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科10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科10份)

资源简介

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
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所用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下列有关丙烷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中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
B.光照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C.比丁烷更易液化
D.是石油分馏的一种产品
2.下列物质不属于醛类的是(  )
3.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稀溶液,pH最小的是: ( )
A.乙醇 B.乙酸 C.碳酸 D.苯酚
4.乙醛蒸气跟氢气的混合物,通过灼热的镍催化剂时可发生反应生成乙醇,此反应属于(  )
A.取代反应 B.消去反应
C.氧化反应 D.还原反应
5.在m A+n B===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1,B每分钟减少1.5a mol·L-1,A每分钟减少0.5a mol·L-1,则m∶n∶p为(  )
A.2∶3∶2 B.2∶3∶3
C.1∶3∶2 D.3∶1∶2
6.在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时,不可以利用的相关性质为(  )
A.气体的体积和体系的压强
B.颜色的深浅
C.固体物质量的多少
D.反应的剧烈程度
7.下列反应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  )
A.H2SO4+2NaOH===Na2SO4+2H2O
B.2FeCl3+Fe===3FeCl2
C.Mg3N2+6H2O===3Mg(OH)2↓+2NH3↑
D.NaCl+AgNO3===NaNO3+AgCl↓
8.有关原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
B.在原电池中,只有金属锌作为负极
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
9.电解CuSO4和NaCl的混合溶液,开始时阴极和阳极上分别析出的物质是(  )
A.H2和Cl2 B.Cu和Cl2
C.H2和O2 D.Cu和O2
10.用惰性电极分别电解下列各物质的水溶液,一段时间后,向剩余电解质溶液中加入适量相应的溶质能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浓度的是(  )
A.AgNO3 B.Na2SO4 C.CuCl2 D.KCl
11.对于平衡CO2(g)CO2(aq) ΔH=-19.75 kJ·mol-1,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升温增压 B.降温减压
C.升温减压 D.降温增压
12.在一定温度下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当下列哪些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下述反应:A(s)+2B(g)= 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  )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各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④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3.将溴水分别与酒精、己烯、己烷和四氯化碳四种试剂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列现象与所加试剂不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与溴水混合的试剂 酒精 己烯 己烷 四氯化碳
现象
14.某烯烃与H2加成后的产物是,则该烯烃的结构式可能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15、将一根一定质量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插入下列物质中,质量不变的是( )
A、乙醇 B、石灰水 C、CO D、醋酸
16.下列反应中没有涉及到断碳氧键的是( )
A.乙醇的消去 B.乙酸的酯化
C.乙醛的还原 D.苯酚的溴代
17.对于糖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蔗糖是最重要的二糖,它的式量是葡萄糖式量的2倍
B.麦芽糖和蔗糖水解的产物完全相同
C.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
D.麦芽糖能发生银镜反应,是一种还原性糖
18.下列氨基酸中与天然氨基酸结构特点相同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9.甲苯能够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  )
A.烷烃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苯环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C.苯环使甲基的活性增强而导致的
D.甲基使苯环的活性增强而导致的
20.证明溴乙烷中溴元素的存在,下列操作步骤中正确的是(  )
①加入硝酸银溶液;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③加热;④冷却;⑤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
A.③④②①⑤ B.②③④⑤①
C.⑤③④②① D.②⑤③④①
21.由2 氯丙烷制取少量的1,2 丙二醇时,需要经过下列哪几步反应(  )
A.加成―→消去―→取代 B.消去―→加成―→水解
C.取代―→消去―→加成 D.消去―→加成―→消去
22.下列物质哪些与互为同系物(  )
23.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操作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苯酚中滴加少量的稀溴水出现了三溴苯酚的白色沉淀
B.检验C2H5Cl中氯原子时,将C2H5Cl和NaOH溶液混合加热后,加入稀硫酸进行酸化
C.用无水乙醇和浓H2SO4共热至140℃可以制得乙烯气体
D.制取溴苯应用液溴、铁屑和苯混合,反应后并用稀碱液洗涤
24.以下结构简式表示一种有机物的结构,关于其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有酸性,能与纯碱溶液反应
B.可以水解,其水解产物只有一种
C.1 mol该有机物最多能与7 mol NaOH反应
D.该有机物能发生取代反应
25.某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有机物甲、乙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和若各1 mol该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与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是(  )
A.3 mol、2 mol B.2 mol、2 mol
C.3 mol、3 mol D.5 mol、3 mol
二、填空题
26.烷烃通式为 ,在通常状况下为气态的烃,其碳原子数均小于或等于
27.甲醛结构简式为 ,俗称 ,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 ,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 。
28. 乙醇的结构式:
乙醇与钠的反应断键位置 ,催化氧化断键位置 ,醇的消去反应断键位置 。
29、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30.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范畴很广,下列6个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是(填写相应的字母)         。
 浓硫酸
A. + HNO3 ───→ ―NO2 + H2O
 50~60℃
B.CH3CH2CH2CHCH3CH3CH2CH=CHCH3 + H2O
  OH
C.2CH3CH2OHCH3CH2OCH2CH3 + H2O
D. CH3COOH + CH3CH2OH CH3COOCH2CH3 + H2O
三、实验题
31、下图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图。
(1)当饱和碳酸钠溶液上方收集到较多液体时,停止加热,取下小试管B,充分振荡,静置。振荡前后的实验现象_________(填选项)。
A.上层液体变薄 B.下层液体红色变浅或变为无色
C.有气体产生 D.有果香味
(2)为分离乙酸乙酯、乙醇、乙酸的混合物,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分离:
①试剂1最好选用___________;
②操作1是_____,所用的主要仪器名称是________;
③试剂2最好选用___________;④操作2是___________;
⑤操作3中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为右图中______(填a、b、c、d)所示,收集乙酸的适宜温度是___________。
四、推断题
32.有机物A易溶于水,且1 mol A能跟Na反应生成0.5 mol H2,但不与NaOH反应,已知A通过如下转化关系制得化学式为C4H8O2的酯E,且当D→E时,相对分子质量增加了28;B是一种烃。
(1)写出E的不同种类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并在括号中注明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乙酸苯甲酯对花香和果香的香韵具有提升作用,故常用于化妆品工业和食品工业。乙酸苯甲酯可以用下面的设计方案合成。
(1)写出A、C的结构简式: 、 。
(2)D有很多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酯且一取代苯结构的同分异构体有5个,已知其中3个的结构简式是:
请写出另外两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
2012—2013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答案
33.
33.(1)A: C:
(2)
H O——H
H——C——C——H
H H




⑤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第一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的共同点是
A.反对“重农抑商”         B.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C.反对君主专制           D.主张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A.独尊儒法,大一统 B.阴阳五行,加强法治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崇尚清谈,无为而治
3.王阳明创立心学的主要目的是
A.对抗程朱理学B.加强内心修养C.维护封建统治D.上升为统治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其中儒家思想( )
A.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B.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C.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 D.提供了民主思想
5.“神州六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历可陈。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药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用于军事开始于
A.汉朝 B.唐末 C.元朝 D.明朝
6.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字体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
A.楷书→篆书→隶书 B. 篆书→隶书→楷书
C.隶书→篆书→楷书 D. 篆书→楷书→隶书
7.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形成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8.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2008奥运会会徽就是以中国篆字形式出现的一副精美艺术品。汉字书写之所以能演变成书法艺术,其关键在于( )
A.汉字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B.汉字影响范围广,到处流传
C.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具有美感
D.汉字的书写工具十分先进
9.一位唐朝的书生乃是一“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不可能有 ( )
A、“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0.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思想潮流更迭快,冲突激烈,说明(  )
①中国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政治力量 ②中国人民不怕失败,勇于探索救国真理 
③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国内政治统治黑暗 ④这些思想潮流对于中国的现实都有局限性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最早提出这种思想的是(  )
A.道光帝 B.林则徐 C.魏源 D.洪仁玕
12.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1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4.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其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15.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主观原因在于
A、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
B、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C、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D、共产国际的指导
16.下列哪部著作不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新民主主义论》
17.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者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A.先从农村着手,农村包围城市
B.从中国国情出发
C.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D.达到的目的一样
18.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1)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2)颁布《义务教育法》 (4)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1)(2)(3) B.(2)(3)(4) C.(1)(2)(3) D.(1)(3)(4)
19.戏剧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获得了繁荣与发展,其中话剧的代表剧目是 ( )
A.《茶馆》 B.《蔡文姬》 C.《雷雨》 D.《早春二月》
20.希腊智者学派的主张不包括
A.重视人的道德情操         B.法律和道德应当以人为尺度
C.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21.“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阐述的哲学观点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 C.认识你自己 D.人人生而平等
22.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①普罗塔(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③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伏尔泰——“社会契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托马斯·赫胥黎说:“我是达尔文的斗犬,我准备接受火刑,如果必要!…我正磨利我的牙爪,以备来保卫这一高贵的著作!”文中“这一高贵的著作”指的是
A.《物种起源》 B.《人类的起源》
C.《判断力批判》 D.《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24.王觉非在《英国近代史》中指出:“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
B.瓦特研制的“万能蒸汽机”
C.煤炭钢铁的大量生产
D.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工厂
25.一般认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人类对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认识深度和利用效率,却不是同步的。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依次是( )
A.经典力学——相对论——原子能的利用——互联网
B.相对论——原子能的利用——经典力学——互联网
C.原子能的利用——经典力学——相对论——互联网
D.经典力学——互联网——原子能的利用——相对论
26.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
A.现代主义美术大师 B.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
C.浪漫主义的杰出大师 D.现实主义的伟大代表
27.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的是19世纪早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浪漫主义主要特点是: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这一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是
A.受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冲击,人们从理性主义中惊醒而陷入怀疑、迷惘、苦闷中
B.各国改革或革命成功后,人们对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理性”王国愤懑与失望
C.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思想领域兴起了反封建、反教会特权的斗争
D.战后各国进行改革,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8.20世纪初期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政府和人民经过斗争,收回了日本大“一战”期间侵占的中国哪一地区的主权?
