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遨游学术之海,发扬科探精神——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为统编高中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发现”,选入两篇自然科学探索类和两篇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文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屠呦呦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稿,层次分明。《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加来道雄带有自传性质的科普文,行文思路具有特色。《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的带有议论和说明的科技论文,主体部分条分缕析,后半部分深化主题,立意高远。《说“木叶”》是林庚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文艺评论,文章旁征博引,说理形象。四篇文章涵盖了获奖感言、科普文、科技论文、文艺评论等多种文体,或是体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磨难,或是呈现了科研的准确与严谨,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本单元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在专题学习的活动和任务中激发学生对科学发现、探索、创新的兴趣和热爱。【单元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知识性读物严谨、准确的语言风格,学习这类文章说明事物、阐释事理的语言运用方法,尝试学习写作说明事理的文章。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学会在阅读时抓住关键概念术语和关键语句,理解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研究思路。3.审美鉴赏与创造:借鉴课文中的研究方法,尝试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表达,体验学术研究之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验科学研究艰辛与乐趣,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单元情境】我校“博雅馆”将进行图书翻新整理工作,本次翻新,除了保留原有的“文学作品”阅读区域、“工具书阅读区域”、“杂志期刊阅读区域”外,还将新增“知识类读物阅读区域”,现围绕“知识类读物阅读区域”建设与阅读推广,开展一系列校园活动。【课段任务】课段 专题 内容第一课段 作家与文体 第一课时 走近学界楷模 开启科学之旅第二课时 巧借特色表述 以窥文体堂奥第二课段 概念与思维 第三课时 围绕核心概念 图示研究思路第四课时 聚焦问题序列 领略思维之美第三课段 主题与意蕴 第五课时 脉联个人实际 奏响科学强音第六课时 设计知识网页 品味“暗示”之妙第四课段 语言与表达 第七课时 破译语言奥秘 人文理性兼备第八课时 理清说明思路 解密“人工造雪”【任务框架】第一课时走近学界楷模,开启科学之旅教学目标:1.搜集资料,了解本单元四篇文章的作者信息,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整合资料,梳理每位作者的人生经历或科研经历,比较异同,感悟科学精神。3.研读课文,文本内容与作者精神彼此渗透,相互影响,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活动一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生平1.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四位作者的身份,并让同学们自由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择感兴趣的作者,继续进行资料的进一步搜集。姓名 身份 组别屠呦呦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加来道雄 理论物理学家梁思成 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林庚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教授活动一: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生平2、通览对应的文章,并根据文章内容搜索与之相关的作者生平,概括该人物在他(她)所从事的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组员们把搜集到的内容制成卡片。作者生平文本内容 活动一: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活动二研读文本,梳理科学经历1.各小组成员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进一步寻找资料,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作者在专业领域中的观点及相关经历,做好笔记,特别要记录与课文中作者所持观点有关的部分,并总结人物的精神特质,摘要相关评价,制成资料卡片。姓名 在专业领域中的观点及相关经历 精神特质 相关评价活动二:研读文本,梳理科学经历2、经各小组搜集讨论之后,梳理出四位作者的科学经历,进行小组分享。活动二:研读文本,梳理科学经历预设如下 姓名 在专业领域中的 观点及相关经历 精神特质 相关评价屠呦呦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屠呦呦老师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姓名 在专业领域中的 观点及相关经历 精神特质 相关评价加来道雄 对爱因斯坦的热爱让他从一个普通学生变成物理天才。在超弦理论下,爱因斯坦曾经研究的两个课题被结合,整个物理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过去所学到的很多东西变成了错误。加来道雄成了超弦理论的奠基人,更多年轻的物理学家们开始投入到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中来。对他来说对普通人进行科学普及和做理论研究同样重要。作为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把自己的工作不仅定位在科学研究方面,也重视科学普及。他出版了包括《超越时空》《平行宇宙》《超越爱因斯坦》和《不可思议的物理》等科普书籍,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并且爱上物理。除了通过书籍做科普工作之外,他同时也是电视节目的常客,曾经是“夜线”、“赖利·金脱口秀”以及“六十分钟”的座上宾。他还数度出现在美国公共电视的纪录片中,并且为 BBC、TechTV、SciFi、Channel等频道制作专题。他做科学节目的解说能力超强,任何乍看起来玄妙无比的理论他都可以用浅显的语言解释清楚,而且其声音中还有一种很能打动人的深邃感。 有创新意识 加来道雄博士秉持着爱因斯坦的精神:探寻“所有事物的原理”,他提出的“超弦理论”(String Field Theory),虽然只是短短一个一英寸长的方程式,也许就是解开宇宙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姓名 在专业领域中的 观点及相关经历 精神特质 相关评价梁思成 1931年,梁思成回到,进入工作(任法式部主任)。在1932年,主持了故宫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手稿。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河北正定辽代建筑、山西辽代、大同辽代寺庙群和、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准备良好的基础。