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衍太太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听从,然而却出现了“我”偷家里东 西变卖的流言,“我”心里十分恼怒。
B.祭灶那天晚上,祥子被曹先生的学生阮明威胁,不得已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他。祥子第二次买车的希望又破灭了。
C.车迟国王兴道灭佛,为解救受苦受难的众佛徒,孙悟空和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斗法大胜, 并使三大仙现出了原形,车迟国王悔悟,决定重尊佛教。
D.阿罗纳克斯教授与尼摩船长等人在通过托雷斯海峡时,遭到了土著人的围攻,最后是船长把 潜艇的铁栏杆通了电,击退了土著人。
2.下面依次对《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去西天取经……”唐僧是如来弟子金蝉子转世,投作陈光蕊之子,出家后法名玄奘,修成正果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唐僧恪守宗教信条,迂腐顽固,常常误信谗言,无理责骂和处罚为取经出力建功的孙悟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大多是对唐僧的考验,他却从来没动摇过。
B.“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陆虞候买通董超、薛霸,要于途中在野猪林处杀害林冲。正要下手,忽然听见有人大喝一声,原来是鲁智深,他一直在暗中保护林冲。鲁智深来到林冲面前,把绳子割断,扶起林冲,一路护送林冲安全到了沧州府。
C.《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后去追求新知识,离家到南京求学的一段故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D.“要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保尔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他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了。保尔拿起新武器,开始了新生活。
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B.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句话中,“老师”是名词,“我”是代词,“是”是动词。
C.古人对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称呼,如三十为而立,四十为不惑,五十为知天命。
D.《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小说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4.选出对下列名著相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相比干过的其他力气活,初到北京的祥子选择了拉车,通过赁车拉活,用三年的辛苦钱买了一辆新车,刚过半年,却连车带人都被大兵捉了去。
B.《二十四孝图》中,“我”认为“老莱娱亲”“黄香扇枕”是可以勉力仿效的。“子路负米”和“郭巨埋儿”是“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
C.《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表现出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精神;在“西天取经”中,表现出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精神。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保尔这一平民英雄形象,他有钢铁般的意志,也偶有绝望。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选自《朝花夕拾》)
结合全文中“她”的相关事迹,对作品中“她”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私自利 B.关心“我” C.虚伪 D.热心
6.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严九郎交往的种种往事,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心术不正的衍太太形象。
B.针对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被捕以及秋瑾在杭州被杀两事,在东京的同乡会上,范爱农与鲁迅都强烈主张发电报痛斥满清政府。
C.鲁迅最反感“二十四孝”中“子路负米”“黄香扇枕”“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虚伪、残酷的孝道故事。
D.鲁迅背完父亲规定的《鉴略》内容,终于可以去看五猖会了,但他却没有像别人那么喜悦、激动。
7.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严九郎交往的种种往事,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心术不正的衍太太形象。
B.针对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被捕以及秋瑾在杭州被杀两事,在东京的同乡会上,范爱农与鲁迅都强烈主张发电报痛斥满清政府。
C.鲁迅最反感“二十四孝”中“子路负米”“黄香扇枕”“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虚伪、残酷的孝道故事。
D.鲁迅背完父亲规定的《鉴略》内容,终于可以去看五猖会了,但他却没有像别人那么喜悦、激动。
8.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衍太太,她的形象出现在《父亲的病》和《五猖会》中。
B.《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动因。
C.《西游记》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处未借得真扇,就偷了牛魔王的坐骑,假扮牛魔王骗得真扇,后被牛魔王所扮的猪八戒骗了回去。
D.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师傅唐僧写下一纸贬书后,径直回到花果山。后来,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9.下列不适合作为《朝花夕拾》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书像人物画卷,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10.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忍受不了女儿国中二仙童的毁骂,一气之下,径到人参园,推倒人参果树。
B.《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写事。
C.《五猖会》一文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庙会的急切、兴奋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D.《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将封建社会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分为可以效仿的、令人怀疑的、使人不解甚至于反感的三类,体现了他读书不迷信、敢怀疑、勇批判的精神。
11.下列对相关名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先偷吃蟠桃,又喝光仙酒,还吃尽太上老君的仙丹闯下大祸。酒醒后担心玉帝责罚,第二次反出天宫,逃回花果山。
B.《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作的回忆性(叙事)散文集,其中《无常》一篇,塑造了一个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的“鬼”的形象。
C.《艾青诗选》常借“太阳”表达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我爱这土地》中,诗人化身为“鸟”。抒发了自己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
D.《水浒传》中,杨志虽是名门之后,但命运坎坷。先因失陷花石纲而流落他乡,又因怒杀牛二而发配充军,最终因丢了生辰纲而不得不连夜上梁山。
12.下列关于《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他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之子。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却也神通广大,乳名叫做红孩儿,号圣婴大王。
B.《琐记》中写道,衍太太看到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教唆我拿母亲的首饰变卖。
C.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鹰愁涧等待唐僧。
D.鲁迅和范爱农是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爱农也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两人在东京初次见面时,因为政见相同,便成了好朋友。