A.台湾 B.东北三省 C.山东 D.辽东半岛
29.1920年,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亨利·洛奇说:“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 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这段话反映了美国:
A.对威尔逊总统“十四点和平纲领”的支持
B.对苏维埃俄国新生政权发动军事围攻
C.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D.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
3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表明:
A.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 B.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建立
C. 美国攫取了世界领导权 D.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有效体制形成
3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历史原因是
A、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体系建立时就埋下了矛盾的隐患
C、资本主义制度下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   D、德日两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32.一战后到二战后英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A.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
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C.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美英共同反共
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
33.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从日本收回山东主权的原因有
①中国的积极斗争 ②一战后日本国力衰弱,无力继续占领
③英美对日本施加压力 ④日本妄图独占东北,故而以退为进,放弃山东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34.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35.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B.希特勒任总理后,德国走上独裁和扩张道路
C.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放手扩军备战
D.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36.在近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 反法同盟战争 D. 普法战争
37.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会议
38.下列战役,体现了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相互支持的有 ( )
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 ②诺曼底战役 ③中途岛海战 ④柏林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9.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有
①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④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4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的联合行动有( )
①发表《大西洋宪章》 ②组织阿拉曼战役
③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实现易北河会师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英、德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与霸权斗争最激烈
B.英、德矛盾的发展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出现
C.英、德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英、德关系的变化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42.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
A.法西斯国家对战争准备不足  B.封建专制主义不得人心
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  D.法西斯主义违背历史进步潮流
43.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A.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B.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C.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 D.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
44.“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该内容出自
A.《联合国家宣言》 B.《北大西洋公约》
C.《布雷顿森林协议》 D.《华沙组织条约》
45.美国之所以能够确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根本原因是
A.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B.欧洲失去了近几百年来世界中心的地位
C.美国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占绝对优势
D.美国的经济实力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
4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 B.苏联军事、政治的力量空前增强
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
47.当今中东地区(巴勒斯坦)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 )
A.阿、以之间的矛盾 B.多国插手使问题复杂化
C.战略地位重要 D.“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
48.2008年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打击索马里海盗的决议,授权各国使用海陆空力量打击索马里海盗。从中可以看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
A.解决国际争端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打击贸易保持主义
D.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9.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早就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公认。其国际法依据有:
①《九国公约》 ②《开罗宣言》 ③《波茨坦公告》 ④《雅尔塔协定》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③ ④ D. ① ④
50.“巴以冲突”、“海湾战争”、“波黑战争”反映出
A、民族和地区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B、各国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C、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加强          D、地区霸权主义阴魂不散
第二卷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51.(20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2分)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说明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2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曾“照搬外国的经验”,指什么?(2分)实践遭挫折后,中共又进行了怎样有益的探索?(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2分)
52.(共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以上均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战后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8分)
(2)联系材料分析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产生了哪些变化?(4分)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1、 单项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
A.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B.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C.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 D.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读气温和降水示意图,判断2-3题。
2.P地气候类型没有分布的大洲是
A.亚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3.P地自然带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
4.日本的气候与同纬度的大陆相比更具有
A.大陆性 B.季风性
C.海洋性 D.季节性
5.日本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
A.海岸线曲折,多良港 B.岛国,多良港,海上运输便利
C.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D.矿产资源匮乏
6. 读日本经济结构图,关于日本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水平比较低 B.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
C.农业发达且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D.商业、建筑业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7. 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特点是
A.大山众多、平原少 B.多高原、山地和盆地
C.多平原,少山地 D.山河相间分布、南北延伸
8.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A.湄公河 B.红河 C.萨尔温江 D.伊洛瓦底江
9.印度经常发生水旱灾害,主要原因是
A.西南季风的影响 B.东北季风的影响
C.原始森林的遭到破坏 D.地形的影响
10.中亚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 B.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C.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D.地形封闭,外来水汽难以到达
11.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是
A.蒙古 B.苏丹 C.哈萨克斯坦 D.乌兹别克斯坦
读下图,一艘由西向东航行的船经过P点,此时船员的影子长度为一天中最短。回答12-13题。
12.该船正进入
A.麦哲伦海峡 B.莫桑比克海峡 C.马六甲海峡 D.英吉利海峡
13.该船计划在M港装运该国出口贸易最大的矿产,其矿产是
A.石油 B.锡 C.煤炭 D.铁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4~16题。
14.A国的地理特征,正确的是
A.绝大部分领土在温带和亚热带
B.地形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平原、高原
C.印度河是A国最主要的河流
D.恒河三角洲是A国重要的产棉区
15.A国半岛的东西沿海地带最主要的农作物是
A.小麦 B.水稻 C.茶叶 D.黄麻
16.近年来,甲城市所在地区发展迅速,该地区的主导工业为
A.钢铁工业 B.纺织工业 C.电子工业 D.电力工业
17.在非洲众多的矿产中,产量一向占世界首位的是(   )
A.石油、磷矿 B.铜矿、铝土矿 C.黄金、金刚石 D.铁矿、锰矿
18.非洲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A. 沙漠面积大 B. 地形单一,海岸线曲折
C. 赤道横贯中部,非洲在气压带和风带中位置对称
D. 非洲原始自然环境保护良好
右图中纬线横穿该国的北部和南部,经线纵贯该国的中部地区,且北部和东部临海,据此回答19--21题。
19.判断此国家是:
A.沙特阿拉伯 B.印度 C.埃及 D.巴西
20.该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 地中海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1.该国发展经济的优越自然条件有:①光照资源充足 ②能源资源丰富 ③地处交通要道 ④科技力量雄厚 ⑤劳动力素质高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①②
22.关于德国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②工业部门齐全,布局均衡,近些年来,工业由北部向南部扩展 ③农业不占重要地位,农业现代化侧重机械化和生物技术 ④铁、铝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大量出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世界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23~25题。
23.图中众多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A.由东向西 B.由东南向西北
C.由西向东 D.由西北向东南
24.图中,西部海湾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波浪侵蚀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断裂下陷作用
25.图中10°经线西侧的气候类型是
A.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B.苔原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读下图,回答26-27题。
26.图中甲、乙两山脉分别是
A.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C.横断山脉、大兴安岭      D.大分水岭、大兴安岭
27.有关①、②两地所在国家的正确叙述是
A.两国最大的城市均是本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B.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C.①地所在国家的畜牧业以出口羊毛而著名 D.②地所在国农业专业化水平很高
读右图回答下列28-29题
28.关于图示国家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居民多为西班牙人的后裔
B. 乙地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度大
C. 该国是南美洲唯一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D. M城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29.M城建城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政治   B.交通  C.宗教   D.资源
30.澳大利亚发展牧羊(绵羊)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水草丰美 ②气候条件适合 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
④没有食肉猛兽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1.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A.北美洲 B.亚洲 C.欧洲 D.南极洲
32.下列省区中,属于沿海省份的是
A.吉林省 B.甘肃省 C.云南省 D.江苏省
33.读图回答E纬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
A.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
C.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
34.北回归线穿过的一组省级行政单位是
A.台湾、福建、浙江、云南 B.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C.广东、广西、海南、湖南 D.江西、广西、台湾、贵州
35.有大型锡矿基地的省区轮廓是哪个 A .A B. B C. C D .D
36.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其原因是
A.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B.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C.我国夏季普遍高温     D.我国气候雨热同期
37.长江主要支流中,符合从上游到下游排列顺序的一组是
A.雅砻江、湘江、赣江 B.汉江、嘉陵江、赣江
C.岷江、乌江、嘉陵江 D.嘉陵江、汉江、岷江
38.下列古诗词描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是: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9.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A.降水年际变化大        B.降水集中在夏季
C.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降水集中在春夏季节
40.谷子、冬小麦、水稻、春小麦最适合于种植的地形区依次是
A.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三江平原、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渭河谷地、长江三角洲、河西走廊
C.青藏高原、汾河谷地、洞庭湖平原、松嫩平原
D.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东北平原
读右图所示的气候统计资料,回答41-42题:
41.该资料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42.下列我国的省区中,哪个有该气候类型的分布:
43.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天然分界线是
A、秦岭山脉 B、巫山 C、阴山山脉 D、太行山
44.我国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
A.祁连山一横断山脉 B.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C.贺兰山一六盘山一横断山脉 D.天山一阴山—燕山
4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横断山以东是云贵高原 B.天山以北是塔里木盆地
C.太行山以西是华北平原 D.大兴安岭以西是东北平原
46.关于我国四大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起伏最小的是青藏高原 B.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
C.喀斯特地形广布的是内蒙古高原 D.雪山连绵是云贵高原山地景观
47.关于我国的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 D.西高东低,山脉呈东西向分布
48.洞庭湖面积日渐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入湖河流上游森林被伐,泥沙带入湖中淤积B.入湖的河流水量较少
C.洞庭湖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D.大量抽水灌溉农田
49.在黄河各河段中,下列关于上游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量最大 B.水流最平稳 C.输沙量最多 D.洪涝灾害最多
读下图,回答50—51题
50.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湖泊水 B.雨水 C.冰川融水 D.地下水
51.这种河流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家住上海的王小华利用暑假期间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的浏览线路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2-53题:
52.四条浏览线路中,能得到图示地形剖面草图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3.泰山大致位于四条浏览线路中的: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回答54—55题。
54.下列工业基地与其所在三角洲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A.京津唐工业基地——甲三角洲 B.沪宁杭工业基地——乙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乙三角洲 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甲三角洲
55.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缓解甲、乙三角洲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两地都很重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A.水能 B.太阳能 C.核能 D.天然气
56.有关下面四个铁路枢纽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成都 ②贵阳 ③柳州 ④兰州 B.①重庆 ②贵阳 ③广州 ④郑州
C.①成都 ②株州 ③广州 ④包头 D.①贵阳 ②重庆 ③兰州 ④徐州
57. 将一批粗铜由昆明运到上海精炼,最经济的运输路线是
A.成昆线一成渝线一长江航线 B.贵昆线一湘黔线一浙赣线一沪杭线
C.贵昆线一川黔线一长江航线 D.贵昆线一湘黔线一京广线一长江航线
58. 下列经过省级行政单位最多的铁路线是:
A.京广线 B.陇海线 C.京沪线 D.京哈线
59. 跨越我国长江干流的铁路线自东向西依次是:
A.京广、京沪、川黔、焦枝、宝成 B.京沪、京广、川黔、焦枝、宝成
C.京广、京沪、焦枝、宝成、川黔 D.京沪、京广、焦枝、川黔、宝成
60. 形成我国高速公路东西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的差异 B. 地质灾害频率差异
C. 气候的差异 D.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二、综合题(共40分)
6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1)在上图A、B、C三城市中,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看作为圣城的是_______(填写代表字母) (1分),该地区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2分)
(2)E处于_______(自然带)。(1分)
(3)F是_______(海湾) (1分),该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产油区和石油出口区。该区最主要产油国是伊朗、_______、(1分)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
(4)1998年在南亚首先进行核试验的国家是(填写代表字母)_______ (1分),该国农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 D 国2001年1月份发生了强烈地震,其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2.下图为我国西部沿东经87030’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1)①是 山脉(1分),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它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②是 山脉,它是我国 区与 区的分界线。(3分)
(3)④代表的地形区名称是 ,其内的 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2分)
(4)⑤代表的地形区名称是 ,其内有著名的 油田。(2分)
63. 读“黄河水系简图”,回答:(共10分)
(1) 将图中的序号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填在下面空格:
水电站名称:⑤_________ (1分)
支流名称:11_________ (1分)?12_________;(1分)
(2) 黄河入海水量的70%以上来自兰州以上的河段,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这两个灌溉农业区要预防的主要土壤生态问题是_______。 (1分)