1944至1945年,梁思成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教授,并担任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创办了建筑系。1948年,在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细致严谨,矢志不渝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进行这样的评价:“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姓名 在专业领域中的 观点及相关经历 精神特质 相关评价林庚 林庚对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在研究中,他非常注重创造性,着力寻找那些能说明创造的资料。他说,“文学要是没有创造性,严格地说,就不是文学,就没有价值了。”“在有创造性的地方多讲,没创造性的地方少讲,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史起伏的地方,看出它发展的脉络。”在唐诗研究方面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诗性与理性互渗, 创新与传统并行 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从他的新诗里可以看到,他的眼界非常高远:时空、生命、青春、永恒,都是非常富于哲理性的思考。(北大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评价林庚先生)活动三整合资料,制作人物展板小组成员根据卡片,整合信息资料,设计人物展板。活动三:整合资料,制作人物展板作业布置:请各组同学按照资料卡片制作出另外两位作者的展板。你作为此任务的负责人,写一段200字的短文向全校同学介绍此次展出活动。第二课时巧借特色表述,以窥文体堂奥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充分熟悉文本,全面了解文章内容。2.阅读时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3.感受四篇文章的文体差异,领悟不同文章的价值导向。【活动情境】我校“博雅馆”将进行图书翻新整理工作,本次翻新,除了保留原有的“文学作品”阅读区域、“工具书阅读区域”、“杂志期刊阅读区域”外,还将新增“知识类读物阅读区域”。大部分同学对于“知识类读物”还比较陌生,图书馆邀请你对同学进行“知识类读物”的体裁特征介绍。活动一通读四篇文章,把握大致内容四篇文章都属于知识类读物,但内容各不相同。通读文章内容,尝试分别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表格。篇目 主要内容《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⑤中医药学的贡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童年青年(成年)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实验(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故事(理论)《中国建筑的特征》 引论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进行总结性说明,概括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说“木叶”》 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阐述了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活动一:通读四篇文章,把握大致内容活动二:比对文章内容,把握关键特征活动二:比对文章内容,把握关键特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对比,标记出每篇文章最有特点的表述,例如语言、结构、标志等,同学们分组讨论,进行总结。预设如下 篇目 主要内容 结构特点 语言标志篇目 主要内容 结构特点 语言标志《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在极端的苦闷中,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有这样的记录: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真是“踏破铁蹄无觅处”,这句话让我激动不已: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令大家惊喜万分的是,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采用总分总行文结构 人称“我们”篇目 主要内容 结构特点 语言标志《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我常想,我们自鸣得意地活着。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 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无篇目 主要内容 结构特点 语言标志《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建造而成的。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四)斗拱……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七)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从总体到部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篇目 主要内容 结构特点 语言标志《说“木叶”》 “木叶”是什么呢? 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然而天才的 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至于“落木”呢? 按照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 17个问题链活动三:辨清文体特征,总结阅读方法1.各位同学在找到了四篇文章的差异后,尝试确定四篇文章的体裁性质,并再次阅读文章内容,感悟知识类文本传达的价值导向。篇目 体裁特征 表达特点 价值导向《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演讲稿和论文的改写,具有科普意义的小传。 表达简明平实 认识中医药学对世界的贡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科学家的自传片段,兼具科普与传记特色。 行文表达充满悬念,有文学色彩。 了解科学家的素质,理会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素养。《中国建筑的特征》 科技论文,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渗透传统文化。 用词通俗,表达明白。 欣赏中国建筑之美, 继承中国建筑优良传统。《说“木叶”》 文艺性和学术性兼备的随笔。 引经据典,有辞藻文采。 感悟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之美。活动三:辨清文体特征,总结阅读方法2. 以小组为单元,总结具有科普意义的小传、科技论文、文艺随笔等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并在组内进行交流。知识类文体 阅读方法小结科普意义的小传科技论文文艺随笔活动三:辨清文体特征,总结阅读方法作业布置:在即将开展的“知识类读本”阅读交流沙龙活动中,你将就“文体”这个主题做简短发言,给其他同学介绍“知识类读物”的类型和体裁特征,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发言稿。您的欣赏感谢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