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典型问题与易错问题 典型问题1.在△ABC中,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则△ABC的形状为( B ) A.正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2.“”是“”的 条件。(答:充分非必要条件)3.已知平面上三点A、B、C满足的值等于( C )A.25 B.24 C.-25 D.-244.函数的图象按向量平移后,所得函数的解析式是,则=________(答:)5、已知两圆方程分别为:,,则两圆的公切线方程为(A)A、 B、 C、 D、6、已知动点满足,为坐标原点,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16、对正整数,设抛物线,过任作直线交抛物线于,两点,则数列的前项和为__—n(n+1)________7.正实数x1,x2及函数,f (x)满足,则的最小值为 ( B ) A.4 B. C.2 D.8.已知函数,则“b > 2a”是“f (-2) < 0”的( A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9.椭圆与直线交于A、B两点,过原点与线段AB中点的直线的斜率为的值为 ( A ) A. B. C. D.10.已知:是直线,是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1)若垂直于内的两条直线,则;(2)若,则平行于内的所有直线;(3)若且则;(4)若且则;(5)若且则。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B ) (A) 0 (B) 1 (C) 2 (D) 3 11.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1内有一动点P到平面A1C1的距离是直线BC的距离的2倍,点M是棱BB1的中点,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大致形状为 ( C )12.一次研究性课堂上,老师给出函数,三位同学甲、乙、丙在研究此函数时分别给出命题: 甲:函数f (x)的值域为(-1,1); 乙:若x1≠x2,则一定有f (x1)≠f (x2); 丙:若规定对任意恒成立. 你认为上述三个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有( D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13.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答:));14. 在△ABC中,E、F分别为AB、AC上的点,若=m,=n,则= mn. 拓展到空间:在三棱锥S-ABC中,D、E、F分别是侧棱SA、SB、SC上的点,若= m,=n,= p,则= .15.已知双曲线的右焦点为F,右准线与一条渐近线交于点A, △OAF的面积为(O为坐标原点),则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的夹角为 60° 16.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称为格点,如果函数f (x)的图象恰好通过k个格点,则称函数f (x)为k阶格点函数.下列函数:①;②;③;④其中是一阶格点函数的有 ①②④ .(填上所有满足题意的序号)17.已知△ABC,若对任意t∈R,≥,则CA.∠A=900 B.∠B=900 C.∠C=900 D.∠A=∠B=∠C=60018.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公差. 若存在正整数,使得,则当()时,有(填“>”、“<”、“=”). (6)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S12>0,S13<0,则 ,,…, 中最大的是 (B) (A) (B) (C) (D) 19.定义在N*上的函数满足:f(0) = 2,f(1) = 3,且.(Ⅰ)求f(n)(n(N*);(Ⅱ)求.(Ⅰ)由题意:,所以有:,又,所以,即,故.(Ⅱ).20.已知数列{an}满足a1=1,a2=-13, (Ⅰ)设的通项公式; (Ⅱ)求n为何值时,最小(不需要求的最小值)解:(I) 即数列{bn}的通项公式为(Ⅱ)若an最小,则注意n是正整数,解得8≤n≤9∴当n=8或n=9时,an的值相等并最小21.已知函数f(x)=x3+ax2+bx+c关于点(1,1)成中心对称,且f '(1)=0. (Ⅰ)求函数f(x)的表达式; (Ⅱ)设数列{an}满足条件:a1∈(1,2),an+1=f (an) 求证:(a1- a2)·(a3-1)+(a2- a3)·(a4-1)+…+(an- an+1)·(an+2-1)<1解:(Ⅰ)由f(x)=x3+ax2+bx+c关于点(1,1)成中心对称,所以 x3+ax2+bx+c+(2-x)3+a(2-x)2+b(2-x)+c=2 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得:a=-3,b+c=3,对由f '(1)=0,得b=3,c=0,故所求的表达式为:f(x)= x3-3x2+3x. (Ⅱ) an+1=f (an)= an 3-3 an 2+3 an (1)令bn=an-1,0∴ 1>bn >bn+1 >0 (a1-a2)·(a3-1)+(a2-a3)·(a4-1)+…+(an-an+1)·(an+2-1)=<=b1-bn+1<b1<1。 