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跳起来》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欣赏《新疆舞曲第二号》教材分析: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小伙子们敲着手鼓与姑娘们边歌边舞的场景,在日 常生活中时有所见#。这首舞曲就是我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丁善德采用新疆民歌为主题写成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独奏曲。它描绘了节日中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乐曲是三段体结构。第一段以这样的手鼓节奏为引子,并在这样的伴奏音型上奏出了欢乐歌舞的主题:这一主题通过重复、转调和发展,力度加强,变得更为热烈。但随即出现一段舒缓、柔和的旋律,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它取材于第二段的主题音调,起到过渡的作用。在静寂中,手鼓的节奏突然响起,第二段的主题随之出现。手鼓节奏始终伴随着旋律,犹如小伙子敲起手鼓,引吭高歌。在第一段主题再现后,乐曲在强烈的手鼓声中结束。作曲家以豪放的笔调、艳丽的色彩及粗犷的风格,描绘了一幅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风俗画。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感受舞曲的基本风格,初步了解“舞曲”这一体裁,能随着音乐用动作、节奏或舞蹈表现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能听出乐曲的主题是如何重复变化的,并能根据主题的变化辨别乐曲的结构。3.了解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学习重音记号,能在乐曲中听辨出带重音记号的重音。4.认识西洋吹管乐器小号,了解其表现作用,记住小号的音色。拓展性目标:能随着音乐用动作、节奏或舞蹈表现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个别化目标:个体随音乐对“舞曲”的个性化呈现。教学重点:1.感受舞曲的基本风格,初步了解“舞曲”这一体裁,能随着音乐用动作、节奏或舞蹈表现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2.能听出乐曲的主题是如何重复变化的,并能根据主题的变化辨别乐曲的结构。3.认识西洋吹管乐器小号,了解其表现作用,记住小号的音色。教学难点:1.感受舞曲的基本风格,初步了解“舞曲”这一体裁,能随着音乐用动作、节奏或舞蹈表现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2.能听出乐曲的主题是如何重复变化的,并能根据主题的变化辨别乐曲的结构。教学准备:多媒体、打击乐等。板书设计:略教学过程:《新疆舞曲第二号》(一)聆听片段,感受新疆音乐风格,了解相关文化,顺势导入音乐1.聆听乐曲第一主题片段设问:这段音乐具有我国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2.适当配以图片,展示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情境3.简介作曲家《新疆舞曲第二号》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根据流传的新疆民歌创作的钢琴曲。(二)整体聆听体验,感知音乐风格特点1.初听乐曲,引导学生倾听其中的典型节奏型提问:节奏是在模仿哪一种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奏?追问:你从中还听出哪些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随音乐拍击典型节奏出示节奏:练习典型节奏后,随音乐手鼓演奏或声势律动的方式轻轻拍击节奏。(三)熟悉音乐主题,探究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1.感知音乐,模唱第一部分主题。在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学唱第一部分主题。借助图形谱感受第一部分音乐旋律模进的特点,以及每一句节奏由紧密到舒展的特点。2.欣赏第二部分音乐欣赏、提问:第二部分音乐在速度、力度、情绪和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能联想到什么?小结:这部分音乐可分为两段音乐速度稍慢,情绪变得绵延抒情、舒缓柔和;音乐手鼓的节奏又一次加入进来,速度恢复了开始的速度,节拍由6/8拍又转回2/4拍,描绘了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歌舞场景。3.感受第三部分音乐思考:这部分音乐重复了第几部分的音乐?这部分音乐再次出现,听后有什么感受?(四)了解乐曲结构聆听乐曲由几部分组成?(五)完整欣赏音乐,参与音乐表现随着音乐完整地表现,在反复聆听和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特点。女生:用两种不同的新疆舞蹈动作分别表示乐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男生:随音乐打手鼓,节奏型。(六)体裁形式“舞曲”舞曲:音乐的体裁之一,有声乐曲与器乐曲的不同形式。有供舞蹈所用,也有专供音乐会欣赏所用。舞曲和其他音乐体裁一样,都生动地抒发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舞曲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结构简洁的特点。由于舞曲多来自民间舞蹈,所以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例如,我国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西南地区的花灯以及各兄弟民族的民族舞;法国的小步舞、加沃特、波兰的马祖卡、波洛奈兹。捷克的波尔卡,西班牙的波莱罗、哈巴涅拉,奥地利的圆舞曲,拉丁美洲的探戈等等。千姿百态,风格各异,色彩纷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