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课件)(共37张PPT)(全一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课件)(共37张PPT)(全一课)+教案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8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三单元 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
第 一 课 时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 如, 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公园, 他的家乡建立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南京的中山陵更是长年迎接从各地前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游客。 为什么人们要用各种方式纪念孙中山先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革命先驱孙中山。
熊代表沙皇俄国;
斗牛犬代表英国;
青蛙代表法国;
老鹰代表美国;
太阳代表日本;
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有出路。他们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奋勇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
孙中山先生为什么放弃舒适的医生职业而冒险参加革命呢?
《立志救国》
孙中山先生认为真正病入膏育的是他的祖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挽救中国, 才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领导发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4年,在广州亲手创办黄埔军校中山先生认为要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 必须创建一支国家的军队, 要建立这样一支军队, 首先要有建立这支军队的干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为什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革命先驱”
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经历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孙中山正是这样一位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先驱, 他高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 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 他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这个影响深远的口号, 成立同盟会, 积极传播革命思想。 他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 大声疾呼。
为什么孙中山临终前还不忘告诫后人“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该如何传承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我们能为振兴中华做哪些事?
还有他天下为公、 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以及追求真理、 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 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孙中山先生一生中经历了很多次革命,我要学习他坚忍不拔、 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
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革命先辈们的不断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奋勇抗争推翻帝制是分不开的, 让我们牢记历史, 以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榜样, 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小试牛刀
1、 以下哪个地方是孙中山的出生地( )
A.广东省中山市 B.深圳市中山公园 C.上海市中山路
2、 以下与孙中山有关的大学是( )
A.南京大学 B.北京大学 C.中山大学
3、 孙中山第一次提出的影响深远的口号是( )
A.推翻帝制 B.振兴中华 C.民主科学
4、 2021 年 11 月 11 日, 是孙中山先生多少周年诞辰? ( )
A.154 B.153 C.155
A
C
B
C
第 二 课 时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势力大大加强, 对中国进行军事监督、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当时的仁人志士们也意识到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要想救中国, 就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因此, 他们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南京条约》(中英) 《马关条约》(中日) 《辛丑条约》(中与多国) 影响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割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损害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 2100万银元 白银2亿两 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超9.8亿两白银 赔款金额越来越大,清政府国库空虚,人民负担加重
通商 开放广州 福州 厦门 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甲午战争以后,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 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的中国, 外有列强侵略, 内有封建压迫。 要使国民觉醒, 使国家摆脱被殖民、 被压迫的命运并富强起来, 中国必须要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广州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黄花岗起义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革命党人先后发动的多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他们不放弃反而越挫越勇,坚持革命?
辛亥革命并不是指一次起义,而是指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1912年1月,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铭记历史、 纪念辛亥革命?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 意为人民。 民主是思想理念, 简言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的意思。 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共和这个词起源自拉丁文, 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务”。 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 国家权力是公有物, 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 共和是政治概念, 简言之就是“共同和谐地管理国家” 的意思。
“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孙中山这句话清楚表明中华民国政府之设立, 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 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 20 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但它并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可以说是一朵不会结果的“花”,你是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的呢?
