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不断变化的人口问题 一课一测(含答案) --2021-2022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七年级人文地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不断变化的人口问题 一课一测(含答案) --2021-2022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七年级人文地理下册

资源简介

6.1不断变化的人口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60分)
1.杭州市的老龄化程度比较高,以下属于有效应对该问题的做法有( )
①鼓励适龄青年晚婚晚育②积极推行国家“全面二孩政策”
③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④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按“存在问题——解决举措”的格式联系在一起正确的组合是( )
①人口素质不高——优先发展教育②生活水平不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资源总量丰富——西部大开发④人口老龄化——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读下图 ,完成下列各题。
3.图示时间段,上图中印两国人口数量对比( )
A.印度的总人口数增长速度一致 B.中国的人口总数始终高于印度
C.两国总人口数量差异逐渐扩大 D.两国人口增长速度基本一致
4.人口数量对两国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少数民族数量增多②教育水平提高
③就业压力增大④城市交通拥堵加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下表是浙江省某市人口的数据(2011年)。2015年10月29日发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我国实施“全面二胎政策”说明
户籍人口(万人) 各年龄段人口比重(%) 每十万人中不同教育程度比重(%)
1—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大学及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344.52 11.93 73.07 15.00 8.68 16.81 39.71 29.16
A.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B.反映了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是控制人口数量
C.说明人口政策的制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D.说明提高人口出生率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
6.下列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大洋州 B.非洲 C.亚洲 D.拉丁美洲
7.非洲是当今世界上缺粮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
A.粮食产量低,年年减产
B.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增长速度
C.耕地太少,粮食总量不足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
8.下表是浙江省某市人口的数据(2011年)。该表反映出该市人口的特点是
户籍人口(万人) 各年龄段人口比重(%) 每十万人中不同教育程度比重(%)
1—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大学及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344.52 11.93 73.07 15.00 8.68 16.81 39.71 29.16
①人口素质还有待提高 ②已经出现老龄化
③劳动力人口所占的比重小 ④该城市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伟大的三个30年的探索发展之路,其中1919、1949和1979年的主题先后是( )
A.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觉醒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10.阅读下图,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人口总量不断增加②计划生育取得成效
③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实行 “全面二孩”政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最主要目的是
A.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B.促进人口快速增长,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
C.促进人口快速增长,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D.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该政策旨在( )
A.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B.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C.大幅增加人口数量 D.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13.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C.人口死亡率高 D.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14.有关中国人口现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口东密西疏,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
B.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丁兴旺”,说明人口越多越好
C.“人满为患”说明人口越少越好
D.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15.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16.下图漫画所揭示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实施“单独二孩”(即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政策( )
①能解决我国人口基数大的问题②能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③可以提高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④顺应了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下列关于下图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说明我国不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②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③有利于提高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④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过慢的现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不堪重负的地球”图,回答下列各题。
18.该漫画反映了当前世界上存在严重的
A.环境问题 B.人口问题 C.资源问题 D.水污染问题
19.该漫画反映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A.劳动力普遍短缺 B.资源短缺
C.各国国防兵源不足 D.全球人口老龄化严重
20.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个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5个婴儿,死亡人数12人,那么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A.2.8% B.1.5% C.1.3% D.4.3%
二、非选择题(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年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少儿抚养比是指14岁及以下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是1980-2030年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示意图。
材料二: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1)阅读材料一,指出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会加剧什么人口问题?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合理性。
(3)说说我国当前还面临哪些人口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材料二:2016年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41.1亿元,同比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60元,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72元,同比增长7.9%。
材料三:近日从宁波市教育局获悉,2017年宁波教育将推进十大改革项目。包括计划完成20所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启动建设14项亿元级学校项目。继续组织1000多名校长教师跨校交流,促进区域间、校际教育均衡等。
(1)杭州位于宁波的什么方位?请分析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杭州举行的自然条件。
(2)材料二反映了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信息?
(3)材料三中的“促进区域间、校际教育均衡”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哪一个教育思想?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宁波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上图显示,洞庭湖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给长江防洪工作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2)针对洞庭湖的变迁,有人说:“在目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围湖造田可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C
6.B
7.B
8.A
9.C
10.C
11.D
12.A
13.D
14.D
15.B
16.C
17.C
18.B
19.B
20.C
21.(1)少儿抚养比逐渐下降;老年抚养比逐渐上升;老年抚养比将于2025年后超过少儿抚养比。人口老龄化问题。
(2)启动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缓解老龄化趋势,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优化人口结构;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3)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等。
措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口素质等。
22.(1)正西方向
自然条件:地处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地理位置优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有著名的西湖,风景秀丽。
(2)宁波市经济稳定增长、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或:发展不平衡)。
(3)有教无类
原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命运;只有把教育搞上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大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等。
23.(1)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这种变迁使长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
(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围湖造田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但是会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