(3) 黄河中游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1分),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黄河上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_ (1分),黄河中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 (1分),黄河下游主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 (1分)。
64.读“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略图”回答(共10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名称(4分)
A (水库)
B (大型水电站)
C (湖泊)
D (商品粮基地)
(2)从气候因素分析,图示地区种植水稻有利的条件是
。(1分)
不利的条件是
。(2分)
(3)你认为长江中下游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1分)
为防治这种自然灾害,你认为应采取哪两项突出的措施:
① (1分)
② (1分)
6000
4000
2000
0
(米)南 阿尔泰山
昆仑山





北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政治(文)试题
本试卷分I卷和II卷,I卷50个选择题,均为单选,每小题1.2分共60分。II卷4个主观题共40分。时间90分钟
I卷
1.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阶级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4.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B.哲学就是具体的科学知识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5.下列选项与“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观点相一致的是
A.动之端乃天地之心 B.存在即被感知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6.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
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10.指出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日月星辰 ②马克思主义 ③亭台楼阁 ④工作计划 ⑤动植物
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⑦工程设计方案 ⑧电磁场 ⑨法律和法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⑦⑨ C.③④⑥⑨ D.②⑥⑦⑨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
A.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勇于承认矛盾,坚持两点论
C.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认识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2.一些地方出现过“狼孩”、“熊孩”、“豹孩”,他们虽为人所生,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长期与人类社会活动脱离,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人脑不一定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有了人脑一定会有意识
C.脱离社会实践,人脑不会有意识功能 D.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13.建筑楼房,总是先设计出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施工。这说明 ( )
A.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B.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14.科学家发现“磁场感应超导现象”,打破了以往的认识,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和加深;④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15.、发展珠三角高效生态经济,要立足该地区的具体情况,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体现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②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③人为的联系也是主观的  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艺术创作需要坚定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槛。”这表明(  )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17.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之所以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因为(  )
A.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D.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句话说明(    )
A.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人类破坏自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D.人可以主宰自然
19.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①有序性 ②整体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爱因斯坦说:“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治好它;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了解病因。”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C.在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系统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
D.整体功能必然大于局部功能
2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等成语体现的哲理是
A.要重视质的飞跃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质变的结果 D.质变是量变的前提
2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2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2012年底前完成无人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载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这表明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①联系的观点 ②发展的观点 ③矛盾的观点 ④物质的观点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5.、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
C.主、次矛盾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6.2010年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雄居第一。这一成果将大大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A.创新是适应认识需要而产生的 B.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C.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创新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7.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8.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 )
①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②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
③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④要以一定的生产力基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这反映了
①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等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主要说明( )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1.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发达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可能同步
32.失去生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人生不能承受之痛;然而,也有人认为有时失去生命也是一种幸福。对于失去生命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认识,两类迥然不同的观点产生的理由可能是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和能动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客观要与主观统一
③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④人的认识结果是由客观对主观的基础性作用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物价上涨,催生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腐不起”等网络热词,一个接一个的热词,传递着一种民生焦虑。这表明
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4.2011年7月23日上海铁路局管内杭深线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强调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从哲学角度讲,材料体现了(  )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②抓主要矛盾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坚持以人为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5.2010年10月6日,温家宝总理指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主权问题上,日本政府如果误判形势,只会给东亚地区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说明( )
A.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B.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物质决定意识D.发展是普遍的
36.“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这是给予2009年度感动中国“年度特别奖”获得者——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的颁奖辞。从中我们能体会到的人生价值观道理有 ( )
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③精神贡献往往比物质贡献更重要、更伟大
④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7.要实现两种境界,即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所以要改造“三观”是因为:
①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
②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
③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统一的
④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A.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38.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普遍推崇的是“工作着是美丽的”,而把追求生活品位的行为斥之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现在,人们普遍推崇“美丽地工作着”,开始追求“小资情调”了。这主要表明(  )
A.立场不同,人们的认识必然不同B.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一些人步入了享乐主义的误区D.工作与享受是人生价值中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39.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
A.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否良好
B.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人们是否作出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40.“嫦娥奔月”寄托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而“嫦娥一号”于2007年升空后,又于今年3月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这意味着中国人登月即将成为现实。这体现的哲理是
A.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B.理想有时可以超越现实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D.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41. 有人说,“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的登临。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更高远的目标。”与此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叶公好龙,言不由衷
42. “绿羊羊、喜羊羊,穿着绿色新衣裳。小街走,大街站,有谁需要赶快上。帮助老,扶持幼,宾至如归暖洋洋。”这首童谣也表达了人们对广州亚运志愿者“绿羊羊”的赞许和认可。这表明(  )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不断砥砺自我 ④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43.由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近年来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塑化剂”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要求我们
①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②发挥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决定作用
③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4.“他用满是烤羊肉串味道的‘辛苦钱’,资助了上百名贫困生,用一颗赤诚之心,实践着把字写在石头上”的信念。荣获“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的阿里木·哈利克用自己感人的事迹证明了
①人只有在自我奋斗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②奉献社会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价值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④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5.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李商隐死后,崔钰曾作《器李商隐》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怀未曾开。”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 B.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D.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46. 塑料袋的发明在一百多年前被视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运动”,但现在却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这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 )
A、社会历史性特征 B、实践性特征 C、阶级性特征 D、稳定性特征
47.时下流行语“我爸是李刚”的背景——官二代校园醉驾撞飞两女生,事后一句“我爸是李刚”震惊网络。然而,在舆论的强烈关注下,目击现场的学生却陷入了“集体沉默”。有人认为这种“沉默”是保护自身安全的必须,有人认为这种“沉默”是公正和良知的“沉没”。这说明( )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是因人而异 ②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做出
③危急中很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8.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发布方式,在重大事件、防灾救灾、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虚假信息和广告也通过微博迅速传播,直接危及社会稳定。这体现了
A.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49.梦想是什么?在袁隆平眼中,梦想是让杂交水稻造福人类;在李连杰眼中,梦想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在残疾人刘伟眼中,梦想是没有手臂用脚也要弹出令人陶醉的美妙琴声。这些梦想共同体现着
A.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对社会和他人的精神贡献
B.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C.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才能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50.没有一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一种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老年时期就不会写下巨著《随想录》。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这启示我们(  )
A.有了理想,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B.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C.能力卓越的人,其人生价值就越大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II卷(主观题40分)
51. 材料:从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都诞生一支体现主办国家文化特色并符合奥运要求的火炬,并把火炬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标志物之一。2007年4月26日,29届奥运会火炬亮相北京。
北京奥运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以华夏文明作为创意源泉,并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成果,在保持鲜明中国特色审美的同时,充分发挥华夏文明特有的包容性,使之成为跨文化的全球创新设计精品。它不仅完美诠释了向世界传递华夏文明的美好愿望,而且很好地契合了友谊、和平、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祥云”火炬的设计,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
阅读材料,分析2008北京奥运火炬的设计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12分)
52.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建设”再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五个统筹““四位一体”的变化过程。
请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并指出它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的启示。
53.材料一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80后、90后农民工)备受关注。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大区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进城,而是为了谋求发展而留在城市。他们不仅要求在打工中多挣钱,更希望扎根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也不愿从事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
材料二新生代农民工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社会应该正视、关注他们对于人生的企求和渴求,并在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归还给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生存机会,他们的命运,不该再是父辈的轮回。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5分)
(2) 你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8)
54.民以食为天,关注食品安全,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
近年来曝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2006年北京的“红心咸鸭蛋”事件和上海的“多宝鱼”事件,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人造“新鲜红枣”事件,2010年的“地沟油”事件和海南“毒豇豆”事件,2011年再度曝光的河南“瘦肉精”事件和上海“染色馒头”事件,饮料企业违规添加塑化剂事件,跨越十几个省生产、贩卖“地沟油”事件……,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使中国的食品安全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加强食品安全立法的呼声十分强烈。人们期望能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和落实,给食品安全以相应的法律保障。
结合材料,请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4分)
②实现人生价值: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应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分)第二,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2分)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1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1分)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1分)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1分)
54.①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不同。材料一中,一个个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都是生产经营者受错误价值观指引的结果。2分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劣质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了牟取自身的利益,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没有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立场上履行好社会责任。2分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政治(理)试题