22.设函数.(Ⅰ)如果,点P曲线上一个动点,求以P为切点的切线其斜率取最小值时的切线方程;(Ⅱ)若时,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解(Ⅰ)设切线斜率为则当时最小值为.所以切线方程为即 (Ⅱ)由>0 <0得.函数在为增函数,在减函数(1),无解; (2) 无解;(3),解得.综上所述 .23.已知O为坐标原点,点E、F的坐标分别为(-1,0)、(1,0),动点A、M、N满足(),,,.(Ⅰ)求点M的轨迹W的方程;(Ⅱ)点在轨迹W上,直线PF交轨迹W于点Q,且,若,求实数的范围.解:(Ⅰ)∵,,∴ MN垂直平分AF.又,∴ 点M在AE上,∴ ,,∴ , ∴ 点M的轨迹W是以E、F为焦点的椭圆,且半长轴,半焦距, ∴ .∴ 点M的轨迹W的方程为().(Ⅱ)设∵ ,,∴ ∴ 由点P、Q均在椭圆W上,∴ 消去并整理,得,由及,解得. 24.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导数满足0<<2 且,常数为方程的实数根,常数为方程的实数根.(Ⅰ)若对任意,存在,使等式成立.试问:方程有几个实数根;(Ⅱ)求证:当时,总有成立;(Ⅲ)对任意,若满足,求证:。21、(I)假设方程有异于的实根m,即.则有成立 .因为,所以必有,但这与≠1矛盾,因此方程不存在异于c1的实数根.∴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II)令,∴函数为减函数.又,∴当时,,即成立.(III)不妨设,为增函数,即.又,∴函数为减函数即.,即.,.25、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满足向量与向量共线,且点都在斜率为6的同一条直线上.(1)试用与n来表示;(2)设,且12<a≤15,求数列中的最小值的项.解:(1)点都在斜率为6的同一条直线上,,即,于是数列是等差数列,故. ,,又与共线, . 当n=1时,上式也成立.所以an. (2)把代入上式,得 12<a≤15,, 当n=4时,取最小值, 最小值为a4=18-2a. 26.已知二次函数为偶函数,函数f(x)的图象与直线y=x相切. (1)求f(x)的解析式 (2)若函数上是单调减函数,求k的取值范围.(1)∵f(x+1)为偶函数,∴恒成立,即(2a+b)x=0恒成立,∴2a+b=0∴b=-2a∴∵函数f(x)的图象与直线y=x相切,∴二次方程有两相等实数根,∴(2)∵故k的取值范围为27.已知AB是抛物线的任一弦,F为抛物线的焦点,l为准线.m是过点A且以向量为方向向量的直线. (1)若过点A的抛物线的切线与y轴相交于点C,求证:|AF|=|CF|; (2)若异于原点),直线OB与m相交于点P,求点P的轨迹方程; (3)若AB过焦点F,分别过A,B的抛物线两切线相交于点T,求证:且T在直线l上.解:(1)设A(,因为导数, 则直线AC的方程: 由抛物线定义知,|AF|=+,又|CF|=-(-)=+,故|AF|=|CF|. (2)设 由 得. ① 直线OB方程: ② 直线m的方程:, ③由①②③得y=-p,故点P的轨迹方程为y=-p(x≠0). (3)设则 因为AB是焦点弦,设AB的方程为: 得 由(1)知直线AT方程: 同理直线BT方程: 所以直线AB方程:, 又因为AB过焦点,,故T在准线上.28. 如图,已知直线l与半径为1的⊙D相切于点C,动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d,若 (Ⅰ)求点P的轨迹方程; (Ⅱ)若轨迹上的点P与同一平面上的点G、M分别满足,求以P、G、D为项点的三角形的面积.解:(Ⅰ) ∴点P的轨迹是D为焦点,l为相应准线的椭圆. 由 以CD所在直线为x轴,以CD与⊙D的另一个交点O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所求点P的轨迹方程为 (Ⅱ)G为椭圆的左焦点. 又 由题意,(否则P、G、M、D四点共线与已经矛盾) 又∵点P在椭圆上, 又 29.设无穷数列{an}具有以下性质:①a1=1;②当 (Ⅰ)请给出一个具有这种性质的无穷数列,使得不等式 对于任意的都成立,并对你给出的结果进行验证(或证明); (Ⅱ)若,其中,且记数列{bn}的前n项和Bn,证明:解:(Ⅰ)令, 则无穷数列{an}可由a1 = 1,给出. 显然,该数列满足,且 (Ⅱ) 又 30、已知函数为偶函数,且其图像上相邻的一个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为。(1)求函数f(x)的解析式;(2)若 的值。31.设分别为的重心和外心,,且。(I)求点的轨迹的方程;(II)若是过点且垂直于轴的直线,是否存在直线,使得与曲线交于两个不同的点,且恰被平分?若存在,求出的斜率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解:(I)设,则,因为 ,可得;又由, 可得点的轨迹的方程为。 (II)假设存在直线,代入并整理得, 设,则 又 ,解得或 特别地,若,代入得,,此方程无解,即。 综上,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或。18.已知△ABC中,三个内角是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其中c=10,且(I)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II)设圆O过A、B、C三点,点P位于劣弧AC上,∠PAB=60°,.