?为全面治理铁路沙害,使包兰铁路畅通无阻,当地人民对沙害采取了哪些措施?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做?4.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找图填表,看谁作得快、作得准。开展趣味活动2:二组介绍回民独特的风土民情:宁夏丰富的旅游文化--银川南关清真大寺介绍;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介绍银川新旧城区的情况。出示彩色图“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找出灌溉农业的主要分布区,了解灌溉农业的特点。2.对比分析内蒙古和宁夏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状况:干旱的气候对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所以当地农业对水源的依赖性很大。一般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的平原地区,农业比较发达。银川平原的灌溉农业历史悠久,这里物产丰富,有“塞上江南”之称。丰富的物产丰富的土地资源、便利的引黄灌溉和良好的光热条件,为宁夏的农业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黄灌区生产水平较高,各种农作物及瓜果生长茂盛,品质优良。出产的西瓜、苹果、葡萄的含糖量比中原地区高。介绍本区发达的牧业:宁夏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出口大量的肉、奶、毛、皮及其制品。3.介绍困扰宁夏发展的沙害问题学生介绍沙坡头自然保护区。介绍沙漠里的绿色网络—“方格沙障”,通过治理夺回了这里大片农田,保障了包兰铁路畅通,并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成为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资源开发的示范区,引起世界有关人士的关注,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4.总结读图填表教学步骤(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1.观看录像进入情境。2.读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总结甘肃省、青海省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环境问题。2.通过观察地图,针对问题放飞思维,最后对比总结归纳。3.和学生一起评出最佳表现队和最佳表现队员。3.通过展示、评议,评出最佳表现队和最佳表现队员。四、造访甘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趣味活动31.我们考察的第三站是被称为“河西走廊”的甘肃省:老师配合放映敦煌莫高窟等反映甘肃文化特色景观片,进入情境提问:甘肃的位置如何描述?你们自驾车队在沿途会看到哪些自然景观?甘肃省以哪一种地形为主?那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河西走廊为什么会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里为什么叫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对甘肃省“古”和“今”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2.教师引导:这里的农牧业发展情况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这里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的交通以什么为主呢?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治理。4.课堂活动: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图及甘肃省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完成对比表格。比一比:读图、找图填表,看谁作得快、作得准。开展趣味活动3:第三组学生1.介绍甘肃省的位置及自然环境特点,介绍敦煌莫高窟及古代丝绸之路介绍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河西走廊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河西走廊图片河西走廊为一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又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这里地势平坦有水源有绿洲,农业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河西走廊以北为沙漠。以南为青藏高原。 因而河西走廊历代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介绍河西走廊对甘肃省“古”和“今”的贡献河西走廊在古代: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文化经济;创造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文化今天:仍是重要的通道,兰新铁路横贯走廊;绿洲农业发达;成为西北著名粮仓;铁路沿线人口、城市集中;旅游业发达,旅游城市有敦煌市、嘉峪关市等2.分析: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对比联系,在共同的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灌溉农业”的不同之处, 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是依靠高山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介绍发达的牧业:3.总结甘肃丰富的资源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4.总结完成。五、驱车青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趣味活动4:1.放映多媒体,伴随《青海湖》歌曲展现青海省壮丽的高原风光,奇特的民族风情景观,“黄河源石碑”,创设情境:教师讲述:青海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她是三江的发源地,有许多著名的壮观的自然景观,让我们一起来跟随考察队走进我们的目的地--青海省,走进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老师配合放映藏北高原 美丽的雪山、美丽的青海湖、鸟岛和反映藏民文化特色等景观片,进入情境。提问:你们自驾车队沿途看到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观?遇到哪些困难?那里的牧民生活情况如何? 青海省地形以哪一种地形为主?高寒的气候环境对交通、农牧业有哪些影响?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在哪里?2.那里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3.教师转承:过去:这里水草肥美,生态环境良好,而现在生态环境出现了什么问题?人类活动对江河源头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你们考察的结果如何?国家为什么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老师对学生的讲述给予鼓励并进行总结,强调恢复和改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环保教育。4.老师配合放映多媒体,声像结合加深印象,老师对学生的讲述给予鼓励并进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开发西部的战略意义。5.反馈练习: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图对青海省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完成对比表。比一比:读图、找图填表,看谁作得快、作得准。6.请同学们利用地图,在图中找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哪些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开展趣味活动4:1.学生介绍青海省自然环境状况及自驾车沿途的所见所闻及所要克服的高原反应等困难。座落在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有着奇异的风光,高大的山峰,迷人的江河源地,众多的冰川,美丽的迷人的明珠-青海湖,富饶的矿产、独特的极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具有观光、登山、历史 探险等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青海的主要地形区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高原之舟”—牦牛高寒的环境对那里的藏民农牧业及生活的影响。湟水谷地的农业及农产品(小麦、青稞、豌豆、蚕豆等)。2.