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内涵和基本要求。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政治认同;
2.通过探讨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为什么要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对发展实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认识;
3.明确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任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措施。 
教学难点:现代体系的化经济内涵和构成。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看一些新闻节目,学生或多或少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经过第一框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等基础理论,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2.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总结分析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地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学好本节课内容。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诱导法、多媒体教学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享誉世界。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还存在许多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型企业偏少、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
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随着传统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产能过剩矛盾非常突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偏低。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提示:我们可以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找找答案。
新课讲解:
(一)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什么)
1.呈现材料“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存在问题”
追问:要解决材料里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2.“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十九大报告)结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知识拓展: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总量增长、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是落实发展理念、实现发展进步的具体途径。
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从总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从总供给方面看,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二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发展理念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转变经济发展路径。
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
(二)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什么)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从课本上找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小组合作,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结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三)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怎么办)
播放视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发力?”
思考:结合视频内容和课本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学生思考举手发言,教师总结)
结论:①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目标: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要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②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目标: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目标: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要求: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提示:1.实体经济
地位: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措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含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根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全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乡村振兴战略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重要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3.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含义: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措施: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总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