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四: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专题设计的知识点范围比较广,涉及到七上的植物类群,八上动物类群和细菌真菌,以及八下生物的生殖三册内容的知识。
一、主要考点梳理
考点一: 植物的主要类群
分类依据: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
1、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植物类型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繁殖方式 进化规律
孢 子 植 物 藻类植物 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单细胞或多细胞。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孢子 生殖 由水生到陆生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等到高等
苔藓植物 潮湿陆地 植株矮小,有茎叶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 潮湿陆地 有真正的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种 子 植 物 裸子植物 陆地环境 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种 子 生 殖
被 子植 物 单子叶植物 陆地等环境 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一片子叶
双子叶植物 两片子叶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概念 优点 方式 相同点
有性生殖 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次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变异性大,适应能力强,利于生物进化 靠果实和种子繁殖的都是有性生殖 都能产生新个体,繁殖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
无性生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保持亲本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扦插、嫁接、压条、分根、克隆、组织培养,
考点二:动物的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 体内有无脊柱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等
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分类 体温是否恒定 动物类群 意义
变温 动物 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所有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两栖、爬行类 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恒温 动物 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脊椎动物中的鸟类和哺乳类 增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分布范围
熟记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动物主要类群的比较
蚯蚓 河蚌 蝗虫 鱼类 青蛙 蜥蜴 鸟类 哺乳动物
体表 湿润 贝壳 外骨骼 鳞片 皮肤裸露 鳞片 羽毛 被毛
受精 方式 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 体外受精 体外受精 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
生殖 方式 卵生 卵生 卵生 卵生 卵生 卵生 卵生 胎生
发育 方式 不完全变态 变态发育
呼吸器官 体壁 鳃 气管 鳃 肺和皮肤 肺 肺 肺
运动 方式 蠕动 爬行 飞行、跳跃 游泳 跳跃 爬行 飞行 行走、奔跑
运动 器官 刚毛 足 翅、足 鳍 后肢 四肢 翼 四肢
进化 特点 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等到高等
考点三:细菌、真菌、病毒
形态 结构 生活方式 生殖方式 应用
细菌 杆菌 球菌 螺旋菌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荚膜,鞭毛) 大多数利用现成有机物 分裂生殖 泡菜、酸奶 净化污水 清洁能源
真菌 有单细胞和多细胞,菌体有菌丝构成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都没有叶绿体,都利用现成有机物 孢子生殖 治疗疾病 发面,酿酒等
病毒 杆形 球形 蝌蚪形 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自我复制 研制疫苗 转基因治疗
考点四:单细胞的生物
(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单细胞植物:衣藻
单细胞动物:草履虫,眼虫
单细胞真菌:酵母菌
细菌:都是单细胞
考点五:多种生物的结构比较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动物 √ √ √
植物 √ √ √ √ √
细菌 √ √ √
真菌 √ √ √ √
病毒 无
注:1、不是所以植物都有叶绿体(如植物的根尖,叶片的非绿色部分)
2、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区域,一些细菌还有特殊结构(荚膜,鞭毛)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二、典例引导
19.生殖发育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不同类群的生物繁育后代的过程既各有特点,又存在共同规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遗传信息传递的方面看,生物都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从亲代传到子代,如:无性生殖(分裂生殖、营养繁殖等)产生的后代,细胞中只具有______,保持了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特性的一致性;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细胞中具有____,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更丰富的材料.
(2)从提高后代成活率的方面看,许多生物的生殖结构具有保护和营养作用的部分.如:被子植物种子的胚,为其提供保护和营养的结构有_____;鸟卵的卵白、卵黄、卵壳、卵壳膜等,为_______将来发育成雏鸟提供了营养和保护;哺乳类的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能通过_______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
(3)从扩大分布范围的方面看,许多生物形成了易于传播后代、扩大分布范围结构和特点.如:真菌能产生大量的______,这种结构小而轻,易于扩散到各处;种子植物的生殖结构,有的有翅、有的有钩刺、有的能产生花蜜或芳香气味,这些特点有利于其_______的传播.