介绍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李家峡和刘家峡水电站丰富的矿产资源:察尔盐湖及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介绍丰富的生物资源:青海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品,不仅供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生存数量极少,属珍稀、濒临的生物物种,是极其珍贵的地球上的生物基因库。介绍美丽的青海湖: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美丽的明珠。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湖中有鸟岛-----为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一。但现在青海湖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3.介绍青海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现在这里天然草场沙化,溪流逐渐消失。“高原之舟”牦牛及濒临灭绝的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存在的问题。介绍: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特有动物。介绍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4.看录像感悟。5.总结。6.活动:比一比:在图中找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并说明有哪些中国之最、世界之最。7.发动学生,展开民主评议,最后和学生一起评出最佳表现队和最佳表现队员。7.通过讨论和教师一起评出最佳表现队和最佳表现队员。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本区的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都与本区干旱的气候有关,而干旱的气候又与本区的位置特点有关。这充分说明了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的时候,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好环境,正确处理好人地关系。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极具特色的地形区、亟待发展的经济,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更好的了解大西北,发现大西北的美丽,了解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板书设计内蒙古自治区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一、 大西北独特的位置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2. “草原毡乡”、“丝路咽喉”、“塞上江南”、“江河之源”二、高原为主的地形1.内蒙古高原2.青藏高原3.河套平原4.银川平原三、独特的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四、富饶的资源五、西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省(自治区)及别称位置地形气候类型及特点河流湖泊主要农作物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生活交通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毡乡)西北地区跨经度最广高原为主中温带季风性气候。气候干旱,寒暑变化剧烈。黄河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三河马、三河羊、阿拉善骆驼等)灌溉农业煤、铁、稀土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多住蒙古包牛羊肉铁路、公路、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危害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如:沙尘植树种草,绿化荒山,精耕细作、发展生态农业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江南)西北地区的东部,黄河上中游平原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北暖南寒冬漫长寒冷,夏较短酷暑黄河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滩羊)灌溉农业: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等煤、石油等水能资源窑洞牛羊肉面食铁路、公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危害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如:沙尘暴。植树种草、发展生态农业甘肃省(丝路咽喉)西北部,黄河上游山地、高原为主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冬季寒冷漫长黄河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灌溉农业:玉米、小麦、棉花等金昌镍矿、石油、铁矿等水能资源窑洞面食铁路、公路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制约了经济发展、危害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如。植树种草,绿化荒山,精耕细作、发展生态农业青海省(江河之源)青藏高原东北部,三江源头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原气候日照充足,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促黄河、澜沧江、通天河、湟水、青海湖牧业发达。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牦牛)谷地农业:青稞小麦、豌豆、蚕豆等钾盐、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水能。牦牛、毡房、青稞酒、糌粑公路为主(青藏公路)铁路、航空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湿地减少、湖泊消失。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生态环境。练习设计1.黄河的源头在 ( )A.甘肃 B.西藏 C.青海 D.新疆2.下列关于青海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B.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C.与新疆、西藏、甘肃和重庆等省(市、区)相邻D.新疆省份3.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大象 B.胡杨 C.红松 D.藏羚羊4.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是 ( )A.洞庭湖 B.鄱阳湖 C.太湖 D. 青海湖5.目前,青海省与外省联系的铁路干线有几条 ( )A.1 B.2 C.3 D.46.青海省的最重要的农业区是 ( )A.柴达木盆地 B.青海湖地区 C.湟水谷地 D.巴颜喀拉山区7.河西走廊地处 ( )A.塔里木河以西 B.阴山以西 C.黄河以西 D.昆仑山以西8.列铁路干线不经过兰州市的有 ( )A.陇海线 B.兰青线 C. 兰新线 D. 京包线9.以石油开采著称的城市有 ( )A.玉门 B.金昌 C.兰州 D.白银10.著名旅游胜地莫高窟位于我国的 ( )A.新疆 B.青海 C .陕西 D.甘肃11.滩羊和枸杞的主要产区在 ( )A.青海 B.内蒙古 C.宁夏 D.新疆12.甘肃入宁夏,黄河流向变化特征是 ( )A.从西往东流转入从南向北流 B.从北往南流转入从西向东流C.从西往东流转入从北向南流 D.从西往东流转入从东向西流13.宁夏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 )A.藏族 B. 回族 C.壮族 D. 维吾尔族14.银川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 黄河水 D.地下水15、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 ( )A.银川 B.乌鲁木齐 C.西宁 D.兰州16.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是为了 ( )A.扩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柴草来源B.西部地区粮食生产供大于求C.防止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促进生态平衡D.国家巨额投入,西部人民生活无忧,无需再种粮食17.我国北方地区地表 植被自东向西分布正确的是 ( )A.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C.草原-森林-荒漠-荒漠草原D.荒漠草原-森林-荒漠-草原 18.青藏高原地区被称为聚宝盆的地形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 唐古拉山脉C.柴达木盆地 D. 准噶尔盆地19.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 )A.暖湿 B.高寒 C. 干旱 D.冷湿20.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有 ( )A.小麦、油菜 B.棉花、瓜果 C.水稻、青稞 D.