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推断总结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推断总结复习

资源简介

一、常见反应及其现象
化学方程式
反应现象
备注
C+O2CO2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
②放热
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夹有红热木炭的坩埚钳伸入氧气的集气瓶中时,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S+O2SO2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放热
③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做硫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部应加入少量NaOH溶液以吸收有毒的SO2
4P+5O22P2O5
①产生大量白烟
②放热
①由于红磷燃烧只消耗氧气,并且生成物只有固体,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②应用:发令枪
2H2+O22H2O
①发出淡蓝色火焰(如果不纯,还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②放热;③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①点燃氢气之前必须验纯;
②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是高能燃料
3Fe+2O2Fe3O4
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热
③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①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4Al+3O22Al2O3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热
③生成白色固体
①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铝粉、铝箔可以)。
②铝的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2Mg+O22MgO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热
③生成白色固体
①点燃前要先用砂纸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②应用:信号弹
2Cu+O22CuO
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可用来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氧气
2CO+O22CO2
①发出蓝色火焰
②放热
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CO有毒!
②点燃前要验纯
③应用:煤气
2HgO2Hg+O2↑
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银白色液体,并生成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拉瓦锡实验中反应之一
CH4+2O2CO2+2H2O
①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②放热;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④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①点燃前要验纯
②应用:天然气
Ca(OH)2+CO2=CaCO3↓+H2O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应用:检验二氧化碳、吸收少量二氧化碳
2H2O2H2↑+O2↑
①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①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气体的体积比往往不是1:2,原因是: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2H2O22H2O+O2↑
产生大量气泡,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
Cu2(OH)2CO32CuO+H2O+CO2↑
①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③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H2+CuOCu+H2O
①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②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氢气要“早来晚走”,酒精灯要“迟到早退”
H2O+CO2=H2CO3
(如果加入石蕊溶液)石蕊溶液变红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2CuO2Cu+CO2↑
①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加热时酒精灯上要加网罩,是为了: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④实验完毕后要先移出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
CO+CuOCu+CO2
①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一氧化碳“早来”,酒精灯“迟到”的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②一氧化碳“晚走”,酒精灯“早退”的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③因为一氧化碳有剧毒,随意排放还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方法是在装置末尾的导气口处放一只燃着的酒精灯)
3CO+Fe2O32Fe+3CO2
①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铁粉是黑色的
②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
Mg+2HCl=MgCl2+H2↑
①金属逐渐溶解消失;②产生大量气泡;③放热
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后面的金属不与酸反应
②如果有Fe参加反应,要注意生成的Fe的化合价是+2价,并且溶液颜色会发生变化
Fe+2HCl=FeCl2+H2↑
①金属逐渐溶解消失;②产生(大量)气泡;③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铁锈逐渐溶解消失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
稀盐酸、稀硫酸可用来除铁锈
稀盐酸除铁锈的效果比较好
CuO+2HCl=CuCl2+H2O
CuO+H2SO4=CuSO4+H2O
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消失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第二个反应是制取硫酸铜的反应原理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KClO32KCl+3O2↑
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3C+2Fe2O34Fe+ 3CO2↑
CaCO3CaO + CO2↑
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原理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CaO + H2O =Ca(OH)2
CaCO3CaO + CO2↑
高温煅烧石灰石
二、有关气体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
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H2O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2
生成石蕊溶液变红的气体: CO2
三、物质的除杂与鉴定
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氧气的鉴定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氢气:点燃,气体会发出淡蓝色火焰。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二氧化碳: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CO2。
三大可燃性气体的鉴定:点燃,通过无水硫酸铜CuSO4,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顺序不能颠倒!) H2:生成物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生成物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H4:生成物既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不可以根据气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来鉴别气体。
水蒸汽的鉴定:如果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液体中含有水。
四、化学之最
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
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
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
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
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五、有关不同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六、有毒的物质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
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七、几个特殊反应
反应条件为通电的反应:2H2O2H2↑+O2↑
一种物质分解成为三种物质:Cu2(OH)2CO32CuO+H2O+CO2↑
2KMnO4 K2MnO4 + MnO2 + O·↑
八、多功能瓶
下面是多功能瓶的常见用途:
一、洗气瓶(图①)
多功能瓶作为洗气瓶来使用时,气体要从长导管进入,从短导管中出去。洗气瓶一般用来检验气体(如二氧化碳)、干燥气体(如混有水蒸气的气体)、吸收气体(如二氧化硫)或除去气体中的杂质(如HCl气体等)
二、向上排空气取气瓶(图②)
使用条件: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组成气体的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并且气体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规则:长管进,短管出。
常见实例:O2、CO2、Cl2、NO2
利用多功能瓶收集有毒或者有污染气体,可以方便地进行尾气处理,以免气体逸出污染空气。
如Cl2可以用②装置收集,再用①装置进行尾气处理。
三、向下排空气取气瓶
使用条件: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组成气体的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并且气体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规则:短管进,长管出。常见实例:H2、NH3
四、排水集气瓶
使用条件:① 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② 气体不与水反应;(③ 对于部分气体来说,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无法用排空气法收集。)
规则:短管进,长管出。常见实例:O2、H2、NO
五、排水量气瓶
使用条件:同“四”
规则:短管进,长管出。如果忽略导管内的水,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进入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
一、常见反应及其现象
化学方程式
反应现象
备注
C+O2CO2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
②放热
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夹有红热木炭的坩埚钳伸入氧气的集气瓶中时,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S+O2SO2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放热
③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做硫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部应加入少量NaOH溶液以吸收有毒的SO2
4P+5O22P2O5
①产生大量白烟
②放热
①由于红磷燃烧只消耗氧气,并且生成物只有固体,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②应用:发令枪
2H2+O22H2O
①发出淡蓝色火焰(如果不纯,还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②放热;③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①点燃氢气之前必须验纯;
②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是高能燃料
3Fe+2O2Fe3O4
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热
③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①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4Al+3O22Al2O3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热
③生成白色固体
①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铝粉、铝箔可以)。
②铝的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2Mg+O22MgO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热
③生成白色固体
①点燃前要先用砂纸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②应用:信号弹
2Cu+O22CuO
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可用来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氧气
2CO+O22CO2
①发出蓝色火焰
②放热
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CO有毒!