19.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请分析回答:
(1)某些生物与生活环境和习性相适应,形成不同的呼吸结构。如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与此相适应的呼吸结构及其特点分别是________;家鸽飞行需要大量氧气,与之相适应的呼吸方式和辅助呼吸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
(2)某些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成具有一定作用的体表结构。如蛔虫体表有________,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奇生生活;蝗虫和蜥蜴体表分别有________,起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适于陆地生活。
(3)某些生物与生活环境和习性相适应,以一定的生殖发育方式维持种族的延续。如青蛙的发育方式是________。蝌蚪生活在水中,主要以藻类为食,青蛙成体水陆两栖生活,主要以昆虫为食。这些生活习性,可以减少同种生物之间________的生存斗争。
(4)生物进化是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生物。
以上两个大题都考查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生物学观点。以上问题的考察,不仅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对知识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8.蝗虫有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种,与散居型蝗虫相比,群居型蝗虫往往聚集成灾,这其中的秘密是什么?科研人员从飞行能力、信息交流、抵御天敌、抗感染蝗绿僵菌 (该真菌对蝗虫有致病性)等各方面对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进行对比实验,请分析回答:
(1)右图是测定群居型蝗虫和散居型蝗虫在一定时间内飞行圈数的装置和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群居型蝗虫比散居型蝗虫 ,因此群居型蝗虫危害范围更广。
(2)研究发现,群居型蝗虫产生的某种挥发性物质远高于散居型蝗虫,该物质促进群居型蝗虫间的 ,有利于其迅速聚集。
(3)科研人员依次将群居型跳蝻(背面体色为黑色〉和散居型跳蝻(背面体色为绿色)、大山雀放入底部为小麦苗的笼子里,一段时间后发现大山雀首先啄食群居型跳蝻,但啄了几口后放弃,转而啄食散居型跳蝻。进一步研究发现,群居型跳蝻被大山雀捕食时,体内会产生某种毒害大山雀的物质,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后来大山雀看到群居型跳纗不再啄食的行为是 行为,蝗虫的跳蝻由受精卵孵化而成,它经过5次蜕皮发育成能飞的成虫,蝗虫的这一发育过程属于 ,发育中蜕掉的皮是 。
(4) 蝗绿僵菌通过产生大量绿色的 来繁殖后代.将含有该绿色结构的液体分別注入到群居型蝗虫和散居型蝗虫体内,三天后群居型蝗虫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散居型蝗虫,从抗感染能力分析,群居型蝗虫比散居型蝗虫 。
19.生产生活中乳酸菌有广泛的应用,下图是科研人员以优质大豆、红枣、构杞和糖盐水为原料,进行乳酸菌发酵生产保健泡菜的流程图,请分析回答:
(1)乳酸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乳酸菌没有 ,乳酸菌是靠 进行生殖的。
(2)将各种原料装瓶前,需要进行煮沸、预煮等操作的目的是 。接种后密封的目的是为乳酸菌发酵提供 环境。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含有的酶能够把原料中含有的 转化为乳酸。
(3)科研人员对乳酸菌发酵和自然发酵(自然状态下下存在其他杂菌)生产的泡菜进行了 7天对比试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较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具有致癌性)。
由图甲可知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含量 自然发酵,由图乙可知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 自然发酵,因此乳酸凿发酵生产的泡菜品通优于自然发酵生产的泡菜。
【考点】
【解析】
以上两个问题考查的都是图形分析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分析图形中的信息来作答。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及日常教学的反思,总结学生在做题时暴露的问题及几点教学建议
学生基础概念掌握不牢。通过对以往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试卷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范围很广,特别是对于课本黑体字的考察较多,而学生往往对这部分知识记得似是而非,就会出错。所以,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
(2)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知识点背的很熟,但就是考不出成绩,就是因为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坚决杜绝死记硬背的现象,要注重理解,在此基础上做到灵活运用。尤其是要联系生产、生活以及有关的社会热点,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3)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不能快速想到出题者要考查的相关知识。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进行第一轮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对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的基础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整理,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实验题分析能力不足。初中教材所涉及到的实验都是对照实验,关键点在于寻找准变量,及针对变量所涉及的实验步骤。所以在复习中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各种实验,必须让学生学会进行实验分析,学会描述实验现象,进而根据现象总结出实验结论。
四、新题预测
1.有四种生物其中都无花,甲无叶绿素,但乙有种子,丙有叶,丁无叶,请判断,甲、乙、丙、丁分别属于哪一类生物( )
A.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B.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苔藓植物
C.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
D.真菌、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
2. 海带、葫芦藓、银杏、菠菜是我们常见的植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海带呈褐色,体内不含叶绿素,是异养生物
B.葫芦藓有茎、叶的分化,无根,植株矮小
C.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
D.菠菜生活在陆地上,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下表皮
3.细胞结构最相似的一组生物是( )
A.萝卜、西瓜、丁香 B.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
C.变形虫、水绵、香菇 D.酵母菌、灵芝、豌豆
4.下列关于生物类群的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A.疟原虫、血吸虫和瓢虫都是昆虫
B.鱿鱼、章鱼和草鱼都是鱼类
C.兰花、菊花和荷花都是被子植物
D.乳酸菌、根瘤菌和酵母菌都是细菌
5.下列关于生物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陆地生活的动物都用肺呼吸
B.有的动物呼吸既不用鳃,也不用肺
C.细菌等微生物是不呼吸的.