第一卷
一、选择题(共50个,每个1.4分,共70分 )
1.下列符合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①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②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④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我国明代大学士文嘉在《今日诗》中说:“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这首诗主要表明( )
A.有了质变就有发展 B.事物的发展离不开量的积累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对于哲学中“发展”认识正确的是
①要发展必须要有否定
②否定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
③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④ B. ①③ C.②④ D. ②③
6.多年一贯制的课桌椅己无法适应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为此,专家建议课桌椅也应按号码进行划分,让学生们坐上合适的课桌椅。这唯物辩证法的( )
A.物质决定意识 B.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C.发展就是人认识的进步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创造的
7.“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诗中体现的哲理是( )
①事物的变化就是发展
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③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唐代诗人元稹在诗《蚁》中写道:“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下列与上述诗句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9.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纪念日。十年来,我国日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历了成长的烦恼。这体现的哲理是
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真理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0..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地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这说明 ( )。
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事物的发展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 ④事物的发展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1.“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有体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无论赛跑还是赛车,在直道上是很难甩开对手的,只有在跑道的弯道区,才容易超越对手。这启示我们
A.做好量的准备为质变创造条件 B.发展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趋势
C.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与发展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3. 2010年,中国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②坚持普遍联系和发展观点看问题
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郑板桥有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规律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指导我们
A.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 B. 世界上有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人每天都是永恒变化的
16.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的是 ( )
A.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B.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
C.力量强大的事物战胜力量弱小的事物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17.理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如莫扎特6岁开始作曲,但直到21岁才写出堪称伟大的作品,这时他已经写了10年,超过1万小时。下列选项与“一万小时定律”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D.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18.“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变化引起质变
19.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但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里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整体对部分具有统帅作用 B.事物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认识事物要注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 D.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0.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官员只懂得GDP不行,还要懂得CDC(疾病控制中心)。”“只注重经济发展,不注重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的民族肯定站不稳。”从哲学上分析,这里强调的是( )
A.要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 B.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C.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D.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2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办事情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22.中国、印度、日本三国都实施探月工程,但印度最大特色在于将向月球表面发射撞击器;日本是探测月球的重力场;中国用微波辐射计来探测月球表面土壤的特征。这体现了( )
A.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B.在矛盾特殊性指导下研究矛盾普遍性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3.2011年l0月9日,温家宝总理强调,“十二五”期同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种做法坚持了
A.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有机统一
D.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24.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14日起在央视开播。该纪录片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体会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从而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上述材料对中华饮食文化特质的分析
A.证明了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B.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C.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的统一 D.强调了主次矛盾各有其特点
25.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式的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从2011年开始,作为非缺碘地区的宁波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材料体现的哲理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②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④看问题要力求全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6.、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
C.主、次矛盾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说明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B.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C.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28.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
A.扬弃 B.克服    C.肯定   D.否定
29.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30.马克思主义的话的灵魂和重要原则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求真务实 D.创新
3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___________ 决定的。
A主要矛盾B.矛盾的普遍性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D.矛盾的特殊性
32.下列观点不属于坚持重点论的是 ( )
A.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B.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C.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打蛇要打七寸
3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是(  )
A.矛盾主次方面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变化发展
B.外部矛盾推动着事物变化发展
C.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变化发展
D.事物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事物变化发展
34.掌握矛盾分析法这个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就是要( )
①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 ②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5.温家宝总理在论坛上指出,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及时有效的;但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 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④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36.重视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③认识要深化、扩展、推移 ④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7.中央经济会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要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着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坚持改革创新必须做到……(  )
①敢于创造性思维,大胆突破规律的制约 
②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敢于打破常规,提出解决新问题的
③否定前人的一切理论,敢想敢干 
④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一切形式的主观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8.一位老师在上课时津津有味地讲着蔷薇,讲完后问学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第一个回答:“是可怕的刺。”第二个回答:“是美丽的花!”而第三个回答:“我想我们应当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多年以后,前两个学生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学生以其突出的成就闻名远近。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B.要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C.照搬前人的一切 D.要勇于冲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39.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去战胜,但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明于观人,暗于观己,此天下之公患也。见秋毫之末者,不能自见其睫;举千斤之重者,不能自举其身。甚矣,己之难观也。”人们要战胜自己的根据是
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0.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因为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41.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
A.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42.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哲学上看,党和国家如此重视创新,其依据是( )
①辩证法的否定观的要求 ②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④创新精神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43.以下观点对辩证的否定理解正确的有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4.“别因为落了一根牛毛,就把一锅奶油倒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事业扔掉。” 这句俗语的哲学启示是(  )
A.要树立创新意识B.要反对唯心主义C.要坚持辩证否定观 D.要克服唯意志论
45..民间谚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谚语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B矛盾具有特殊性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普遍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事物具有联系性
4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哲学寓意是
A.要重视事物数量上的变化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D.生命在于运动
47.、几十年前,父母亲朋对远行者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发个信息”、“发个邮件”、“我们QQ聊”已越来越成为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48.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C.最新出现的,又有最新形式的事物
D.最新出现、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49.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的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对此,从矛盾的角度看( )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④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人生的这一总结突出表明 ( )
A.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C.不同事物包含着多个不同矛盾
D.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3个题,每题10分)
51、阅读下面材料:  
人生路上有沉潜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展示,企鹅在将要上岸之时,要从海面潜入海中,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飞出一道弧线,落于陆地之上。  
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绝非沉沦,而是勇敢、智慧、自强。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自强不息,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所玩弄,直至精疲力竭。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从“发展观”角度看,我们可以从“沉潜”中学到什么道理?(10分)
5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重要意义?(10分)
53.央视特别节目《创新中国》网上征集:服装品牌如何创新?网友纷纷发表看法:
看法一 服装品牌,需要继承与创新!创新服装品牌,必须继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承载现代气息和流行元素,凸显以人为本心理需要,适应中国乃至世界的服装文化欣赏需求,这就需要不折不挠的追求、探索和创新。
看法二 中国是个纺织大国,但是庞大的纺织品出口却赚不到更多的外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创新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国家利益。
根据网友看法谈谈创新的意义。(10分)
高二政治理科参考答案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命题的叙述,错误的个数为( )
①若为真命题,则为真命题 ②“”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命题,使得,则,使得 ④命题“若,则或”的逆否命题为“若或,则” A. 1 B. 2 C. 3 D. 4
2.已知为纯虚数,则的值为 ( )
A.1 B.-1 C. D.
3. 设,则=( )
A.12e B.12e2 C.24e D.24e2
4.已知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的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
A. B. C.2或 D.或
5. 已知定义在上的函数,则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
A. B. C. D.
6.若双曲线x2+ky2=1的离心率是2,则实数k的值是( )
A.-3 B. C.3 D.
7.已知的右焦点F2恰好为y2=4x的焦点,A是两曲线的交点,|AF2|=,那么椭圆的方程是( )
A. B. C. D.
8.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 )
A. B.
C. D.
9. 函数y=x3-3x的极大值为m,极小值为n,则m+n为( )
A.0 B.1 C.2 D.4
10.若a>0,b>0,且函数在x=1处有极值,则ab的最大值( ) A.2 B.3 C.6 D.9
11. 对任意( );
A.; B.; C. ; D.
12.函数取得最小值时x为( )
A. 1 B. 2 C. 3 D. 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直接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已知函数在是单调增函数,则a的最大值是
14. 已知的最大值为 .
15.已知x>0,y>0,且x+4y=1,则的最小值为 _____ 。
16.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在验证时,左端计算所得的项为_____ ____ _____ .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请给出各题详细的解答过程.
17. (10分)已知时的极值为0.
(1)求常数a,b的值;(2) 求的单调区间.
18. (12分) 已知双曲线与椭圆有共同的焦点,点在双曲线C上.
(1)求双曲线C的方程;
(2)以P(1,2)为中点作双曲线C的一条弦AB,求弦AB所在直线的方程.
19某高校为调查学生喜欢“应用统计”课程是否与性别有关,随机抽取了选修课程的55名学生,得到数据如下表:
喜欢统计课程 不喜欢统计课程 合计
男生 20 5 25
女生 10 20 30
合计 30 25 55
判断是否有99.5%的把握认为喜欢“应用统计”课程与性别有关?
下面的临界值表供参考:
0.15 0.10 0.05 0.25 0.010 0.005 0.001
2.072 2.706 3.841 5.024 6.635 7.879 10.828
(参考公式:,其中)
20. (12分)已知函数,曲线在点M处的切线恰好与直线垂直。
(1)求实数的值;
(2)若函数的取值范围。
21(12分)已知函数f(x)=|x+1|+|x﹣2|﹣m
(I)当时,求f(x) >0的解集;
(II)若关于的不等式f(x) ≥2的解集是,求的取值范围.
22. 已知曲线上任意一点到两个定点和的距离之和为4.
(1)求曲线的方程;
(2)设过的直线与曲线交于、两点,且(为坐标原点),求直线的方程.
文数答案
17
解:(1) 由题易知
解得a = 2,b = 9. 6分
(2) f (x) = x3 + 6 x 2 + 9 x + 4,

18 解:(1)由已知双曲线C的焦点为
由双曲线定义

所求双曲线为
(2)设,因为、在双曲线上

①②
①-②得

弦AB的方程为即
经检验为所求直线方程.
由方程组
得.
则,,
代入①,得.
即,解得,或.
 所以,直线的方程是或.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命题的叙述,错误的个数为( )
①若为真命题,则为真命题 ②“”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命题,使得,则,使得 ④命题“若,则或”的逆否命题为“若或,则” A. 1 B. 2 C. 3 D. 4
2.已知为纯虚数,则的值为 ( )
A.1 B.-1 C. D.
3.如图,正方体中,分别为BC, CC1中点,则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
4.已知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的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
A. B. C.2或 D.或
5.正方体ABCD-中,B与平面A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6.若双曲线x2+ky2=1的离心率是2,则实数k的值是( )
A.-3 B. C.3 D.
7.已知的右焦点F2恰好为y2=4x的焦点,A是两曲线的交点,|AF2|=,那么椭圆的方程是( )
A. B. C. D.
8.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 )
A. B.
C. D.
9 .由直线,,与曲线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为( )
A. B.1 C. D.
10.若a>0,b>0,且函数在x=1处有极值,则ab的最大值( ) A.2 B.3 C.6 D.9
11. 对任意( );
A.; B.; C. ; D.
12.函数取得最小值时x为( )
A. 1 B. 2 C. 3 D. 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直接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已知函数在是单调增函数,则a的最大值是
14. 19.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是y=2,则a的值为_____ 。
15.已知x>0,y>0,且x+4y=1,则的最小值为 _____ 。
16.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在验证时,左端计算所得的项为_____ ____ _____ .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请给出各题详细的解答过程.
17. (10分)已知时的极值为0.
(1)求常数a,b的值;(2) 求的单调区间.
18. (12分) 已知双曲线与椭圆有共同的焦点,点在双曲线C上.
(1)求双曲线C的方程;
(2)以P(1,2)为中点作双曲线C的一条弦AB,求弦AB所在直线的方程.
