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_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_____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3.【甲】“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请用简短文字回答。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①。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②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⑤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⑥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选自柳宗元《石涧记》)
【注释】①阃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②揭:把衣服拎起来。③跣:光着脚。④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⑤渴:即袁家渴,永州水名。⑥百家濑:水名,在永州古城南二里处。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可百许头_______②日光下澈_______
③民又桥焉_____________④道狭不可穷也_____________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文中“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B.甲文侧重体现环境的优美,乙文侧重体现水清鱼多的特点。
C.两文均描写了水底的石头,悦耳动听的水声。
D.两文写景时运用了比喻,如甲文“其岸势犬牙差互”、乙文“流若织文”等。
8.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品析其情感的共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日光下澈 澈:( )
(2)俶尔远逝 俶尔:(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
(4)此中人语云 语:( )
10.下列各项中加着重号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捕鱼为业 为宫室、器皿 B.不足为外人道也 东坡现右足
C.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尝贻余核舟一。
12.【甲】文中作者的情感由快乐变为凄苦的原因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样。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泄《核舟记》)
【乙】
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供陈设的食品。③欹:斜。
1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B.若啸/呼状
C.皆/有机能动 D.好事者/竞趋焉
14.解释文中加点词含义。
(1)佛印绝类弥勒( ) (2)诎右臂支船( ) (3)大可二寸( )
1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16.【甲】【乙】两文都写到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描写各有特色,试简要分析。
二、课外问呀我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叔祖念莪翁①,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崖临回澜②,澄潭漱其址③,隙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因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余欣然返寓,已下午,不成行。八月初一日冒雨行三十里。一路望江郎④片石,咫尺不可见。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念莪翁:与下文“刘对予”同是人名。②回澜:荡漾的水波。③址:山脚。④江郎:山名。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拟是年暂止游屐 是:________
(2)循溪觅胜 胜:________
(3)崖临回澜 临:________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B.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C.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D.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见如故,因为余言。
(2)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
20.本文与《小石潭记》同样描写了石岩、潭水,其特征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链接材料】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①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③,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④,虽多忌克⑤,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⑥,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⑦。
[注]①阖:关闭。②竟日:整天。③薨:去世。④岸谷:城府。⑤忌克:嫉妒。⑥龌龊循默:心胸狭窄,因循守旧。⑦俞允:认可。
(节选《赵普传》)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碎裂案牍掷地___________ ②太祖乃悟___________
③素恶其人_____________ ④竟得俞允___________
2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事为己任/刑以惩恶 B.刑赏天下之刑赏/久之不去
C.卒用其人/骑千余,卒数万人 D.太祖乃悟/久而乃和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2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三处)。
晚 年 手 不 释 卷 每 归 私 第 阖 户 启 箧 取 书 读 之 竟 日
25.结合选文,简要概括赵普有哪些优秀品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①,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②,古难其选。成王③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④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⑤。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⑥,后名惶恐再拜。
【注】①染;沾染恶习。②师保:古时担任辅佐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③成王:指周成王姬诵。④三师:即东官三师,是辅导皇太子的官员。⑤仪注;礼仪制度。⑥惶恐:意为惶恐不安,是一种谦词。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从教而变
(2)左右皆贤
(3)三师以德道人者也( )
(4)太子无所取则( )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从教而变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秦之胡亥 固以怪之矣
C.三障以德道人者也 请以军礼见
D.太子乃坐 乃不知有汉
2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
(2)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29.唐太宗谓令编撰太子接待三师仪注,对太子提出了具体要求,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至少两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 交错相通 全,都 正,正在 遗憾
2.①(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③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3.表达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4.环境优美,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平等,大家各尽所能参加劳动,幸福愉快的理想社会。
5. 大约; 穿透; 动词,架桥; 走到尽头。
6.①溪流的岸势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水面,有的地方被淹没了,或隐或现。
②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此处吗?
7.B
8.两篇文章皆使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传达出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又抒发了作者被贬官之后的苦闷、愤懑之情。甲文中作者无意中发现小石潭景致优美,观看游鱼嬉戏,内心愉悦,久坐潭上,又觉得潭上“悄怆幽邃”:乙文描绘了石洞里面奇形怪状的石头、悦耳动听的水声等,后又通过追问前人与后来者,暗含作者被贬之后的苦闷之情。
9. 穿透 忽然 请或“邀请” 告诉
10.C
11.(1)带领妻子儿女、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向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曾经赠给我一个核舟。
12.示例:柳宗元被贬,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的美景,心情愉悦,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3.B
14. (1)像 (2)同“屈”,弯曲 (3)大约
15.(1)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把小船放在水中,(它)能够随着风而行,完全不会倾斜(或一点儿也不倾斜)。
16.[甲]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简略、概括。
17. 这 优美的景色 靠近
18.A
19.(1)互相一见就像老朋友,(他)于是对我说。
(2)(我)打算先到江郎山下,等走到路口,没法实现。
20.同:两文都描写了潭水清澈。异:本文描写的石岩或姿态挺拔优美,或神奇诡异,颜色青翠碧绿;《小石潭记》潭底的岩石着重突出大小各异,姿态奇特。
参考译文:
我计划这一年(今年)暂时停止出游,但叔祖念莪翁,年岁已高,还冒着酷暑来家中坐着催促,干是在七月十七日启程出发……三十日过了江山县,抵达青湖,于是下船上岸。顺着溪流寻访名胜(优美的景色),在北边的小洲上有石崖。石崖靠近荡漾的水波,澄澈的潭水冲刷着石崖底部,石缝中长着茂盛的树木,石色青翠碧绿,高高耸立有荷花露出水面的悠态。僧人傍靠石崖建盖房屋,感觉十分幽雅、美好。我盘坐在石头上,遇到一个叫刘对予的人,互相一见就像老朋友,(他)于是对我说:“江山县北二十里处有左坑,那里岩石非常神奇诡濡,探寻幽深的旅行,不能不去那里一次。”我十分愉快地回到住处,已是下午,没能启程。八月初一日冒着雨行走三十里。一路上眺望江郎山片状的岩石,咫尺不能看见。(我)打算先到江郎山下,等走到路口,没法实现。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21. 公文或奏折 明白;醒悟 厌恶 最终
22.D
23.(1)赵普的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回家。
(2)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
24.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5.勤奋刻苦,刚毅果断,直言敢谏(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用读书这件事来劝他。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里面的东西,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没有任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明白,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26.(1)随着。(2)都。(3)教导。(4)效法。
27.C
28.(1)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足以增长仁义道德。
(2)由此(因此)可知人的善恶,的确是由于接近习性相同的人(而受到影响)。
29.①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②先礼拜三师。③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④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⑤给三师写信,前边称“惶恐”,后边再写上“惶恐再拜”。(答出两点即可)
译文: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贤人,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足以增长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秦国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的确是由于接近习性相同的人(而受到影响)。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用德行来教导太子的人。如果三师的身份卑下,太子就没有学习的榜样。”于是下诏,让人编撰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先礼拜三师,然后三师答拜,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给三师写信,前边称“惶恐”,后边再写上“惶恐再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