求四边形ABCP的面积.18.解:(Ⅰ)证明:根据正弦定理得,整理为,sinAcosA=sinBcosB,即sin2A=sin2B.∴2A=2B或2A+2B= ∴. ∴舍去A=B. ∴即.故△ABC是直角三角形.(Ⅱ)解:由(1)可得:a=6,b=8.在Rt△ACB中,∴ = =连结PB,在Rt△APB中,AP=AB·cos∠PAB=5. ∴四边形ABCP的面积=24+=18+.32.已知三次函数在和时取极值,且.(1) 求函数的表达式;(2) 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极值;(3) 若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为,试求、应满足的条件.解:(1) , 由题意得,是的两个根,解得,. 再由可得.∴. (2) ,当时,;当时,;当时,;当时,;当时,. ∴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函数的极大值是,极小值是. (3) 函数的图象是由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的,所以,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为().而,∴,即. 于是,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为.令得或.由的单调性知,,即.综上所述,、应满足的条件是:,且. 易错问题1.定义在上的偶函数满足,且在上是减函数,若是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则的大小关系为____ (答:);2.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交点个数有____个(答:2)3.如若函数是偶函数,则函数的对称轴方程是__ (答:).4.(1)设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答:)。(2)设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答:)。5.已知函数过点作曲线的切线,求此切线的方程(答:或)。 6.已知函数在区间[-1,2 ]上是减函数,那么b+c有最__值__答:大,)7.函数处有极小值10,则a+b的值为____(答:-7)8.已知,,如果与的夹角为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答:或且);9.若点是的外心,且,则的内角为____(答:); 10.设集合,,,则_____(答:) 11.,如果,求的取值。(答:a≤0)已知函数在区间上至少存在一个实数,使,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12.已知O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定点,动点P满足,,则动点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D)A.内心 B.垂心 C.外心 D.重心13.如图,从双曲线的左焦 点F引圆的切线,切点为T,延长FT交双曲线右支于P点,若M为线段FP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则|MO|-|MT|与b-a的大小关系为 (B ) A.|MO|-|MT| > b-a B.|MO|-|MT| = b-a C.|MO|-|MT| < b-a D.不确定14.如图,所在的平面和四边形所在的平面垂直,且, , ,,,则点在平面内的轨迹是 (A )A.圆的一部分 B.椭圆的一部分 C.双曲线的一部分 D.抛物线的一部分15若函数的导函数为,则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C )(A) (B) (C) (D)16.定义在R上的函数,它同时满足具有下述性质: ①对任何 ②对任何则 0 .17.设数列{an}是等比数列,,则a4与a10的等比中项为 ( ) A. B. C. D.18.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非零常数),则数列为(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C)既不是等差数列,又不是等比数列 (D)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19.已知全集U=R,集合,则 A. B. C.{(1,-2)} D.( )20. 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与F2,点P在直线l:上,当取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为 (-10,-4)或(-2,4) 。21.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点P在椭圆上,若P,F1、F2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P到X轴距离为 1或 .22.过轴上一点,向圆作切线,切点分别为,则面积的最大值为 。已知向量是两个不共线的非零向量, 向量满足.