这些法令条文的内容是如何体现民主共和的思想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签署总统令废除了缠足这一陋习,强迫女性缠足者会被重罚。
辛亥革命成功后,新政府设立“义务剪辫处”,凡来剪“文明”发式者免费。剪辫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预示着人们不再效忠封建朝廷。
跪拜是等级差别的标志。辛亥革命后,体现平等的握手礼取代了跪拜礼。
你是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从‘头’到‘脚’的革命”这句话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革,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当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 在和平年代更要努力学习, 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练习
1、为了推翻清朝的反动通知, 建立民主共和国,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少次武装起义( )
A.十多次 B.二十多次 C.三十多次
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于以下哪次起义当中( )
A.广州起义 B.武昌起义 C.中山起义
3、 以下哪次革命运动推翻了帝制( )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红色革命
4、 1912 年 1 月 , 革命党人在哪里建立了临时政府( )
A.广州 B.中山 C.南京
A
A
B
C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辛丑条约》 签订后, 民族危机产生, 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能有出路。
了解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体会辛亥革命烈士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知道中华民国的成立, 结束了封建两千多年的帝制。 清楚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了解辛亥革命后社会出现的新风尚,增强对中国革命的理解,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学习孙中山振兴中华的革命精神。
清楚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教师:1. 准备活动卡片
学生:1. 准备卡片、 彩笔或者颜料
相关资源
图片资源、场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理解革命的开始
反馈指导: 1.课件展示我国签订完《辛丑条约》后留下的合影,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辛丑条约》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回忆通过这个不平等条约, 列强在中国势力大大加强, 对中国进行军事监督、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 播放《孙中山谈革命》,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的仁人志士们也意识到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要想救中国, 就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因此, 他们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教师总结: 甲午战争以后,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 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的中国, 外有列强侵略, 内有封建压迫。 要使国民觉醒, 使国家摆脱被殖民、 被压迫的命运并富强起来, 中国必须要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设计意图:交代历史背景, 启发学生思考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通过分享视频, 帮助学生理解革命的真正作用, 体会革命党人的决心, 为下面的学习 作铺垫。
活动二: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反馈指导: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的故事和相关资料,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革命党人先后发动的多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他们不放弃反而越挫越勇,坚持革命? 2.播放《110秒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短视频后教师介绍辛亥革命历史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回顾这段历史,明白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新生,共同缅怀那些抛头颅酒热血的先烈们。 3.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活动园”的内容,讨论自己会用怎样的方式来铭记历史、 纪念辛亥革命。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 辛亥革命扩大了影响,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今天我们纪念它, 不仅是因为这场革命意义重大, 更是为了缅怀那些抛头颅酒热血的先烈们, 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 讲好历史就要讲好故事, 课上开展的"黄花岗烈士故事会"就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革命党人的信念, 感受革命党人的精神。 阅读分享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 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三:中华民国成立
反馈指导: 1.播放视频《中华民国成立》后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民主”与“民主共和”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受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简言之就是“共同和谐地管理国家” 的意思。 2.课件出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教师鼓励在小组内共同探究,说说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随后及时总结学生发言,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这句话清楚表明中华民国政府之设立, 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 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 3.教师引出历史学家的观点:辛亥革命是 20 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但它并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可以说是一朵不会结果的“花”。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深刻明白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师总结: 辛亥革命是 20 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 结束了封建两千多年的帝制。 清楚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活动四:新思想, 新变化
反馈指导: 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活动园”资料,并利用课件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相关法令条文,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谈一谈这些法令条文的内容是如何体现民主共和的思想的。 2.课件展示辛亥革命后男人剪辫和女人放足的图片,请同学们谈一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从“头”到“脚”的革命?为什么当时民国政府要废除这些封建陋习?在讨论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 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多种角度开始。
教师总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颁布,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正式建立, 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问题、 交流资料, 引导学生探讨民主共和的理念是如何深入人心的。 学生从中理解掌握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传播民主共和理念的重要意义, 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六、课堂小结: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革,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当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 在和平年代更要努力学习, 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板书设计: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中华民国成立
新思想, 新变化
八、作业布置:搜集资料,谈一谈为什么辛亥革命并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可以说是一朵不会结果的“花”
九、教学反思
历史题材课,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如何将年代久远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实现德育目标? 这是教师应该重视并积极思考解决的问题。 教师个人认为, 在教学中组织好“历史题材” 的教学, 达成德育目标, 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 背景铺垫, 穿针引线。