19 (12分) 如图,已知AB⊥平面ACD,DE//AB,△ACD是正三角形,
AD=DE=2AB,且F是CD的中点。
(I)求证:AF//平面BCE;
(II)求平面BCE与平面ACD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
20. (12分)已知函数,曲线在点M处的切线恰好与直线垂直。
(1)求实数的值;
(2)若函数的取值范围。
21(12分)已知函数f(x)=|x+1|+|x﹣2|﹣m
(I)当时,求f(x) >0的解集;
(II)若关于的不等式f(x) ≥2的解集是,求的取值范围.
22. (12分)如图,在直三棱柱中,,,点、分别是、的中点.
(1)证明:平面平面;
(2)求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切值.
理数答案
17
解:(1) 由题易知
解得a = 2,b = 9. 6分
(2) f (x) = x3 + 6 x 2 + 9 x + 4,

18 解:(1)由已知双曲线C的焦点为
由双曲线定义

所求双曲线为
(2)设,因为、在双曲线上

①②
①-②得

弦AB的方程为即
经检验为所求直线方程.
20 解:(1)
①式 …………1分
22 1.证明:直三棱柱中,,
,,
所以平面,
, 所以,所以所求值为…………………………14分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Ⅰ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部分得分3分,共6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至少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对匝数一定的线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线圈放在磁场越强的位置,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定越大
B.线圈中磁通量越大,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定越大
C.线圈中磁通量变化越大,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定越大
D.线圈中磁通量变化越快,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定越大
2.矩形导线框abcd固定在匀强磁场中(如图甲),磁感线的方向与导线框所在平面垂直,规定磁场的正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则( )
A.从0到时间内,导线框中电流越来越小
B.从0到时间内,导线框中电流的方向为adcba
C.从到时间内,导线框中电流越来越大
D.从到时间内,导线框bc边受到安培力大小保持不变
3.如图所示,两根相距为l的平行直导轨ab、cd,b、d间连有一固定电阻R,导轨电阻可忽略不计.MN为放在ab和cd上的一导体杆,与ab垂直,其电阻也为R.整个装置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磁场方向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指向图中纸面内).现对MN施力使它沿导轨方向以速度v(如图)做匀速运动.令U表示MN两端电压的大小,则 ( )
A.,流过固定电阻R的感应电流由b到d
B.,流过固定电阻R的感应电流由d到b
C.U=vBl,流过固定电阻R的感应电流由b到d
D.U=vBl,流过固定电阻R的感应电流由d到b
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1和A2是完全相同的灯泡,线圈L的电阻可以忽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上开关K接通电路时,A2先亮,A1后亮,最后一样亮
B.合上开关K接通电路时,A1和A2始终一样亮
C.断开开关K切断电路时,A2立刻熄灭,A1过一会儿才熄灭
D.断开开关K切断电路时,A1和A2都要过一会儿才熄灭
5.如图所示,一闭合直角三角形线框以速度v匀速穿过匀强磁场区域.从BC边进入磁场区开始计时,到A点离开磁场区止的过程中,线框内感应电流的情况(以逆时针方向为电流的正方向)是如图所示中的
6.如图所示,匀强磁场区域宽为d,一正方形线框abcd的边长为l,且l>d,线框电阻的大小为r,以恒定的速度v通过磁场区域,从线框刚进入到完全离开磁场的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c边刚进入磁场和ad边刚进入磁场时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相反的
B.维持线框匀速通过磁场全过程中都要施加恒力
C.在整个过程中电阻产生的热量
D.线框中没有感应电流的时间是
7.图甲、乙所示分别表示两种电压的波形,其中图甲所示电压按正弦规律变化.下列法说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交流电,图乙表示直流电
B.两种电压的有效值相等
C.图甲所示电压的瞬时值表达式为u=311sin100πt V
D.图甲所示电压经匝数比为10:1的理想变压器变压后,频率变为原来的
8.如图所示,当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P逐渐向上移动时,接在理想变压器两端的四个理想电表示数
A.V1不变、V2不变、A1变大、A2变大
B.V1不变、V2不变、A1变小、A2变小
C.V1变大、V2变大、A1变小、A2变小
D.V1变小、V2变小、A1变大、A2变大
9.图示为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实线为t=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为t=0.6 s时的波形图,波的周期T>0.6 s,则 ( )
A. 波的周期为2.4 s
B.在t=0.9s时,P点沿y轴负方向运动
C.经过0.4s,P点经过的路程为4m
D.在t=0.5s时,Q点到达波峰位置
10.用两根完全一样的弹簧和一根细线将甲、乙两滑块连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线上有张力,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如图所示.当线突然断开后,两滑块都开始做简谐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
A.甲的振幅一定等于乙的振幅
B.甲的振幅一定小于乙的振幅
C.甲的最大速度一定大于乙的最大速度
D.甲的最大速度一定小于乙的最大速度
11.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10s时刻的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为x=1 m处的质点,Q是平衡位置为x=4 m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的振动图象,则 ( )
A.t=0.15s时,质点Q的加速度达到正向最大
B.t=0.15s时,质点P的运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
C.从t=0.10s到t=0.25s,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了6 m
D.从t=0.10s到t=0.25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30 cm
12.如图所示,一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轴上a、b两点相距12 m.t=0时,a点为波峰,b点为波谷;t=0.5 s时,a点为波谷,b点为波峰.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波长一定是24 m B.波长可能是8 m
C.周期一定是1s D.周期可能是 s
13.如图所示,是一个单摆(θ<10o),其周期为T,则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A.把摆球的质量增加一倍,其周期变小
B.把摆角变小时,则周期也变小
C.此摆由O→B运动的时间为T/4
D.摆球B→O时,动能向势能转化
14.如图所示,一波源在绳的左端发生半个波1,频率为f1,振幅为A1;同时另一波源在绳的右端发生半个波2,频率为f2,振幅为A2。图中AP=PB,由图可知:
A.两列波不同时到达P点
B.两列波相遇时,P点的波峰不可以达到(A1+A2)
C.两列波相遇后不能各自保持原来波形独立传播
D.两列波相遇时,绳上振幅可达(A1+A2)的质点有两点
15.一列波正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λ,波的振幅为A,波速为v.某时刻波形如图所示,经过t=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波前进了λ    
B.质点P完成了次全振动
C.质点P此时正向y轴负方向运动
D.质点P运动的路程为5A
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2分)
16.如图12所示,线圈的面积是0.05m2,共100匝;线圈的电阻r=1Ω,外接电阻R=24Ω。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T,当线圈以10π/s的角速度匀速转动时,若从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平行时开始计时,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为e=_____________(v),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_ A。
17.如图所示,水平面中的平行导轨P、Q相距L,它们的右端与电容为C的电容器的两极板分别相连,直导线ab放在P、Q上与导轨垂直相交并且沿导轨滑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竖直向下穿过导轨面。闭合开关S,若发现与导轨P相连的电容器极板上带负电荷,则ab向__ 沿导轨滑动(填“左”、“右”);如电容器的带电荷量为q,则ab滑动的速度v= 。
18.如图所示,半径是0.2m的圆弧状光滑轨道置于竖直面内并固定在地面上,轨道的最低点为B,在轨道的A点(弧AB所对圆心角小于5°)和弧形轨道的圆心O两处各有一个静止的小球Ⅰ和Ⅱ,若将它们同时无初速释放,先到达B点的是________球
三、计算题(共30分)(注意书写要规范、整洁)
19.(12分)如右图所示,两根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间距为l,导轨左端连接一个电阻R.一根质量为m、电阻为r的金属杆ab垂直放置在导轨上.在杆的右方距杆为d处有一个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轨道平面向下,磁感应强度为B.对杆施加一个大小为F、方向平行于导轨的恒力,使杆从静止开始运动,已知杆到达磁场区域时速度为v,之后进入磁场恰好做匀速运动.不计导轨的电阻,假定导轨与杆之间存在恒定的阻力.求:
(1)导轨对杆ab的阻力大小Ff;
(2)杆ab中通过的电流及其方向;
(3)导轨左端所接电阻R的阻值.
20.(10分)有一台内阻为1Ω的发电机,供给一学校照明用电,如图所示。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4,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4:1,输电线的总电阻为4Ω。全校共有22个班,每班有“220V,40W”灯6盏,若保证全部电灯正常发光,则
(1)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多大?
(2)发电机的电动势多大?
21.(8分)如图所示,实线是某时刻的波形图线,虚线是0.2s后的波形图线。求:
(1)若波向右传播,波的最大周期;
(2)若波速为35m/s,波的传播方向。
2012---2013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二物理答题纸
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2分)
16. e=_____________ (v) _ ________ A
17. _________ (填“左”、“右”) ________ m/s
18. ________球 (填Ⅰ或Ⅱ)
三.计算题(共30分)(注意书写要规范、整洁)
19.(12分)
20.(10分)
21(8分)
高二物理上学期期末试题答案
B
C
O
A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英语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将第II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第I卷(共115分)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 B, C三个选项
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1. When does Jean go to bed on Saturday
A. At 21:30. B. At 22:30. C. At 23:30.
2. What is the woman
A. A manager. B. A teacher. C. A doctor.
3. Where is the man
A. In a hospital. B. In a supermarket. C. In a bank.
4. How does the man go to work usually
A. By bike. B. By bus. C. On foot.
5.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painting
A. Too bad. B. Very good. C. Not good enough.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at is the woman doing
A. Making a complaint. B.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C. Ordering the food.
7. What will the woman do next
A. Get another spoon. B. Eat some fruit salad. C. Leave the restaurant.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10题。
8.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Classmates. B. Neighbors. C. Teacher and student.
9. In the woman’s opinion,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English
A. Watching movies. B. Reading magazines. C. Studying grammar.
10. What did the man advise the woman to do at last
A. To study grammar. B. To go to the classroom.
C. To ask for help from the teacher.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1至13题。
11. What made the man want to stop his journey
A. The broken car. B. The hot weather. C. The missing map.
12. Who asked the man to go on the journey
A. His wife. B. His father. C. His kids.
13. What does the man advise the man to do before a journey
A. To buy a map. B. To check the car. C. To watch the weather report.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4至16题。
14.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Relatives. B. Neighbors. C. Colleagues.