则向量用向量一定可以表示为 (C)A. 且. B. C. D. , 或 (5)若数列中,,且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则(A) (B) (C) (D) ( C)16.已知x∈N*,f(x)= ,其值域设为D,给出下列数值:-26,-1,9,14,27,65,则其中属于集合D的元素 ___14,65 _ _.(写出所有可能的数值)23、如图,垂直正方形所在的平面,,动点在线段上,则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24.在△OAB(O为原点)中,,若,则S△AOB的值为 ( ) A. B. C. D.25.若y=3|x|(x∈[a,b])的值域为[1,9],则a2+b2-2a的取值范围是( )A.[2,4] B.[4,16] C.[2,2] D.[4,12]26.在等比数列中,,前项和为,若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则等于( C )(A) (B) (C) (D) 27、点P在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向量=(4,-3)(即点P的运动方向与相同,且每秒移动的距离为||个单位.设开始时点P的坐标为(-10,10),则5秒后点P的坐标为( D )(A)(-2,4) (B)(-30,25) (C)(5,-10) (D)(10,-5)28、已知在△ABC中,∠ACB=90°,BC=3,AC=4,P是AB上的点,则点P到AC、BC的距离乘积的最大值是 3 。29、若函数内为增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A )A. B. C. D.30、如图,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和将该平面分割成四个部分Ⅰ、Ⅱ、Ⅲ、Ⅳ (不包括边界). 若,且点落在第Ⅲ部分,则实数满足( B ) (A) . (B) . (C) . (D) .3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分别为F1、F2,点P在双曲线上且|PF1| =4|PF2|,则双曲线离心率的最大值为( B ) A. B. C.2 D.8、某班有48名学生,某次数学考试,算术平均分为70分,标准差为s,后来发现成绩记录有误,某甲得80分却误记为50分,某乙得70分却误记为100分,更正后计算得标准差为s1,则s1和s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D ) (A) s1>s (B) s1=s (C) s+5<s1 (D) s>s115.在ABC中,若:= = ,则COSA等于___________.4、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120,d=-4,记Sn= a1+a2+…+an,若Sn≤an(n>1),则n最小值为………………………………………………………………………………(B ) (A)60 (B)62 (C)63 (D)707.二元函数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B) 9、一条走廊宽 2 m, 长 8 m, 用 6 种颜色的 11 m的整块地砖来铺设(每块地砖都是单色的, 每种颜色的地砖都足够多), 要求相邻的两块地砖颜色不同, 那么所有的不同拼色方法有 ( D)(A)个 (B) 个 C. 个 (D) 个(18)已知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Ⅰ)若Sm,Sm+2,Sm+1成等差数列,证明am,am+2,am+1成等差数列; (Ⅱ)写出(Ⅰ)的逆命题,判断它的真伪,并给出证明. 证 (Ⅰ) ∵Sm+1=Sm+am+1,Sm+2=Sm+am+1+am+2.由已知2Sm+2=Sm+Sm+1,∴ 2(Sm+am+1+am+2)=Sm+(Sm+am+1),∴am+2=-am+1,即数列{an}的公比q=-. ∴am+1=-am,am+2=am,∴2am+2=am+am+1,∴am,am+2,am+1成等差数列. (Ⅱ) (Ⅰ)的逆命题是:若am,am+2,am+1成等差数列,则Sm,Sm+2,Sm+1成等差数列. 设数列{an}的公比为q,∵am+1=amq,am+2=amq2.由题设,2am+2=am+am+1,即2amq2=am+amq,即2q2-q-1=0,∴q=1或q=-. 当q=1时,A≠0,∴Sm, Sm+2, Sm+1不成等差数列.逆命题为假.19. (12分)设某物体一天中的温度T是时间t的函数,,其中温度的单位是,时间的单位是小时。t=0表示12:00, t取正值表示12:00点以后。若测得该物体在8:00的温度为8,12:00的温度为60,13:00的温度为58,且已知该物体的温度在8:00和16:00有相同的变化率。(1)写出该物体的温度T关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2)该物体在10:00到14:00这段时间中(包括10:00,14:00)何时温度最高?并求出最高温度。(1)依题意得解得:a=1,b=0,c=-3,d=60 故T(t)=t3-3t+60(2)=0,得:比较T(-2),T(-1),T(1),T(2)知,在10:0014:00这段时间中,该物体在11:00和14:00的温度最高,且最高温度为6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