教材中的安排, 有时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整体叙述有一些缺失, 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历史事件的理解比较困难, 因此需要教师及时补充相关资料, 做好背景铺垫, 给学生交待清楚始末, 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 课前调查, 丰厚感知。
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不强, 在课前安排学生有计划地调查、 收集资料, 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丰厚他们的感知。 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汇报、 教师的引导, 学生能探索隐藏在书面文字背后更多的相关知识,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 古今联系, 丰富精神。
历史不是割裂的历史, 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教师牢牢抓住了一个伟大人物, 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一个革命理念, 结合“为什么要纪念孙中山、 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 等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从中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实现革命理想进行的探索和做出的努力。 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 通过视频、 图片、 讲故事等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体会革命党人为救国图存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通过古今联系, 学生切实体会到当时革命党人提出的革命理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深刻认识到革命党人为实现革命理想呈现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爱国情怀,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学习孙中山精神。
了解孙中山先生生平, 学习和继承他的革命精神, 继续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孙中山振兴中华的革命精神。
理解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中国才能有出路。
教学用具
教师:1. 准备活动卡片
学生:1. 准备卡片、 彩笔或者颜料
相关资源
图片资源、场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认识革命先驱
反馈指导: 1.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厦门中山公园、 厦门中山路、 中山大学、 中山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这些图片存在哪些共同点;让学生在关键信息中发现我国很多城市都留下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在心中留下“为什么人们要用各种方式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疑虑,为本节课知识的展开做出铺垫。
教师总结: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 如, 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公园, 他的家乡建立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南京的中山陵更是长年迎接从各地前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游客。 为什么人们要用各种方式纪念孙中山先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革命先驱孙中山。
设计意图:以有关图片和生活中的发现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会用不同方式来纪念孙中山,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活动二:腐朽不堪的社会
反馈指导: 1.课件出示近代时事漫画杰作《时局图》,教师配合课件向学生介绍当中的每一种动物代表了一个殖民国家对我国的侵略,让学生形象感受到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 2.播放视频《清末的天下》,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在视频中看到当时的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中国才有出路。 他们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奋勇抗争, 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 图片及阅读资料等方式, 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已经被列强瓜分的四分五裂,只有中国人民站起来,思想觉醒才能够救中国。
活动三:探究革命先驱
反馈指导: 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立志救国》后在组内讨论为什么一个医生会走上革命的道路?随后教师总结,让学生了解到孙中山认为真正病入膏育的是他的祖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挽救中国, 才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2.教师向学生分享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及革命思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孙中山先生为民主革命做了哪些努力,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他被称为“革命先驱” 从他的革命经历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爱国爱民、 百折不挠、 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中作答)
教师总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孙中山正是这样一位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先驱, 他高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 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 他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这个影响深远的口号, 成立同盟会, 积极传播革命思想。 他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 大声疾呼。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及阅读资料等方式, 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了解孙中山先主斗志救国、 投身民主革命的爱国情怀。
活动四:发扬革命精神
反馈指导: 1.课件出示教材名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临终前还不忘告诫后人“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 播放视频《建国方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我们该如何传承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我们能为振兴中华做哪些事?
教师总结: 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革命先辈们的不断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奋勇抗争推翻帝制是分不开的, 让我们牢记历史, 以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榜样, 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 讨论有关孙中山先生名言、 故事,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 学习 并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六、课堂小结: 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推翻帝制、 推进民主革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 他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我们也相信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 独立、 民主、 富强的中国会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七、板书设计: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腐朽不堪的社会
探究革命先驱
发扬革命精神
八、作业布置:搜集有关孙中山的名言、 故事, 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查查它的含义, 并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
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久远, 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不强,在课前安排学生有计划地调查、 收集资料, 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丰厚他们的感知。 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汇报、 教师的引导, 学生能探索隐藏在书面文字背后更多的相关知识,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孙中山先生的相关资料, 对孙中山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课堂上学习这一人物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武装起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位课堂上感悟革命党人屡败屡战、 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历史的苍白无知会大大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 因此安排学生进行课前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