天然橡胶、棉花二、连线将下列矿产地与著名矿产连线金昌 煤矿冷湖 铁矿察尔汗 镍矿石嘴山 石油镜铁山 盐矿三、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省区A B C 2.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1)铁路 ① ② ③ (2)湖泊 ④ (3)河流 ⑸ 3.柴达木盆地为什么会有“聚宝盆”之称?四、综合1.填表省(自治区)名农业区农作物农业水源所在阶梯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2.分别列举一个青、甘、宁的著名的旅游景点。个性练习设计欣赏民歌是了解西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了解内蒙古、西藏、回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你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吗?1.听辨三首以上的民歌各属哪一民族?2.找出三首民歌的民族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1.拟一个你感兴趣的题目,运用你所了解的地理知识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关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小短文,从中挑选出优秀短文出一期墙刊。2.各班进行一次走进大西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小型图片展览。3.设计一条从青岛至三江源的旅游线路并介绍沿线的主要旅游景点。教学探讨与反思本课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探究、合作、分析、对比能力,给了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和时间,从课堂组织来看,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人人参与的活动课。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自学探究,让学生深刻了解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深刻了解到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的时候,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好环境,正确处理好人地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积极的旁观者”,在恰当时给予学生以支持和点拨。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交流材料等一系列课堂活动,学生能自主地发挥特长,不仅有知识能力的发展,也有技能及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个人的才智提高,更注重集体协作学习。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从中学会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陕西、山西、四川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88—91页,第95—96页。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陕西、山西、四川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农业、交通、主要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主要城市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三省的位置和特点;2.了解三省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气候特点,并能以此分析三省的农业区的分布特点,以及主要的农作物;3.知道陕西、山西两省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并能通过两省煤炭资源的开发,分析对经济、环境发展的影响;4.了解三省份的交通状况,知道主要的交通路线;5.了解三省份的旅游资源及主要城市。过程与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采用读图分析法时,充分利用大量的景观图片、各种专题地图,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在读图、析图等方面的能力。在以前学习中国地形、气候、河流、交通、以及中国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学生去分析比较陕西、山西两省的自然地理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四川省的各种地理要素,以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知识等方面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本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2.通过对三省胜迹名山的学习,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3.通过学习陕西、山西两省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念。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三个省份的自然地理特征2.晋陕两省的煤矿资源的分布及利用。3.晋陕两省的农业。4.经过三省的主要铁路干线。难点:本节课内容多而且复杂。因此,如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突破本节课要在学生学习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交通地理,经济地理的基础上来学习,所以要充分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借助地图、资料、辅助图片、电脑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学习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把握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分析出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两年的地理,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分析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教师在各个环节中主要起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一个课时中要完成三个省份的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学习山西、陕西的学习时教师注重了学法的指导,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学法,合作探究完成四川的学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本节教学需要选用北方地区图,南方地区图,三省的地形图,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顺利完成本节课内容。2.适当选取黄土高原地区,四川盆地,黄河,长江的景观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知识。3.要求学生复习有关知识。4.将学生分成陕西、山西两个大组及若干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探究学习。学生准备1.复习有关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在地形特征、主要河流等方面的知识;2.复习南北方的气候以及农作物分布知识;3.复习中国的交通,特别是铁路干线的分布;4.复习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5.分组搜集有关三省的旅游资源资料。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2. 指导学生讨论晋陕两省的自然地理特征。2.讨论并回答晋陕两省的自然地理特征。3.指导学生通过了解地形与气候,分析出两省农业区的分布以及主要的农作物方面的共同特征。4.出示我国北方地区图,指导复习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两省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共同特征,并分析两省对煤炭资源的利用。5.指导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名胜古迹的资料完成旅游资源的学习。6.指导学生利用前面两省的学习方法,分组学习四川省。3..分析出两省农业区的分布以及主要的农作物方面的共同特征。4.读我国北方地区图,回顾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从而得出两省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共同特征,并分析两省对煤炭资源的利用。5.展示搜集到的名胜古迹的资料。