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 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部分】中国板块一、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1.农作物推广和引进:①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育秧移植栽培,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了双季稻。③ 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④ 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我国开始推广种植。2.劳动工具:①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居民使用骨耜。②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③ 汉朝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④ 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⑤ 宋代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改进,如插秧工具秧马。3.水利工程:①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② 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南北水利运输。③ 西汉汉武帝重视水利兴修,亲自治理黄河。④ 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4.统治政策的调整:①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② 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③ 汉代: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④ 三国时: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⑤ 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⑥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相对北方战乱较少,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其中太湖流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⑦ 元朝:元世祖注重农桑,还治理黄河。⑧ 清朝: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5. 古代重要盛世局面 :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二)手工业1. 河姆渡人:制作黑陶,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2. 半坡居民:制作彩陶,会简单的纺织、制衣。3. 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代表作品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4. 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5.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6. 唐朝:纺织业品种繁多,其中蜀锦色彩艳丽,冠于全国。 陶瓷: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唐三彩闻名中外。7. 两宋: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比较先进。瓷器: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瓷都江西景德镇。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世界。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8. 明朝: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重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代表是青花瓷。9. 清朝前期:各类手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工场。(三)商业1.原始商业:传说炎帝教人们通商交换。2.秦朝:统一货币为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车辆、统一度量衡,方便了经济交往。3.两汉: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外贸易:汉武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5.隋朝: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6.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对称,商业繁荣,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城内市(商业区)和坊分开7.宋代:出现早市和夜市,草市等;海上贸易最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8.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大都市闻名世界的大都会。9.明朝: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比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10.清朝:前期商贸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闭关锁国政策: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经济发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得到的认识):稳定的环境、先进的技术、充足的劳动力、恰当的政策。二、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曲折历程:① 产生:19世纪_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 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办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实业救国”。③ 热潮: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④“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⑤ 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受挫。2.曲折发展原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_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摧残。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3)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4)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三、新中国的经济: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或政策的变化(1)土地改革:(1950-1952)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②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启示(原则):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国情;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3.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富起来4.我国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科技兴农世界板块一、世界古代经济:西欧庄园1.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庄园逐渐流行开来。2. 特点:①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也是庄园性质);②庄园具有司法权 ③劳役制是主要生产形式 ④庄园是西欧乡村的典型组织形二、世界近代经济:(一)租地农场、手工工场出现1.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 特点: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说明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的意义:推动了生产组织的资本主义化,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二)新航路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根本原因、经济根源)②掠夺黄金等财富③ 《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④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了东西方商道;2. 新航路开辟目的(动机):(掠夺黄金等财富、开拓市场)3.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4.新航路开辟影响:①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③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三)早期殖民掠夺1.原因:①西欧商品经济繁荣,需要市场和原料;②新航路的开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2.西班牙的殖民掠夺:凭借强大的海军---无敌舰队,3.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4. 殖民掠夺影响:①客观上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②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③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5.“三角贸易” 影响:①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造成非洲的贫穷落后;②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美洲获得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开发和北美资本主义的的发展;(四)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 1765年(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起、部门 英国、棉纺织业 美国、德国。电力、石油部门开始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主要标志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动力机 蒸汽机 内燃机、电动机新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交通工具 汽船、火车(蒸汽机车) 汽车、飞机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重要发明及 发明家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英) 改良蒸汽机——瓦特(英) 汽船——富尔顿(美) 火车——斯蒂芬森(英) 内燃机---奥托、戴姆勒、狄塞尔 (德国) 电灯--爱迪生(美) 汽车--本茨(德) 飞机--莱特兄弟(美) 炸药—诺贝尔(瑞典) 人造纤维—夏尔多内(法国) 赛璐珞(现代塑料)—海厄特(美国)生产关系 影响 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对立 出现垄断组织共同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变了世界的面貌。③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④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⑤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进步。②要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三、世界现代经济:(一)苏俄、苏联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列宁)① 特点:①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②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 联② 作用(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苏联的工业化①过程: 1928年——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成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农业集体化: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二)美国1.罗斯福新政① 背景:经济大危机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引起政局动荡② 特点(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也是手段)③ 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直接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⑤ 影响: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①表现: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②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有效的政策、战时的资本积累、重视教育人才③过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放缓; 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以 全球化和信息化 为特征的 “新经济”。(三)战后欧洲的联合(二战后发展的方式途径:联合发展)1.原因(①二战使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下降②来自美苏争霸的压力③经济恢复联系日益密切)2.目的:联合自强;提高国际地位。3.过程:20世纪50年代,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六国);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 欧洲共同体 。(1993年,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4.影响:①加快了欧洲 一体化 进程; ②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③提高了国际地位;④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 多极化趋势。(四)日本的崛起1.表现: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第二 经济大国。2.原因:外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 非军事化 和民主化改革;②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刺激日本经济发展。内因:①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②大力引进先进技术。3.影响:①国际地位提升;②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关注和不安。(五)经济全球化:1.背景: 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特点: 国际投资 和 国际贸易 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3.表现:①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影响加大;③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最大成果)4.经济全球化影响(评价):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1)机遇:①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通;②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推广;③有利于的经济发展(2)挑战: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原因: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以及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