②点燃前要验纯
③应用:煤气
2HgO2Hg+O2↑
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银白色液体,并生成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拉瓦锡实验中反应之一
CH4+2O2CO2+2H2O
①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②放热;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④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①点燃前要验纯
②应用:天然气
Ca(OH)2+CO2=CaCO3↓+H2O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应用:检验二氧化碳、吸收少量二氧化碳
2H2O2H2↑+O2↑
①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①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气体的体积比往往不是1:2,原因是: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2H2O22H2O+O2↑
产生大量气泡,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
Cu2(OH)2CO32CuO+H2O+CO2↑
①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③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H2+CuOCu+H2O
①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②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氢气要“早来晚走”,酒精灯要“迟到早退”
H2O+CO2=H2CO3
(如果加入石蕊溶液)石蕊溶液变红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2CuO2Cu+CO2↑
①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加热时酒精灯上要加网罩,是为了: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④实验完毕后要先移出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
CO+CuOCu+CO2
①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一氧化碳“早来”,酒精灯“迟到”的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②一氧化碳“晚走”,酒精灯“早退”的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③因为一氧化碳有剧毒,随意排放还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方法是在装置末尾的导气口处放一只燃着的酒精灯)
3CO+Fe2O32Fe+3CO2
①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铁粉是黑色的
②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
Mg+2HCl=MgCl2+H2↑
①金属逐渐溶解消失;②产生大量气泡;③放热
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后面的金属不与酸反应
②如果有Fe参加反应,要注意生成的Fe的化合价是+2价,并且溶液颜色会发生变化
Fe+2HCl=FeCl2+H2↑
①金属逐渐溶解消失;②产生(大量)气泡;③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铁锈逐渐溶解消失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
稀盐酸、稀硫酸可用来除铁锈
稀盐酸除铁锈的效果比较好
CuO+2HCl=CuCl2+H2O
CuO+H2SO4=CuSO4+H2O
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消失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第二个反应是制取硫酸铜的反应原理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KClO32KCl+3O2↑
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3C+2Fe2O34Fe+ 3CO2↑
CaCO3CaO + CO2↑
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原理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CaO + H2O =Ca(OH)2
CaCO3CaO + CO2↑
高温煅烧石灰石
二、有关气体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
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H2O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2
生成石蕊溶液变红的气体: CO2
三、物质的除杂与鉴定
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氧气的鉴定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氢气:点燃,气体会发出淡蓝色火焰。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二氧化碳: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CO2。
三大可燃性气体的鉴定:点燃,通过无水硫酸铜CuSO4,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顺序不能颠倒!) H2:生成物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生成物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H4:生成物既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不可以根据气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来鉴别气体。
水蒸汽的鉴定:如果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液体中含有水。
四、化学之最
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
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
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
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
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五、有关不同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六、有毒的物质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
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七、几个特殊反应
反应条件为通电的反应:2H2O2H2↑+O2↑
一种物质分解成为三种物质:Cu2(OH)2CO32CuO+H2O+CO2↑
2KMnO4 K2MnO4 + MnO2 + O·↑
八、多功能瓶
下面是多功能瓶的常见用途:
一、洗气瓶(图①)
多功能瓶作为洗气瓶来使用时,气体要从长导管进入,从短导管中出去。洗气瓶一般用来检验气体(如二氧化碳)、干燥气体(如混有水蒸气的气体)、吸收气体(如二氧化硫)或除去气体中的杂质(如HCl气体等)
二、向上排空气取气瓶(图②)
使用条件: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组成气体的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并且气体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规则:长管进,短管出。
常见实例:O2、CO2、Cl2、NO2
利用多功能瓶收集有毒或者有污染气体,可以方便地进行尾气处理,以免气体逸出污染空气。
如Cl2可以用②装置收集,再用①装置进行尾气处理。
三、向下排空气取气瓶
使用条件: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组成气体的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并且气体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规则:短管进,长管出。常见实例:H2、NH3
四、排水集气瓶
使用条件:① 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② 气体不与水反应;(③ 对于部分气体来说,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无法用排空气法收集。)
规则:短管进,长管出。常见实例:O2、H2、NO
五、排水量气瓶
使用条件:同“四”
规则:短管进,长管出。如果忽略导管内的水,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进入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