13.下列有关名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但是父亲却命令“我”背书,像一盆冷水一样把“我”的兴致全浇灭了,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B.《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作者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表达了作者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
C.《西游记》是一部奇书,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读来令人兴趣盎然。所以,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D.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
14.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论语》,让“我”感到痛苦,少年鲁迅也不喜欢《天演论》。
B.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为人正直的人,他和寿镜吾都是鲁迅非常尊重的老师。
C.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但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D.《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封建孝道思想的著作,鲁迅针对“卧冰求鲤”“孔融让梨”“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选自《朝花夕拾》)
结合全文中“她”的相关事迹,对作品中“她”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私自利 B.关心“我” C.虚伪 D.热心
16.下列表述正确的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小说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
B.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回忆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文中,他对这位劳动妇女充满了感激与怀念之情。
C.《无常》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戏台上所见到可怕可憎的“无常”形象,并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D.《范爱农》追叙了作者在家乡求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
1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
A.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发电报。
C.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8.下列对《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部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郭巨埋儿”中,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于是要把儿子埋了,郭巨的妻子激烈反对于是没有埋成。
B.在火焰山欲求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铁扇公主恼恨悟空把她的孩子红孩儿送往落伽山做童子,不肯借。悟空与铁扇公主、牛魔王几次斗智斗法,借天兵神力,降伏三怪,扑灭了大火。
C.保尔通过当铁路工人的哥哥认识了朱赫来。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战士,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上。朱赫来很友好,教保尔学会了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
D.梁山好汉秉承着忠义堂外杏黄旗上写着的“替天行道”的宗旨,嫉恶如仇,劫富济贫,扶危济困,其中使用铁禅杖的鲁智深真让人佩服。
19.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书最初命名为《旧事重提》,顾名思义,它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
B.本书十篇文章按时间排序,是作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和心路历程的记录。
C.书中记叙了作者两次重要选择:离家到矿路学堂读书,后出国到日本留学。
D.本书从儿童视角表现了温情与童趣,从成人视角表达了对现实的讽刺批判。
20.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共收录了十篇回忆性散文,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从《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爱读书的鲁迅,如儿时他就读过《山海经》《二十四孝图》《鉴略》《天演论》等书籍。
C.《藤野先生》一文叙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表达了对严谨、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和感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深切的爱国情怀。
D.鲁迅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并认为“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如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拥戴为“千岁大王”,可以看出众猴讲信义的品性。
E.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滥杀无辜,把他赶走,悟空返回花果山后,唐僧在宝象国遇困,悟空在东海龙王和南海菩萨的劝说下,重新出山救回唐僧,护他取经。
21.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藤野先生》一文写了“讲义事件”和“匿名信事件”,不仅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B.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天蓬元帅”,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忠诚不二,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C.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认为“进退两难”,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散伙想法再次复燃,唐僧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D.《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等。
22.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小题。
下面对《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威,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写的是《水浒传》中的草料场。
B.“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又有几座长桥,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风”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南天门。
C.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先生擅长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如《无常》一文借无常一句“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的话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D.保尔曾在大街上,冒着生命危险,用身体保护一位被佩特留拉匪兵骑马追赶的一个小孩,被该匪兵用军刀在其头上削了一刀。
23.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B.《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C.《五猖会》——表现了封建家长善于把握机会对儿童进行文化教育。
D.《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24.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用《范爱农》一文深情地回忆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朋友“范爱农”,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范爱农初识在日本横滨,那时就因为“绣花鞋”事件,我对他有了误会。
B.“杀的杀掉了,死的也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表现了范爱农得知恩师被残忍杀害后的满怀激愤之情,他并非如我所想的那样无情无义。
C.《范爱农》一文的语言风格是平凡朴素而饱含深情的。
D.范爱农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正是他正直孤傲的性格使他不容于世而走上绝路。