D.植物只在黑暗的环境中才需要呼吸
6. 下列关于动物类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蚯蚓体表有许多相似的体节,是典型的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C.兔的盲肠发达,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D.鸟类的气囊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
7.2019年12月,在武汉首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简称NCP)的致病病毒为2019新型 冠 状 病 毒 ( 2019-nCoV) , 判 断 该 新 型 冠 状 病 毒 属 于 生 物 的 依 据 是()
A.能使人患病 B.个体微小
C.能进行繁殖 D、能进行运动
8.新闻中报导有人在打井时,在地下挖到一个奇怪的生物。后来专业人员进行了观察, 发现这种生物由菌丝构成,主要靠孢子繁殖,营腐生生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初步判断这种生物可能属于真菌界
C.金针菇与这种生物的生殖方式相同
D.这种生物不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B.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力号引进一些外来物种
C.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D.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共同组成了生物多样性
10.对下列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都具有细胞核,能储存遗传信息
B.都能完成取食、运动、繁殖等生命活动
C.都有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D.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二、非选择题:
11.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如图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生物。请据图回答:
(1)假如你在森林中迷了路,可借助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北半球树干长苔藓植物(如图A)较多的一面朝哪个方向?____(填“南”或“北”)。 葫芦藓可以作为大气污染监测的植物,如果该地区没有该类植物,容易引起______环境问题;从海带等藻类植物中可以提取配制培养基的 物质。
(2)2019年4月14日,实验中学八年级全体师生来到油菜花地观赏油菜花。从“一簇簇黄色的油菜花随风摇曳“这句话中可知:油菜花属于_____。决定油菜花颜色的遗传物质位于油菜花细胞中的_____上;图中的三个同学仔细观察油菜花后,肯定的说“油菜花属于两性花”,原因是_____。
(3)蜜蜂和蝴蝶都属于节肢动物,因为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_____。它们的发育过程都经历了_____四个阶段,属于__________发育。
(4)B的身体呈____对称,消化特点______________。
(5)E的牙齿有____的分化,既提高了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6)G和I分别属于____________动物,呼吸器官分别是_____________。
(7)体温恒定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上述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____。(填字母)
12.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新型冠状病毒多频的出现在各种新闻中,也让我们对病毒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类似于SARS(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通过呼吸,飞沫,接触感染人体,请分析回答:
(1)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_______,由______________组成。特点是______;
(2)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特别快,它是靠______________繁殖,它无法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是因为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死细菌的物质,但是,由于人类滥用抗生素,会对细菌的抗药性不断选择,从而催生能抵抗多种抗生素的“超级细菌”。“超级细菌”靠_____繁殖, 的变化最明显;遗传物质的改变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这是一种_____现象;“超级细菌”的产生可以用达尔文的_______学说解释。
(3)03年的非典已经被控制,科学家在实验室内保留着已被有效控制的SARS病毒样本,这是为了保护生物______多样性.
