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练习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练习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训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考点一 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有人这样形容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身躯,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大脑。这表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  )
①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②合理安排人才岗位,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③推动科技、人力资源更多向实体经济聚集
④发展现代金融,奠定现代化经济体系根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必须(  )
①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以奠定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
③政府合理安排人才岗位,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④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下列举措中,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是(  )
①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②发挥集体经济的主导作用
③提高一线劳动者报酬实现再分配公平
④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经济内卷化”是指经济发展达到一种确定的阶段和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其本质就是因无谓消耗而产生的负效应现象,导致出现只有数量的增长,没有质量的改进。为避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内卷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  )
①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国内产业链不断升级
②推进国有企业混改,提升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加强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
④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21年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从供给创造需求的角度来说,政府应该(  )
①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②引导企业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③降低利率调动民众消费意愿
④生产更多满足民众需求的优质产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我国紧跟国际潮流与趋势,把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起来,加快了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这能够(  )
①推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②推进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③推动信息技术成为财富创造源泉
④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筑牢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维护其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但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整体上制造业产品低端化问题依然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任务艰巨繁重。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本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问题,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强在本土以及周边地区的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缩短”的趋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国家应该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考点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我国西部某乡村,通过实施“互联网+农村”工程,短短五年时间,人均年收入从不到3600元提高到8000元,把一个偏远的乡村打造成数字乡村,成为当地引领乡村振兴的标杆。对该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
A.信息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B.发展互联网经济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C.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根本途径
D.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手段
2.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下列符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是(  )
①培育新动能,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规模速度型增长
②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③依靠资本、劳动力、农业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量增长
④以农业质量为导向实施宏观调控,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1年,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  )
①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②举全社会之力,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现代化
③大幅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④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某市郊区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搞好农作物种植,而且进行农产品加工,并推动农产品销售和农业观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品牌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了“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该市郊区的成功得益于(  )
①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发挥了区域比较优势
②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④坚持绿色发展,根本上解决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5.“北京新‘两翼’加速成型,京津冀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唱好成渝‘双城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兰州西宁携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如果给这组新闻取一个标题,下列最合适的是(  )
A.东西联动,融合发展
B.科技驱动,创新发展
C.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D.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6.“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的设立旨在(  )
A.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B.推动区域结构优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C.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谐的“五大发展理念”
D.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7.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某小镇是一座集大健康、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等功能产业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特色小镇。自2016年规划开发以来,该小镇在其4.06平方千米的区域内,以51.8亿元投资规模,开启并完成了“一核、一轴、五片”的布局与建设开发。
该小镇策划了以仙草石斛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为特色,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理念,布局“文旅+康养+农业+工业+研学”等几个产业的融合模式。其中,仙草石斛产业布局是项目整体开发运营的基石,产业研学是项目引流的特色,文化旅游与康养旅居结合是项目延伸发展的核心。以多元业态反哺文旅,全面提升文旅项目的内涵和服务能力,可为项目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经营注入强大生命力。
2021年,小镇实现全年收入453万元,高达2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其中接待研学人员15万人次,小镇在整个建设、运营中将带动周边就业8000余人。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该镇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
答案解析
考点一 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有人这样形容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身躯,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大脑。这表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  )
①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②合理安排人才岗位,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③推动科技、人力资源更多向实体经济聚集
④发展现代金融,奠定现代化经济体系根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劳动者自主择业,“合理安排人才岗位”说法错误,②排除。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④错误。
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必须(  )
①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以奠定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
③政府合理安排人才岗位,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④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实体经济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的根基,金融不能奠定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②错误。国家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但不安排就业,③错误。
3.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下列举措中,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是(  )
①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②发挥集体经济的主导作用
③提高一线劳动者报酬实现再分配公平
④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应是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②错误。提高一线劳动者报酬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③错误。
4.“经济内卷化”是指经济发展达到一种确定的阶段和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其本质就是因无谓消耗而产生的负效应现象,导致出现只有数量的增长,没有质量的改进。为避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内卷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  )
①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国内产业链不断升级
②推进国有企业混改,提升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加强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
④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②错误。避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内卷化,需要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而不仅仅是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的生态环境质量,④错误。
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21年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从供给创造需求的角度来说,政府应该(  )
①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②引导企业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③降低利率调动民众消费意愿
④生产更多满足民众需求的优质产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降低利率调动民众消费意愿不仅不符合现实,而且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③错误。④说法是从企业角度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6.我国紧跟国际潮流与趋势,把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起来,加快了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这能够(  )
①推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②推进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③推动信息技术成为财富创造源泉
④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筑牢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新时代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①说法错误。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源泉,③说法错误。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维护其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但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整体上制造业产品低端化问题依然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任务艰巨繁重。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本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问题,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强在本土以及周边地区的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缩短”的趋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国家应该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答案 (1)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科学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更好的支持。
(2)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靠性。
(3)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
(4)积极走出去,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优化供应链布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考点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我国西部某乡村,通过实施“互联网+农村”工程,短短五年时间,人均年收入从不到3600元提高到8000元,把一个偏远的乡村打造成数字乡村,成为当地引领乡村振兴的标杆。对该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
A.信息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B.发展互联网经济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C.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根本途径
D.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手段
答案 D
解析 实施“互联网+农村”工程,该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成为当地引领乡村振兴的标杆,这说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D正确且符合题意。
2.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下列符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是(  )
①培育新动能,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规模速度型增长
②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③依靠资本、劳动力、农业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量增长
④以农业质量为导向实施宏观调控,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最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规模速度型增长”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无关,排除①。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仍然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增长,排除③。
3.2021年,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  )
①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②举全社会之力,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现代化
③大幅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④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大幅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不符合实际,③说法错误。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④说法错误。
4.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某市郊区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搞好农作物种植,而且进行农产品加工,并推动农产品销售和农业观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品牌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了“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该市郊区的成功得益于(  )
①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发挥了区域比较优势
②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④坚持绿色发展,根本上解决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农产品产业链,未涉及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①不符合题意。④夸大了该市郊区做法的作用,错误。
5.“北京新‘两翼’加速成型,京津冀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唱好成渝‘双城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兰州西宁携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如果给这组新闻取一个标题,下列最合适的是(  )
A.东西联动,融合发展
B.科技驱动,创新发展
C.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D.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答案 C
6.“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的设立旨在(  )
A.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B.推动区域结构优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C.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谐的“五大发展理念”
D.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 “长江经济带”的设立旨在推动区域结构优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B符合题意。
7.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某小镇是一座集大健康、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等功能产业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特色小镇。自2016年规划开发以来,该小镇在其4.06平方千米的区域内,以51.8亿元投资规模,开启并完成了“一核、一轴、五片”的布局与建设开发。
该小镇策划了以仙草石斛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为特色,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理念,布局“文旅+康养+农业+工业+研学”等几个产业的融合模式。其中,仙草石斛产业布局是项目整体开发运营的基石,产业研学是项目引流的特色,文化旅游与康养旅居结合是项目延伸发展的核心。以多元业态反哺文旅,全面提升文旅项目的内涵和服务能力,可为项目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经营注入强大生命力。
2021年,小镇实现全年收入453万元,高达2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其中接待研学人员15万人次,小镇在整个建设、运营中将带动周边就业8000余人。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该镇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
答案 (1)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态等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提升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更多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契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