二、文本阅读
2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
①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②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③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⑦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⑨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⑩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下列对于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童年的感受使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怀念,成年的视角则使文章富有趣味。
B.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以儿时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变化贯穿全文,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
C.文章语言幽默诙谐,以童言无忌的表述和对人物缺点的夸张表现,活画出一个可感可亲、鲜活生动的阿长形象。
D.本文言简义丰,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善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描写细腻,感情真挚。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介绍了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了阿长社会地位卑微,不受尊重,也为后文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做了铺垫。
B.阿长来询问《山海经》的事,“我”觉得“她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表明“我”对阿长还是抱有一定希望,认为她也许能帮“我”买来《山海经》。
C.文中“我”认为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这里作者大词小用,以孩童的口吻发出了心底热烈、真诚的赞美。
D.文章最后两段,作者再次强调“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并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深沉的叙述中饱含同情悲悯,更有惭愧歉疚。
(3)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6.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27.在看电影事件中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28.文中面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
②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③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④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⑤“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⑥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⑦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⑧“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⑨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⑩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又受着( )、( )、( ),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节选自鲁迅《朝花夕拾》)
29.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排斥 轻蔑 迫害 B.轻蔑 排斥 迫害
C.轻蔑 迫害 排斥 D.迫害 轻蔑 排斥
30.“我”和范爱农重逢时,“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为什么“我们”的笑“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31.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2.在东京客店,为什么“我”发言范爱农“大抵就反对”?请结合整篇文章分析其中的原因。
33.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为《________》。在作者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让人尊敬的________________;也认清了那位“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让人厌恶的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34.文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
35.作者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这种想法?从中体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朝花夕拾》其他相关的情节具体分析。
36.《朝花夕拾》这部名著“既有温情的回忆,又有犀利的批判”。请你结合本名著相关内容简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不过爱农得到了一种新消息,却使我很为难。原来所谓“诈取”者,并非指学校经费而言,是指另有送给报馆的一笔款。报纸上骂了几天之后,王金发便叫人送去了五百元。于是乎我们的少年们便开起会议来,第一个问题:收不收 决议曰:收。第二个问题:收了之后骂不骂 决议曰:骂。理由:收钱之后,他是股东;股东不好,自然要骂。
我即刻到报馆去问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说了几句不该收他钱的话,一个名为会计的便不高兴了,质问我道:
“报馆为什么不收股本 ”
“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么 ”
我就不再说下去了,这一点( )是早已知道的,倘我再说出连累我们的话来,他就会面斥我太爱惜不值钱的生命,不肯为社会牺牲;或者明天在报上就可以看见我怎样怕死发抖的记载。
然而事情很凑巧,季茀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吧……”
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先到都督府去辞职,自然照准,派来了一个拖鼻涕的接收员,我交出账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圆,不是校长了。后任是孔教会会长傅力臣。
报馆案是我到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被一群兵们捣毁。子英在乡下,没有事;德清适值在城里,大腿上被刺了一尖刀。他大怒了。自然,这是很有些痛的,怪他不得。他大怒之后,脱下衣服,照了一张照片,以显示一寸来宽的刀伤,并且作一篇文章叙述情形,向各处分送,宣传军政府的横暴。我想,这种照片现在是大约未必还有人收藏着了,尺寸太小,刀伤缩小到几乎等于无,如果不加说明,看见的人一定以为是带些疯气的风流人物的裸体照片,倘遇见孙传芳大帅,还怕要被禁止的。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轻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
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 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节选自《范爱农》)
37.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世故 拮据 漂流 B.圆滑 拮据 飘浮
C.圆滑 困穷 漂流 D.世故 困穷 飘浮
38.选文中,范爱农得知“我”准备去南京后,为什么既赞成,又颇凄凉
39.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从加点词的角度)
40.从原著看,“我”对范爱农的情感具体经历过哪几次变化
41.《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塑造了多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除挚友范爱农以外,还有鲁迅先生儿时的保姆_________,在日本学医时的恩师___________,以及多嘴多舌且心术不正的邻居___________等。
阅读名著,完成下面小题。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42.文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_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阿长为我做的事是:____________ 。
43.文段中“我”对阿长“发生新的敬意了”,联系原文内容,说说之前“我”对她的情感是怎样的。
44.选段所在的原文的开头写“她”的很多不好有什么作用?