13.概念图能很好地反应概念间的联系,有利于同学们把握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下面是生物技术的一个概念图。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
(1)酸奶、泡菜是我们常见的饮料和食品,所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其制作原理都是通过________方式快速繁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______产生的大量________制成的。
(2)“粮食酒,好喝不上头”——这是粮食酒的特点,它的酿造与_______有直接关系,其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所以整个过程中会出现“先来水后来就”这一现象,请联系其呼吸特点说明原因: 。
(3)如今,农民利用粪便和农作物的秸杆发酵产生沼气,用上了清洁能源。在这里,要产生沼气必须要有______________菌发酵。
(4)目前,科学家在想办法把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固氮基因转移到其他农作物体内,如果成功,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你猜想一下科学家可能用到生物技术中的_____。
(5)《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拔一根毫毛就可以变成一个猴子。如今我们的科学家可以应用生物技术中的_____________技术使神化变为可能。
14.据估计,世界上约三分之一的人体中“潜伏”有肺结核分枝杆菌,这些人可能一生都不表现出肺结核症状.经检测表明:这些“潜伏”的细菌并没有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难道细菌对付抗生素还有其它策略?1944年,医生比格发现,现有的抗生素只能消灭正在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微生物学家路易斯进一步检测到:一旦环境残酷,如缺氧、 营养缺乏、温度不利生长等,每种细菌都能进入休眠状态.我们可用下图形象地解释细菌对付抗生素的两种策略.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细菌对付抗生素策略一:产生抗药性
细菌对付抗生素策略二:休眠
注:图中“”表示抗生素:“”示被消灭的细菌
(1)肺结核是由______________引起的,它的细胞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
(2)这些身体上“潜伏”肺结核分枝杆菌的人,一生都不表现出肺结核症状,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若想消灭这些“潜伏”的细菌,可先采取______________手段去“唤醒”它.(提出一条合理建议即可)
15.请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在中国文化中,萤火虫与蝴蝶、蟋蟀齐名。但现如今,城市里几乎难觅萤火虫的踪影,即使在农村,也很难看到流萤飞舞的壮观景象了。萤火虫看起来似乎毫不起眼,但它们对生活环境可挑剔得很。萤火虫只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
资料二:娃娃鱼学名大鲵,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但很多人违反规定食用娃娃鱼,致使娃娃鱼的生存面临威胁。中国已于1988年将娃娃鱼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资料三:来自海关、检疫、环保和卫生防疫部门的信息表明:某些外来的有害物种,正在悄悄地远涉重洋,进军我国城乡。其中,有凶猛成性的“洋蚊子”,原产亚马孙河流域的“食人鲳”以及“清道夫”鱼、福寿螺、超级杂草大米草和南美的破坏草等,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
材料四:澳大利亚树林中有2种鹦鹉,一种是卡拉鹦鹉,一种是紫鹦鹉。两者都住在树洞中,甚至有时同一树洞中住着两种鹦鹉。平时它们相安无事,但在孵卵时就要争夺地盘发生冲突,紫鹦鹉比卡拉大,争夺的结果总是卡拉弃卵而逃,于是紫鹦鹉就把自己的卵和卡拉的卵一同孵育。经孵育出的幼卡拉有些行为仍是卡拉的,有些行为却变成紫鹦鹉的行为。小卡拉发出求食声仍是卡拉式的。但紫鹦鹉母亲居然乐于给它哺食。卡拉长大离巢后在受惊时发出的声音仍是卡拉式的惊叫声,但在呼喊同伴时,却完全是紫的呼叫声,它的食性也变得和紫紫鹦鹉一样。
(1)分析资料一:萤火虫与蝴蝶、蟋蟀同属于节肢动物中的哪类动物?_____,它的身体分________三部分,这类动物分布最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分析资料二:娃娃鱼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因为___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选填“恒温”或“变温”)动物。
(3)综合前三个资料,请你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四中:卡拉鹦鹉和紫鹦鹉在孵卵时就要争夺地盘发生冲突,这种争夺地盘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行为;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紫鹦鹉就把自己的卵和卡拉的卵一同孵育”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_行为。小卡拉鹦鹉的觅食行为、长大受到惊吓时的防御行为都没有改变这些行为是由体内的______控制的;而长大后卡拉在防御、觅食等行为发生改变,主要是__________行为导致的,说明该种行为主要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_____的作用,由生活经验或学习所获得。动物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如材料四中_____________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该行为就___________。
【答案】选择题:1、D 2、A 3、A 4、C 5、B 6、C 7、C 8、D 9、B 10、D
非选择题:11、(1)北、酸雨、琼脂 (2)被子植物 细胞核 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 (3)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卵、幼虫、蛹、成虫 完全变态 (4)辐射对称 有口无肛门 (5)门齿 犬齿 臼齿(6)哺乳动物 鸟类 肺 肺 (7)E G I
12.(1)简单,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无细胞结构;(2)自我复制 分裂 染色体 变异 自然选择(3)基因
13、(1)乳酸菌;分裂;有机物(葡萄糖);乳酸(2)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一开始氧气是充足的,进行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后来氧气耗尽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3)甲烷(4)转基因技术(5)克隆
14.(1)由结核杆菌 有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DNA 无成形的细胞核(2)细菌处于休眠状态(或该人免疫力强);(3)给充足营养.(或合适温度;充足氧气等合理答案均给分)
15、(1)昆虫 头 胸 腹 有翅能飞行 (2)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 变温动物 (3)人类的乱捕滥杀,乱砍滥伐;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4)防御行为 先天性行为 遗传物质 学习行为 环境因素 学习 复杂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