15. How does the woman go to work
A. On foot. B. By car. C. By bus.
16. What will the man buy next weekend
A. A fridge. B. An apartment. C. A computer.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 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now
A. Enjoy the music. B. Enjoy a play. C. Enjoy the food.
18. Where should the people wait
A. Outside the supermarket. B. On top of the building. C. At Exit One.
19. What should NOT people do when they go away from the building
A. Follow the direction of the workers.
B. Come back to their seats to take bags.
C. Inform the workers of the unknown objects.
20.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announcement
A. To look for a missing bag. B. To introduce a new play.
C. To ask people to get out of danger.
第二部分 语法和词汇知识(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Did your sister pass the exam   —She failed and is in low spirits.
  —I’m sorry for her.  —____.
  A. Thank you B. You’re welcome C. I would think so D. Never mind
22. Many people in Haiti died from the earthquake because they didn't have ______to immediate rescue.
A.access B.admission C.approach D.attention
23.With a lot of homework________,I can't go to the cinema with you after school.
A.done B.doing C.having done D.to do
24. When they moved to Canada, the children ________ the surroundings very well.
A.adapted to B.adopted to C.used to D.attempted to
25. He has been working too hard.________,he needs to have a rest.
A.In a way B.In addition C.In other words D.In his turn
26. As he stood up and________, he saw the waiter standing behind him and giving him an understanding smile.
A.turned off B.turned around C.turned over D.turned up
27. When asked about their opinions about the schoolmaster, many teachers would prefer to see him step aside ______younger men.
A. in terms of B. in need of C. in favor of D. in praise of
28.The girl ________ next is quite calm and is very likely to get the job.
A.to be interviewed B.to interview
C.are interviewing D.interviewing
29.You have made a few grammar mistakes in your composition, but ________you have done well.
A.all in all B.in other words C.on the other hand D.first of all
30.Although I am very busy, I try to ________a few minutes each day to do some exercise.
A.gave off B.turned up C.took over D.set aside
31. They are ________to fail if they continue at the risk of all these dangers.
A.connected B.fastened C.bound D.stuck
32.—Oh, dear, what's wrong
—If I had _______ the dog alone it wouldn't have bitten me.
A.set B.left C.had D.put
33. It's reported that the disease is accompanied ________ sneezing and fever.
A.at B.in C.of D.with
34. In former times, Kings of small states used to regularly ________ war on their neighbours.
A.announce B.declare C.broadcast D.advertise
35. Working in the research institute gave me a chance to _______ some of the latest ideas in economics.
A.test out B.get out C.make out D.make up
第三部分: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理解大意,从题中(36~55)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I teach economics at UNLV three times per week. Last Monday, at the beginning of class, I cheerfully asked my students _36 their weekend had been. One young man said that his weekend had not been so good. He had his wisdom teeth removed. The young man then asked me why I always seemed to be so_37_.
I said,“Every morning when you get up, you have a (n)__38__ about how you want to __39_ life that day. I just choose to be cheerful every day.”
“Let me give you an example.” I continued. “_40_ teaching here at UNLV, I also teach out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in Henderson, 17 miles _41_ the freeway from where I live. One day a few weeks ago when I __42_ the freeway and turned onto College Drive, my car __43__ and the engine wouldn't start again. So I put my flashers on, __44__ my books, and marched down the road to__45__.”
“The secretary in the Provost's office asked me what had happened. ‘This is my __46__ day,’ I replied, smiling.”
“‘Your car broke down and today is your lucky day?’ She was __47__.‘What do you mean?’”
“‘I live 17 miles from here.’ I replied. ‘My car could have broken down anywhere along the freeway. It didn't.__48__, it broke down in the perfect place:__49__ the freeway, within walking __50__ of here. I'm still able to teach my class. If my car was __51__ to break down today, it couldn't have been arranged in a more convenient __52__.’”
“The __53__ eyes opened wide, and then she smiled. I smiled back and headed for my __54__.”
So ended my story. I observed all my students were __55__ by my story.
36. A. what B.which C.how D.why
37.A. careful B.cheerful C.hopeful D.helpful
38.A. choice B.way C.idea D.attitude
39.A. live B.make C.have D.approach
40.A. Instead of B.In addition to C.In spite of D.By means of
41.A. towards B.above C.down D.on
42.A. saw B.stopped C.exited D.found
43.A. died B.started C.broke D.left
44.A. set B.grabbed C.left D.brought
45.A. my home B.the garage C.the college D.the Provost's office
46.A. lucky B.terrible C.unfortunate D.convenient
47.A. happy B.unsatisfied C.angry D.puzzled
48.A. Actually B.Besides C.Instead D.Meanwhile
49.A. on B.off C.by D.from
50.A. time B.distance C.area D.pace
51.A. designed B.believed C.meant D.planned
52.A. place B.time C.result D.fashion
53.A. secretary's B.student's C.headmaster's D.colleague's
54.A. car B.home C.office D.class
55.A. touched B.shocked C.removed D.sensed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Balzac was good at buying things at its lowest price. One day he wanted to buy a vase in a shop window that was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he could offer. Not being able to make the shopkeeper cut down its price very much, he left without further talking. Collecting a half dozen of his friends, he explained his wish to them and they worked a plan. The first would enter the shop and make an offer, lower than the marked price. Not getting the vase at his price, he would walk out. Shortly after another would enter and ask for a price lower than the first. In this way, each of the others would offer a price lower than the one before, and the last of his friends made a great effort to attempt to get it at the lowest price. Before long Balzac himself would return, offer more than the last two or three persons made and trust to luck. The plan worked--- Balzac got the vase at his price!
5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A vase in the window was placed much higher than Balzac could reach.
B. At first the price of the vase was much higher than Balzac could offer.
C. Balzac always wanted to buy a vase that was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he could pay
D. Balzac was very poor. He couldn’t buy the vase at a high price.
57. How many friends did Balzac gather
A. Six B. Twelve C. Ten D. Five
58. Who asked for the lowest price
A. The first one. B. The second one.
C. The last of his friends. D. Balzac.
59. What kind of person does the writer try to tell us about Balzac and his friends
A. Unkind B. Dishonest C. Selfish D. Clever
B
After giving a talk at a high school, I was asked to pay a visit to a spe cial student. An illness had kept the boy home, but he had expressed an interest in meeting me. I was told it would mean a great deal to him, so I agreed.
During the nine-mile drive to his home, I found out something about Matthew. He had muscular dystrophy (肌肉萎缩症). When he was born, the doctor told his parents that he would not live to five, and then they were told he would not make it to ten. Now he was thirteen. He wanted to meet me because I was a gold-medal power lifter, and I knew about overcoming obstacles and going for my dreams.
I spent over an hour talking to Matthew. Never once did he complain or ask, “Why me ” He spoke about winning and succeeding and going for his dreams. Obviously, he knew what he was talking about. He didn’t mention that his classmates had made fun of him because he was different. He just talked about his hopes for the future, and how one day he wanted to lift weights with me. When we had finished talking, I went to my briefcase and pulled out the first gold medal I had won and put it around his neck. I told him he was more of a winner and knew more about success and overcoming obstacles than I ever would. He looked at it for a moment, then took it off and handed it back to me. He said, “You are a champion. You earned that medal. Someday when I get to the Olympics and win my own medal, I will show it to you.”
Last summer I received a letter from Matthew’s parents telling me that Matthew had passed away. They wanted me to have a letter he had written to me a few days before:
Dear Dick,
My mum said I should send you a thank-you letter for the picture you sent me. I also want to let you know that the doctors tell me that I don’t have long to live any more, but I still smile as much as I can.
I told you someday that I would go to the Olympics and win a gold medal, but I know now I will never get to do that. However, I know I’m a champion, and God knows that too. When I get to Heaven, God will give me my medal and when you get there, I will show it to you. Thank you for loving me.
Your friend,
Matthew
60.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the third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 that _______.
A. the boy never complained about how unlucky he was to have this disease
B. the boy never complained about not being able to go to school
C. the boy never complained why the author had never come to see him before
D. the boy never complained about not getting a medal
61. From the passage we learn that _________.
A. Matthew was an athlete
B. Matthew was an optimistic and determined boy
C. The author used to have the same disease as Matthew had
D. Matthew became a champion before he died
62. Matthew didn’t accept the author’s medal because _________.
A. he thought it was too expensive
B. he was sure that he could win one in the future
C. he thought it was of no use to him as he would die soon
D. he would not be pitied by others
63.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A. A sick boy. B. A special friend.
C. A real champion. D. A famous athlete.
C
When I was growing up in America, I was ashamed of my mother’s Chinese English. Because of her English, she was often treated unfairly. People in department stores, at banks, and at restaurants did not take her seriously, did not give her good service ,pretended not to understand her ,or even acted as if they did not hear her .
My mother has realized the limitations of her English as well. When I was fifteen, she used to have me call people on phone to pretend I was she. I was forced to ask for information or even to yell at people who had been rude to her. One time I had to call her stockbroker (股票经纪人).I said in an adolescent voice that was not very convincing, “This is Mrs.Tan..”
And my mother was standing beside me , whispering loudly, “Why he don’t send me cheek already two week lone.”
And then, in perfect English I said : “I’m getting rather concerned .You agreed to send the check two weeks ago, but it hasn’t arrived.”
Then she talked more loudly. “What he want I come to New York tell him front of his boss.” And so I turned to the stockbroker again, “I can’t tolerate any more excuse. If I don’t receive the check immediately, I am going to have to speak to your manager when I am in New York next week.”
The next week we ended up in New York. While I was sitting there red-faced, my mother, the real Mrs.Tan, was shouting to his boss in her broken English.
When I was a teenager, my mother’s broken English embarrassed me. But now, I see it differently. To me, my mother’s English is perfectly clear, perfectly natural. It is my mother tongue. Her language, as I hear it, is vivid, direct, and full of observation and wisdom. It was the language that helped shape the way I saw things, expressed ideas, and made sense of the world.
64. Why was the author’s mother poorly served
A. She was unable to speak good English.
B. She was often misunderstood.
C. She was not clearly heard.
D. She was not very polite.
65. From Paragraph 2, we know that the author was .
A. good at pretending B. rude to the stockbroker
C. ready to help her mother D. unwilling to phone for her mother
66.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her mother’s English now
A. It confuses her. B. It embarrasses her.
C. It helps her understand the world.
D. It helps her tolerate rude people.
67.We can int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Chinese English .