45.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不理解和父子之间的隔膜。
B.“大闹天宫”可以看出孙悟空的武艺高强、神通广大,热情赞颂了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思想和斗争精神。
C.《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作者在东京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D.《西游记》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奇幻,通过师徒四人一路上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虚幻神奇,又带有现实元素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琐记(节选)
(1)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轻,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2)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3)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4)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5)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6)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7)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8)好。那么,走罢!
46.选文回忆了衍太太哪几件事?根据内容,简要概括。
47.文章第(3)段加点词“和蔼”,有何妙处?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8.文章第(2)段写沈四太太的行为和遭遇有什么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9.你如何理解文中第(8)段的“那么,走罢!”?《朝花夕拾》中鲁迅经历了不仅这一次“出走”,请你结合链接材料和你的阅读体会,简要阐述。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藤野先生》)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0.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51.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5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5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4.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
参考答案
1.B2.D3.D4.B5.B6.D7.D8.A9.C10.A11.D12.D13.A14.B15.B16.B
17.D18.A19.C20.BE21.B22.D23.C24.D
25.(1)A
(2)B
(3)①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与主要事件(或:交代了本文内容的关键人物和事物);
②将普通劳动妇女“阿长”与先秦古籍《山海经》相提并论,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奇妙的幽默意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6.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27.“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28.表达了“我”作为弱国弱民,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悲哀、愤怒的思想感情。
29.B
30.①嘲笑曾经在东京客店讨论是否发电报时的针锋相对、剑拔弩张;②作为曾经胸怀天下、愤世嫉俗的知识青年,“我”回到故乡教书,范爱农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生活落寞困顿,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让人感到悲哀。
31.(1)这段文字运用了肖像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范爱农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的描写,突出人物愤世嫉俗、孤傲的性格特征。(2)“躲”字形象地写出了范爱农留学回到家乡之后艰难的处境。
32.范爱农对“我”产生了误会,产生了厌恶之情。“我”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在税关查检时,关吏从衣箱中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我”很不满,“也许摇了摇头”。范爱农看见“我”摇头认为“我”看不起、讨厌他们。(意思对即可)
33. 旧事重提 阿长(长妈妈) 衍太太
34.用意:通过具体描述医生开的药方,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些庸医的无能,以此讽刺了所谓的“名医”。
35.示例:作者去日本求学后,《藤野先生》里的“匿名信事件”“电影风波”等所见所闻,让他觉得即使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也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所以就弃医从文了。从作者“弃医从文,拯救灵魂”的决定可见他是一个爱国学者。
36.《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有写人,也有记事,生动有趣。名著里面有回忆童年快乐的百草园,给他帮助的藤野先生等,这些文章蕴含满满的温情;也有对扼杀儿童童心的控诉,对草菅人命的陈莲河等人的批判。
37.D
38.这是范爱农心境真实的写照,“赞成”是因为他对辛亥革命感到失望,对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凄凉”是因为他对作者的远离感到不舍和无限伤感。
39.(1)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范爱农对作者来电的希望与憧憬,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范爱农的愧疚之情。
(2)“直立”即“竖直、竖立”的意思,“直立着”给人一种触目惊心之感,象征着范爱农傲岸不屈的性格,也仿佛是范爱农对黑暗社会最后的控诉。
40.①横滨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时,“很不满”;②东京同乡会争执,生出憎恶之感;③故乡邂逅,前嫌尽释,成为好友;④惊闻疆耗,哀悼与怀念。
41. 长妈妈(阿长) 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衍太太
42. 朝花夕拾 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43.憎恨、讨厌。①唠叨,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叙说事情;②睡相不雅;③迷信,吃福橘,满肚子的繁文缛节等。
44.①欲扬先抑,与下文作者对阿长态度的变化形成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突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尊敬和怀念之情。
45.C
46.怂恿我们吃冰;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怂恿我偷母亲的钱;传播我变卖家里东西的谣言。(写出三点即可)
47.“和蔼”一词为反语,写出衍太太怂恿我们吃冰时表面态度和蔼可亲,内心则是捉弄孩子的丑恶嘴脸和不良的居心。
48.沈四太太担心我们肚子痛,制止我们吃冰却遭到我们的厌恶;与衍太太怂恿我们吃冰还收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形成对比。突出衍太太的丑恶和“我们”的无知。
49.文中的“我”因受到衍太太这类人的流言中伤,没有能力也不懂得抗争,为了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不得已逃离,前往南京求学。
《藤野先生》一文中“我”受到“幻灯事件”的刺激,从“学医”出走,走上文学的道路。鲁迅一生都在出走,在出走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50.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
51.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52.“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53.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54.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