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题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①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②,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③, 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节选))
【注释】①謦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②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此中人语云( )
(3)日且暮( )
(4)月光布其上( )
3.【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本文开头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分别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甲】中有“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本文中有“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这些内容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①,涓涓然②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③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④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注释】①石罅:石头缝隙。②涓涓然:细水慢流的样子。③伏行:从地下流。④潴:积聚。
5.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则 崖 上 松 竹 花 木 皆 在 水 底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
(1)心乐之( )
(2)日光下澈( )
(3)乃溢而西南流( )
(4)深不逾尺( )
7.【甲】【乙】两处画线句从描写角度上看,都是对于潭水的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潭水的____________特点。
8.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甲】【乙】两文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或志趣?请分别概括。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虞初新志·核舟记》)
【乙】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其母问曰:“儿何悲?”应曾曰:“儿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
所弹古调百十余曲,大而风雨雷霆,小而百虫之号,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声中传之。而尤得意于《楚汉》①一曲,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应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节选自《虞初新志·汤琵琶传》,有删改)
【注释】①《楚汉》:描写楚汉争战的乐曲,疑即古琵琶曲《十面埋伏》。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2)诎右臂支船
(3)靡不于其声中传之
(4)徐而察之
11.翻译下列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
1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高可二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C.一草一木之吟 左臂挂念珠倚之
D.佛印绝类弥勒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文介绍了核舟的______部分,以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乙】文介绍了“汤琵琶”演奏的技艺,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的语句是 ______;侧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写一句即可)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关雎》,完成各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从全诗来看有何作用?
15.在吟咏这首诗时,有同学认为应该以低沉伤感的语调为主,有同学认为应该以轻松喜悦的语调为主。请你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二)阅读古诗《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①____。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②____。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6.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
17.《关雎》《蒹葭》是《诗经》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在刻画形象上,两首诗共同展现了一个_______的女子形象。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关雎》以“_______________”两句起兴,写出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恋思慕;《蒹葭》每章的前两句都以秋景起兴,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____________的心情
18.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每章只是对几个文字略加改动,在变化之中包涵稳定,同时又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请你在两首诗中任选一组句子,说一说重章叠句的效果在这组句子中的具体体现。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9.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B.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两句,写女主人公对恋人衣饰的赞美。
B.“子宁”两句诗,用反问句式表达女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质问。
C.“挑”和“达”,很有表现力,蕴含了女主人公丰富的心理活动。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抒情,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2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抒发了女主人公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
B.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与在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
C.全诗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结合,参差错落,能充分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D.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24.“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请简要分析本句的表达效果。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
李白(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25.结合第一首诗首联的内容,从炼字角度赏析“辅”或“望”的表达效果。
26.两首诗都是唐人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它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请分析概括。
(七)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7.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
28.请赏析颈联。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
2. 同“邀”,邀请 告诉 将要 映照(遍布)
3.【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开头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既表现了小盘谷的幽深难测,又增添了小盘谷的神秘色彩。
4.折射出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5.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6. 以……为乐 穿透 名作状,向西南 超过
7. 侧面 清澈见底
8.(1)它从山石的缝隙流出涓涓细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9.【甲】文借对小石潭之溪水的描写,感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之后试图寄情山水,却始终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乙】文写活水源之清,之源源不断,之使人依附,之润泽植物,具有君子的美德,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与亲近之情,以及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之意。
10.(1)靠近 (2)弯曲 (3)没有 (4)慢慢地
11.(1)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幼年就喜欢音律,常常一听到歌声就哭泣。
12.B
13. ①船头/船首 ②空间顺序 ③“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应曾曰:‘儿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靡不于其声中传之”/“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等 ④“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③④空填一句即可)
14.运用比兴手法,将水鸟和鸣比喻男女间的和谐恩爱,以此起兴,引出主人公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5.应该用轻松喜悦的语调。
理由:诗中水鸟和鸣,主人公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幻想自己以琴瑟亲近她,以钟鼓取乐她的热闹场景都给人以美好愉悦之感,虽然诗中有男子因相思而长夜难眠的描写,但并不哀伤,而是被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取代了。(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16.①辗转反侧;②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7. 寻而不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惆怅
18.示例:《蒹葭》“苍苍”“萋萋”“采采”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铺垫,渲染了气氛,表达了古代人民追求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欲见而不得惆怅之情。
19.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20.D
21.A
22.虽然只有一天不见,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抒发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深、思念之切。
23.B
24.采用反问句式,(或修辞)更有力地表达了对君主的怨怒。
25.“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暗喻了惜别的情义,使人感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26.王诗抒发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李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27.临渊羡鱼,比喻以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28.想渡过洞庭湖却没舟楫,犹想出化而无人引荐,运用比喻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