A. is clear and natural to non-native speakers
B. is vivid and direct to non-native speakers
C. has a very bad reputation in America
D. may bring inconvenience in America
D
A pioneering headteacher is calling for all high schools to follow his lead and start classes at 11 am,allowing teenagers two hours extra in bed.
Dr. Paul Kelley,head of Monkseaton Community High School in North Tyneside,said it would mean the end of sleeping in lessons before lunch,after experiments showed teenagers could have different body clocks from adults and younger children.
Russell Foster,an Oxford professor of neuroscience(神经系统科学),tested the memory of 200 Monkseaton pupils at 9 am and 2 pm using pairs of words,and discovered a 9% improvement in the afternoon. Students correctly identified 51% of word pairs in the later session,compared with 42% in the morning. Tayler McCullough,15,one of the test subjects,said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would welcome the extra hours in bed. I'm extremely hard to get up in the morning. One or two people like to get to school early,but most of us would be up for going in later. I'm sure it would make a big difference to our learning ability.”
Kelley is adamant that a change of school timetable will have a meaningful effect on exam performance. He wants his school's governors to approve his plan and put the new timetable in place before the opening of Monkseaton's new school building,the most technologically-advanced in the country,in September.
Kelley hopes his latest idea will be just as successful.“We have to be practical. But this proves that,by starting later,children's learning improves,as does their health.”
Foster said,“This is preliminary(初步的)data,but what's exciting is that it matches more detailed studies carried out in Canada and the US. Teenagers get up late not because they are lazy but because they are biologically programmed to do so.”
68.How many professor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One.    B.Two. C.Three. D.Four.
69.According to Russell Foster's research,________.
A.the students tested had very good memories
B.the students tested did better jobs in the afternoon
C.42% of the students tested could do very good jobs
D.51% of the students tested could master 9% of words
70.Foster's opinion on teenagers' getting up late is that ________.
A.teenagers are practical
B.teenagers are lazy bones
C.it's based on their body development
D.it's good for their learning and health
第五部分 :七选五阅读理解. (每个2分,共10分)
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E=AB, F=AC, G=AD)
_____71____. The time and money that doctors spend on their medical education are probably one reason for this problem. A visit to a doctor’s office costs from fifteen to fifty dollars. It is impossible to pay for the medical care they need. _____72_____. Most doctors, however, disagree. They say that they were required to study medicine for a long time. Tuition(学费) for many years of medical education costs a lot of money. Doctors say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most medical students to borrow money from a bank to pay their tuition. _____73_____, young doctors need a lot of money for their work. _____74_____.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high cost of medical care in American is unnecessary. Because high tuition is one cause of high costs, _____75_____.
A. It is possible for the poor people to see the doctor in America.
B. Many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nk that doctors are overpaid
C. One way to lower costs would be to have medical schools that are free or have low tuition
D. They are not willing to pay high tuition for the doctors
E. The cost of medical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very high
F. Because this money must be repaid to the bank
G. So, they charge people high prices for medical care
卷II:(共35分)
第五部分:,短文改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假如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每处错误仅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 \ 划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面划一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改正后的词。
注意:
1. 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
2. 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I had never interested in sports, unlike most of my classmates. After the school they would take part in either a basketball and a football game, while I stayed inside all by myself. After some times, I came to realize that I had to change all this when I intended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So, one weekend, at the great surprise of all my classmates, I announced that I want to go to the football game with them. I thought by join my classmates in sports I would not feel lonely, but in the end I might even come to like sports as many as my classmates did.
第六部分 书面表达(25分)
新学期开始,学校开展了争作“好学生、好公民”的活动。请你以“ Great Changes ”为题向《中学生英语报》投稿,记述自开展活动以来同学们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注意:
1. 报道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词数不少于100 。 报道的开头已给出。
2. 活动前:◆不能保持教室清洁,随意丢弃废弃物
◆ 对师长不够礼貌,常常忘记问候
◆ 购物、等车不能遵守秩序
3. 活动后:◆积极参加大扫除,将废弃物放入垃圾箱
◆ 主动问候老师并帮助老师做事情
◆ 主动排队,在公交车上为老年人让座
Great Changes
The activity of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good citizen has been hel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term in our school. Everybody has taken an active
part in it.
注意:在答题纸上作答
答题纸
第五部分:,短文改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假如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每处错误仅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 \ 划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面划一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改正后的词。
注意:
2. 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
2. 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I had never interested in sports, unlike most of my classmates. After the school they would take part in either a basketball and a football game, while I stayed inside all by myself. After some times, I came to realize that I had to change all this when I intended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So, one weekend, at the great surprise of all my classmates, I announced that I want to go to the football game with them. I thought by join my classmates in sports I would not feel lonely, but in the end I might even come to like sports as many as my classmates did.
第六部分 书面表达(25分)
新学期开始,学校开展了争作“好学生、好公民”的活动。请你以“ Great Changes ”为题向《中学生英语报》投稿,记述自开展活动以来同学们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注意:
4. 报道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词数不少于100 。 报道的开头已给出。
5. 活动前:◆不能保持教室清洁,随意丢弃废弃物
◆ 对师长不够礼貌,常常忘记问候
◆ 购物、等车不能遵守秩序
6. 活动后:◆积极参加大扫除,将废弃物放入垃圾箱
◆ 主动问候老师并帮助老师做事情
◆ 主动排队,在公交车上为老年人让座
Great Changes
The activity of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good citizen has been hel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term in our school. Everybody has taken an active
part in it.
-----------------------------------------------------------------------------------------------------------------------------------------------------------------------------------------------------------------------------------------------------------------------------------------------------------------------------------------------------------------------------------------------------------------
高二英语上学期期末试题答案
Wha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We do hope every student can keep it up.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消息一出,所有华人无不为之振奋,一扫中国文学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尴尬。与此同时,引发了中国民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进一步深入了解。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如1919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对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的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1. 下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C.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D.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2. 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从19世纪中叶起,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C.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的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D.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严震,字遐闻,梓州盐亭人。本农家子,以财役里闾。至德、乾元中,数出赀助边,得为州长史。西川节度使严武知其才,署押衙,迁恒王府司马,委以军府众务。武卒,罢归。起为兴、凤两州团练使,好兴利除害。迁山南西道节度使。朱泚反,遣腹心穆廷光等遗帛书诱之,震即斩以闻。是时,李怀光与贼连和,奉天危蹙,帝欲徙山南,震闻,驰表奉迎,遣大将张用诚以兵五千捍卫。用诚至周至有反计,帝忧之,会震牙将马勋嗣至,帝告以故,勋曰:“臣请归取节度符召之,即不受,斩其首以复命。”帝悦。勋还得符,请壮士五人与偕,出骆谷,用诚以为未知其谋,以数百骑迓①勋馆之,左右严侍。勋未发,阴令焚草馆外,士寒争附火,勋从容引符示之,曰:“大夫召君。”用诚惧,将走,壮士自后禽之。用诚子斫勋伤首,左右捍刀得免,遂仆用诚,而格杀其子。勋即军中,士皆擐甲矣。勋昌言曰:“若父母妻子在梁州,今弃之而反,何所利邪?大夫取用诚尔,若等无与!”众乃服,不敢动。即缚用诚送于震,杖杀之,而拔其副以统师。天子至梁州,宰相以为地贫无所仰给,请进幸成都。震曰;“山南密迩畿辅,李晟锐于收复,方藉六师为声援,今引而西,则诸将顾望,责功无期。”帝未决,会晟表至,亦请驻辟梁、洋,议遂定。然梁、汉间刀耕火耨,民采稆为食,虽领十五郡,而赋入才比东方数大县。自安、史后,山贼剽掠,户口流散,震随宜劝课,鸠②敛有法,民不烦扰,而行在供亿具焉。。车驾将还,加检校尚书左仆射。久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保,谥曰忠穆。
【注】①迓(ya):迎接。②鸠:通“匍”,聚,聚集。
4.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西川节度使严武知其才,署押衙 署:暂代。
B.会震牙将马勋嗣至 嗣:随后。
C.宰相以为地贫无所仰给 仰:仰望。
D.而赋人才比东方数大县 比:等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严震“兴利除害”的一组是(3分) ( )
1 本农家予,以财役里闾
2 数出赀助边
3 震即斩以闻
4 驰表奉迎,遣大将张用诚以兵五千捍卫
5 遂仆用诚,而格杀其子
6 随宜劝课,鸠敛有法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严震为人慷慨,才能出众。他出身农家,家境富裕,曾多次出钱资助边舫;严武知其才能,在升任恒王府司马后,就把军府中的许多事务交给他办理。
B.严震处事果敢,忠于朝廷。他斩杀了朱泚派来劝诱的穆廷光,送表章迎奉并派人保驾想移驾山南的皇帝,对谋反不成的属下张用诚毫不留情地予以杖杀。
C.严震富有远见,敢于进言。宰相认为梁州“地贫无所仰给”,请皇上去成都,严震则认为山南接近京郊,皇上驻此有助收复京城,否则就会求胜无期。
D.严震发展农耕,体恤百姓。梁、汉百姓采稆为食,加之山贼抢掠,人口流散,经济十分落后;严震则鼓励百姓从事农桑,收敛适度,使驻地供应充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诚以为未知其谋,以数百骑迓勋馆之,左右严侍。
(2)若父母妻子在梁州,今弃之而反,何所利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8.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3)问君能有几多愁? _______________。
(4)卧龙跃马终黄土, 。
(5)戎马关山北 , 。
(6)女娲炼石补天处,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活着 刘传珍
昨日出游耽搁,借宿在姐姐家。事先,姐夫已申明过,在他家没有懒觉睡。姐夫是做小生意的,起得早很正常。我当时就笑笑,表示理解。不想他半夜就起来了,起床的动作轻轻的,丝毫没有吵醒我的意思。可我还是醒了。我看了一下手表,才三点多。
姐夫出去后,屋外传来轻微的器具碰撞声。我知道,他们开始忙活起来了。我也不好意思再赖在被窝里了,便翻身起来。
已是初冬时候,屋外寒气逼人。天下着蒙蒙细雨,他们正在把东西往三轮车上装。他们摆的是小吃摊,东西很多,如炉子、桌椅盆罐之类的,要运到很远的闹市区路口去。姐姐的头发被雨沾湿了,紧贴在额上,但她似乎也觉察不到,更不觉得冷,在雨中穿来穿去,忙个不停。我搓了搓两只冻得瑟瑟缩缩的手,轻轻地问:“姐,需要我帮忙么?”