6.利用前面两省的学习方法,分组学习四川省。一、陕西、山西两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出示黄河景观图片,提问导入:黄河出了宁夏,进入蒙古,在内蒙古的中部急转南下,把黄土高原一分为二,也把两个省份隔在了黄河两岸,这是哪两个省份呢? 2.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学习陕西、山西的自然地理特征[板书:一、陕西、山西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问,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请你回答一个省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都包括哪些方面?②出示我国北方地区图,干湿地区和温度带图,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讨论回答两省的自然地理特征。③教师给与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纠错。④教师小结:通过双方同学的讨论发言,我们大体了解了山西、陕西两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且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出示表格比较:陕西省山西省地理位置北方地区,黄河以西。北方地区,黄河以东。地形黄土高原、秦岭黄土高原河流黄河及其支流渭河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气候大部分位于暖温带和半湿润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位于暖温带和半湿润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为下面学习两省的农业做好准备。)回答:是陕西和山西。2. 分析学习陕西、山西的自然地理特征①回答: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分组讨论,然后回答。(小组间可相互补充)③继续补充完善。④阅读表格二、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农业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通过了解两省的地形与气候特征,分析出两省农业区的分布以及主要的农作物方面的共同特征。[板书:二、西省和山西省的农业]1.示陕西省地形图,提出问题:①请你指出渭河及渭河平原②渭河平原又称关中盆地,是陕西省重要的农业区,请结合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原因,并说出主要的农作物。2.示山西省地形图,根据晋陕两省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以及学习陕西省农业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山西省农业区的分布与主要农作物。[板书:农业区 农作物]分析出两省农业区的分布以及主要的农作物方面的共同特征。1.①读图、指图②读图讨论并回答问题。2.小组讨论并回答三、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矿产资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出示我国北方地区图,指导复习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两省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共同特征,并分析两省对煤炭资源的利用。[板书:三、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矿产资源]1.出示我国北方地区图,提问:位于晋陕两省境内的煤矿有哪些?2.出示山西煤田的分布图,①引导学生指图。②提问:要将大同的煤炭运到上海,请你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联系实际,结合学习过的中国的交通,巩固大秦铁路和运输方式的选择)3.出示“西电东送工程”示意图,提问:图中显示了对晋陕两省的煤炭的资源的哪一种利用方式?有什么优点?[联系西部大开发,突出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1.答问题,从而得出两省煤炭资源丰富这一共同特征。2.在图中指出大同、太原、阳泉。②读图得出:大秦铁路→秦皇岛→海运到上海3.小组讨论回答。四、陕西省和山西省的旅游资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展示,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并做出评价。[板书:四、西省和山西省的旅游资源]分组展示搜集到的旅游资源的资料和图片五、四川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问题,引入四川的学习:在西安参观完兵马俑之后,请你设计一条铁路交通线路,去了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三个省份四川(也为了巩固铁路交通和主要城市)[板书:五、四川省]为学生准备好四川省地形图,南方地区图,四川盆地的各种景观图片,长江景观图等。2.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四川省的学习。教师给与鼓励性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纠错。(提醒学生注意和晋陕两省进行比较。)1.答问题2.分组讨论,并派代表上讲台选用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讲解。本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省区的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情况,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发现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这种内在的联系去学习其他的省区。板书设计陕西、山西、四川一、陕西、山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二、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农业三、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矿产资源四、陕西省和山西省的旅游资源五、四川省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一、 填空1.陕西省北部地形以____为主,南部则是高大的_____山脉,陕西省主要农业区是______平原,号称_________,主要农作物是_______、_______等。2.陕西省的省会是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这里的古迹主要有_______、_______等。3.山西省位于黄河___岸,_____山以西,黄河的主要支流______流经这里,沿岸地区成为重要农业区。4.陕西省______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之冠,主要的矿产地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外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是_______。5.四川省位于______盆地,盆地西部的_______平原号称“天府之国”,这里有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6.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是_______,经过它的铁路干线主要有______、________等。二、列举:1.列出流经三省的主要河流。2.列出三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个性练习设计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人说山西的煤炭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好处,也有人说,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应持慎重态度,你认为后者的说法是否正确,说出你的理由。探究与拓展活动1.有人说治理黄河的重点的地区是陕西省和山西省,你认为对吗?为了治理黄河,可在山西省境内采取哪些措施?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历史上对四川省交通状况的描述,四川省现在的交通状况如何,请你做一个小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教学探讨与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要很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各种专题地图,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多讲,多练,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湘教版《黄河万里行》学案1.doc 黄河万里行2.doc 黄河万里行3.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