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题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乙】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②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与俱入厓山/四时俱备B.使为书招张世杰/乃丹书帛曰C.天祥泫然出涕/临表涕零D.国亡不能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4.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2)【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有何相同之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节选自《三国志·先主传》)【注释】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③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④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①以头抢地耳②而君逆寡人者③会表卒④遂将其众去⑤诸葛亮说先主攻琮⑥或谓先主曰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②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8.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9.后人评价刘备是一位“仁主”。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源《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袁枚《黄生借书说》节选)【注】①通籍:指做官。②大满:堆满。③素蟫:书中蛀虫。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 与朱元思书 B.未尝稍降辞色 蒙辞以军中多务C.益慕圣贤之道 香远益清 D.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负势竞上11.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12.宋廉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结合文中句子,说说你的理解。1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做具体分析。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4.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15.“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二)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6.对“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天气恶劣,狂风呼啸,突出打猎人员的勇敢热闹。B.生动地表现了大批人马呼啸着席卷一个叫平冈的村子。C.很多骑马的士兵在平冈上飞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D.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呈现阳刚之美。17.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一项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B.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8.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9.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A.“破阵子”是词牌名,“壮词”,指内容,情感、形象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B.这首词是寄给陈同甫的,他们都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C.“塞外声”是指塞外悲壮粗犷的军乐。D.“八百里”极言行军之远。战争形势急迫,战斗激烈。20.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全词以“壮”语贯穿始终,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B.上阕有对沙场点兵军容的描绘,并用“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肃杀之气。C.下阕写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D.全词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善战的将军形象。(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1.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进行赏析。22.本词的上下两阕结尾都用了感叹号有何深意?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参考答案1.(1)祸患、灾难 (2)踩踏 (3)同“辨”辨别 (4)益处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关键词:非独、是心、尔、)。(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关键词:向、穷乏者、得)3.C4.天 祥 临 刑 殊 从 容/ 谓 吏 卒 曰/ 吾 事 毕 矣 /南 乡 拜 而 死5.(1)①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向张弘范行跪拜礼;②写诗明志,拒绝招降要求;③国家灭亡后,不受利诱,不事二主;④向着南方拜别从容就义, (2)都可以理解为仁义、仁爱、正义,是指不违背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的修养),;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大义。(意思对即可)6.①撞;②违背;③适逢,正赶上;④率领,带领;⑤劝说;⑥有人。7.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②你现在虽然拥有大批人马,但是真正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大军到来,凭什么来抵抗他呢?8.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9.因刘表的礼遇之恩,刘备不忍心攻打刘琮;在危难之时,刘备不忍心丢弃跟随他的百姓。10.C11.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12.示例:因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一一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以学为乐,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13.示例: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借书读之专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乙文中的对比写出一处即可)。14.B15.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16.D17.B18.D19.D20.D21.示例1:采用谐音,“列”“烈”二字同音,使词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刻画出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示例2:运用对比,通过身和心的对比,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刻画出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22.上阕感叹号表现词人与天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决心和勇气。下阕感叹号表达词人知音难遇的悲伤、刚冲出家庭参与革命的忧虑。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