“咦,你起来做什么?”她似乎这才注意到我。这时,姐夫说了一声:“好了,出发了。”“我也去。”“你去做什么,天冷,睡觉去!”姐姐的话语近乎命令,但我执意要去,她便未再拦我。姐夫推出一辆自行车,我骑上,跟在他们的后面,出发了。
这一路并不好走,陈街破巷被离迷的雨雾和街灯延绵得老长、老长,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尽头。路面已有积水,左一洼、右一洼,映着昏黄的灯光,仿佛少年含羞的脸庞刚刚褪去红晕,白一阵、黄一阵,不知如何是好。姐夫缓缓地蹬着三轮车,一下一下,很是吃力,姐姐在后面紧紧跟着,一步一步地推,稍有不小心便会踩进水洼里,溅起很高的水线。我一声不吭地推扶着自行车,任凭溅起的浊水点上我的衣裤。
巷子拐了个弯,路稍稍好走了些。姐姐这才舒了口气,见我没有骑自行车,又埋怨起来:“怎么啦你?看,裤子都脏了。”其实她的裤子比我要脏得多。我没有作声,只是略略抬了抬头,望了一眼前方。
前方除了灯光还是灯光,除了雨雾还是雨雾。街上半个人影也看不到,除了偶尔闪过一两只夜行汽车的眼睛。我不由得问姐姐:“赶这么早,会有生意吗?”姐姐苦笑,“哪会有什么生意?不过跟人家抢地盘罢了。”原来姐姐的摊位是固定在那个街口的,但不知从何时起又来了一对下岗夫妇,说城管办也同意他们在那边设摊。于是双方就吵起来,闹到城管办,城管办也没办法,说你们谁先到地盘就归谁。从此双方就这样开始了“拉锯战”。
好不容易到了地头。天虽然很黑,但起早的生意人都陆陆续续赶来了,有的摊子防雨篷都搭好了,有的还在忙碌着。幸好,姐姐他们的地盘还没被“占领”。姐夫迅速地跳下三轮车,从车里抖出一块油毡布,与姐姐一起,三下两下,防雨篷便搭好了,把我这个外行看得直瞪眼。接着,他们又忙碌起来,桌子、椅子、炉子等件件卸下,又一件件摆放好,一切动作都是飞快的,仿佛是搞什么竞赛似的。而我却只能愣愣地站着,不知该怎样才能帮上他们的忙。
等到他们收拾妥当,我才发现我去帮忙实在是多余,他们配合得那样默契,我又何苦去“画蛇添足”呢?姐姐招呼了我一声,问我冷不冷。我冷!清大早起来,又淋了这么多雨,哪能不冷?但我不能说,也不会说。不光是我冷,姐姐、姐夫还有许许多多夜半起床的人,他们都冷,他们说冷了吗?我的鼻子有点发起酸来,有股想哭的味道,我咬了咬牙,“不冷!”
就在这时,姐姐拽了拽我的衣袖,说,你看。我随她的目光望去,在街的对面,一对中年夫妇正拨弄着一辆相似的三轮车,慢慢地掉过头,悄悄地隐逝在烟雨迷蒙、灯火阑珊的地方。我心里泛起一阵莫名的难受,“是他们吗?”姐姐点点头,没有说话。我知道,她的心里也不好受,但是却也无可奈何。
我在椅子上小睡了会儿,醒来的时候街上行人依然很少,不过汽车多起来,发动机的震颤、鸣笛的呜咽愈来愈响,愈来愈“雄浑”了,这座年迈的城市渐渐地从睡梦中醒来。由于是雨天,姐姐的小吃生意很是清淡。姐姐似乎很有耐心,安详地坐着、等着。我却坐不住了,看了看表,也该走了。
“姐,我走了。”姐姐站起身来,恋恋地看了我一眼,“有空常来玩。”“一定。有空你也到我那边去,别忙坏了身体……”后面的话就没再说下去,因为我知道,此时任何的话语都只是一种形式,说多了反而有点自欺欺人。真的会有“有空”的那一天吗?
我抬头看了看微亮的天空与蒙蒙的雨雾,匆匆向车站走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没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在娓娓的叙述中展开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段,但表现的主题确实深沉。
B.小说中简单而质朴的对话,对揭示人物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都是通过对话展开的。
C.“我”一住进姐姐家,姐夫就申明“在他家没有懒觉睡”,姐夫实际上已暗示了他们职业的辛劳,并为他们早起埋下了伏笔。
D.小说中的许多关于寒气、雨雾、灯光的描写,既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又深化了小说主旨,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
E.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普通人含辛茹苦的生活故事,却能深深打动读者,在感叹普通人生活韧性的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多方面的思考。
(2)小说主要描写了“早起”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姐姐”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我”有人认为可有可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莫言——不倦的探索者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奠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
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
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
《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东西。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
B.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
C.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而且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
D.国外有位评论家说:莫言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这个说法,表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E.本文多处引用了莫言的原话和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富有感染力,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
(2)根据文意,请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特点。 (6分)
(3)作为作家,莫言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4)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原因有很多,请你就“阅读与写作”“故乡与文学”“民族与个性”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校王佳同学以687的总分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对于很努力的我来说,和他差距仍很大,只能望其项背了。
B.民政部门及时安置灾民、疏通道路、抢修电力、重建家园以及恢复生产等无所不至的关怀让灾区人民很感动。
C.有东北大粮仓之称的东北平原几乎没有水利灌溉设施,也用不着打井浇地,主要因为这里五风十雨的自然条件。
D.几位多年未见的老向学出差到保定,大家欢聚一堂,谈笑自若,共同回忆起了当年高三一起学习奋斗的日子。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最新出台的医疗保险政策最大限度的关注了工薪阶层的就医问题,很好地完善了医疗保险制度和医保专用资金的使用效率。
B.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临行前母亲的谆谆教诲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C.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D.纪录片《历史碎影》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十一个南方文人生命中富有包孕性的故事,展示了一部二十世纪南方文人的微型生活史。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①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②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③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④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⑤它巧妙地搭配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⑥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在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A.③①⑥⑤④② B.⑥⑤②④①③ C.①③⑤④②⑥ D.③⑥④①②⑤
16. 阅读下面段落,请用四个字的短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不得摘录原文短语)(5分)
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人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 □□□□ □□□□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蕴含一定哲理,句式与示例相近。(6分)
(1)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2)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3)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谁。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帝召开一个会议,想了解赐给动物们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已成了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遨游。 ……
上帝忽然发现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啥 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我的灵魂可以飞翔,它带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2012-2013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答案
【参考译文】
严震,字遐闻,是梓州盐亭人。他本是农家子弟,因富有而役使乡里。至德、乾元年间,他多次拿出钱财资助边防,因此任本州长史。西川节度使严武知道他有才能,让他暂代押衙,后升任他(严震)为恒王府司马,将军府中的各种事务全都交付给他。严武去世,严震免职回乡。后来又起任他为兴、凤两州团练使,他热衷于兴利除害。升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朱泚造反,派心腹穆廷光等人赠送帛书劝诱他,严震立刻斩杀穆廷光奏报朝廷。这时,李怀光与贼联合,奉天危急,皇帝想移驾到山南,严震听说后,急送表章迎奉,派大将张用诚率五千士兵保驾。张用诚到周至后企图造反,皇帝忧虑,适值严震的牙将马勋随后赶来,皇帝告诉他缘故,马勋说:“臣请求回去取来节度使符召他,如果他不接受,就斩其首再来复命。”皇帝很高兴。马勋回去取来兵符,请带五名壮士与他同行,从骆谷出山,张用诚以为他不知自己的阴谋,率数百名骑兵迎接马勋,让他(马勋)住在馆舍中,左右严密守卫。马勋没有行动,暗中命人在馆外点燃柴草,士兵寒冷争相烤火,马勋从容地拿出兵符给他看,说:“大夫召你。”张用诚畏惧,想要逃走,壮士从后边擒住他。张用诚的儿子砍伤马勋头部,左右挡住刀得以幸免,于是打倒张用诚,打死他的儿子。马勋来到军中,士兵都已披上铠甲了。马勋高声说:“你们的父母妻儿都在梁州,现在抛弃他们造反,有什么好处呢(所得到的好处是什么)?大夫要抓住的只是张用诚,你们不要参与!”众人这才服从,不敢再动。立刻绑住张用诚送到严震处,严震用杖打死张用诚,提升他的副职来统率军队。天子到达梁州,宰相认为这里土地贫瘠无法保障供给,请求皇上进驻成都,严震说:“山南接近畿辅京郊,李晟锐意收复京城,正要藉助皇帝六军作为声援,现在率军西去,那么众将观望不前,求胜就遥遥无期了。”皇帝没有决定,适值李晟的表疏送到,也请求皇上留驻梁、洋,这才商议决定。但梁、汉之间刀耕火种,百姓采集野禾作为食物,虽然管辖十五郡,而赋税收入才与东部几个大县相等。从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以后,山贼抢掠,人口流散,严震不失时机鼓励督促从事农桑,收敛适度,百姓没有感到烦扰,而皇帝驻地供应充足。皇上车驾准备返回时,又加授严震为检校尚书左仆射。过了一段时间,进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五年,严震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追赠太保,谥号忠穆。
12. (1)(5分)E A
【评分标准】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D得1分,答B C不给分。
【解析】B项原文说我“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的只是“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也并没有说是“必由之路”。C项文中“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是“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是说莫言把国内、国外故事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D项文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原文不是肯定的。
观点三:个性化的民族的作品才是世界的。理由: ① 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特色的作品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莫言的作品展现的是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正是体现了这个特点。② 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一条道路。就像莫言写高密县,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③ 个性化的民族的作品会成为经典。莫言最初多是模仿,他意识到作品要有自己的特色,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包括个性化的语言。
【评分标准】任选一个方面作答。观点鲜明得2分;理由充足得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