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中考第一次模拟监测九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30分)1.三星堆考古使古代青铜器成为今年的网红。对下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体现中华文化领先世界B. 说明青铜铸造水平最高C.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反映王公贵族世袭特权2.《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下列制度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管全国军务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管百官D.设立郡县制,加强地方管理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两幅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秦朝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时期②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专制主义走向顶峰③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专制主义走向顶峰④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发展趋势与封建社会发展进程成正比关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4.人口迁徙给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改变,下表是3世纪时南北方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以下对图表数据分析符合史实的是()关中人口大量迁出,关中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江南扬州人口大量迁入,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荆州人口大量迁入,反映了南方社会经济环境良好D.北方人口迁入南方,是由于北方爆发了七国之乱5.嘉兴乍浦有座海红亭。它是一座纪念《红楼梦》首次流传海外的建筑。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带有九部《红楼梦》的一艘南京船从乍浦港出发,抵达日本长崎港。下列为这一事件所拟标题,最恰当的是()A.闭关锁国下的《红楼梦》出海B.中日传统友谊的首次见证C.受各国人民热捧的《红楼梦》D.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与碰撞6.1900年7月前,维新派的《清议报》将义和团民称之为"暴徒"匪"乱民",7月之后,却赞赏团民"赴死军前"曾不返顾"。兴中会的《中国日报》也有类似转变。这反映()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政治诉求趋同B.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发生变化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D.近代的报刊致力于宣扬民主思想7.史学家陈旭麓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观点()A.是不符合当时历史真实的B.认为当时民众缺乏民主意识C.认为袁世凯做皇帝有法律依据D.认为袁世凯掌权是时代产物8.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这段话最能证明()A. 日军实力远超中国B.中国军队英勇作战C.日本侵略者唯武器论D.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9.下面是李明同学进行主题式复习时整理的图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巩固B.新中国统一大业不断深入推进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D.新中国外交事业不断走向成功10."改革开放最初的萌芽,是从民间发起的。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丰富和升华了邓小平的认识,使他有了首先在深圳等地,摘一块地方办特区,作为试验,然后摸着石头过河'的伟大构想。"这表明改革开放()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B.使深圳等经济特区已经初具规模C.遵循从城市向农村的发展顺序D.是尊重人民智慧的顺应形势之举11.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野蛮的征服者成为俘虏。下列图片能见证这一观点的是()12.欧洲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麦哲伦等人,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这反映了()A.航海家们的贡献不足为道B.物质的支持是航海活动进行的前提C.企业家们具有冒险的精神D.资本的发展需求是殖民扩张的根源13.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B.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C.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D. 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14.下列小说在英国和德国出版后广泛传播。这些虚构作品扎堆出现有现实背景,就是()1904年《沙岸之谜》∶一位英国水手挫败了德国人利用驳船入侵英国的预谋。1906年《1910入侵英伦》∶德国将驳船改装为舰队,成功侵入英国。1906年《海星》∶ 英国特工潜入德国,对德国的新战舰实行先发制人。A.欧洲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B.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互对立C.德国崛起后英德矛盾激化D.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广泛兴起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卒子,即小兵)。"这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体系C.两极格局D.两极格局结束,出现"一超多强"局面二、辨析改错题(本题共4 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6.辨析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战国末期的墨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2)《中华民国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1942年1月,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宪章》,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4)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材料解析(本题共2 小题,每小题 10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许斌、邢晓凤主编《历史地图册·经济与社会生活》)(1)观察地图,指出A、B两处先民培育的农作物。(2分)材料二 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初年,传统农业始终是中国农业的主流。顺着这条主流,精耕细作农业区从黄河中下游的早作农业扩展至长江流域的水田耕作。随着精耕农业空间的不断拓展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技术也增添了新的内容,——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2)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材料三 毛泽东深刻剖析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相互关系,指出无产阶级需要联合和依靠广大农民,共同战胜强大的反动统治阶级;在充分认识土地之于农民的这一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认为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源.——摘编自陈洪玲、蒋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农民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依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基于此认识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的探索。(4分)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有相同的经历和命运……为此,1860年12月24日,成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 ……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1868年开始、日本新政府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很快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材料一中提到"中国和日本曾有相同的经历和命运"是指什么 针对这一情况中日两国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分)材料二 (苏联)五年计划(1928年一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清。……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为应对"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采取的哪一政策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五年计划模仿的成功范例 该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4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当今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怎么做 (2分)四、分析与探究题(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明交流 互鉴共享】材料一15世纪以来,各洲之间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大大增加。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摘编自《文化交流与传播》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东西方加强世界联系的两件大事。简要说明世界联系加强的重大意义。(4分)【冲突对抗 人类浩劫】材料二 30年代的世界局势并未像美国所希望的那样向前发展,反而出现了越来越不利于美国的变化,最终迫使美国走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道路。局势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美国主张的"欧洲均势"政策被打破。……其次,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日益受到威胁和损害。——据刘国玲《论二战中美国从中立到参战的原因及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希望"是什么。试从当时世界局势角度分析有哪些"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又是什么事件"最终迫使美国走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道路"的。【合作共赢 中国智慧】材料三2015年,习近平出席第 70 届联合国大会,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倡导的原则和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关系中,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和理念 (4分)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5 CCDCA 6—10 CDDBD 11—15 CDBCD二、辨析改错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错误,将“墨子”改为“韩非”。(2)错误,将“《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错误,“联合国宪章”改为“联合国家宣言”(4)√三、材料解析(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17.(1)A:粟;B:水稻。(2分)(2)精耕细作;耕作地域的扩展;农业技术的革新。(任两点4分)(4)在认识到农民阶级重要性的基础上,毛泽东充分认识并且深入探索了土地问题对于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认为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源;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4分)18.(1)封建统治腐朽,都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4分)(2)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分)(3)坚持改革,勇于创新(2分)四、分析与探究题(12分)19.(1)事件: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意义:①促进各国的和平友好交流与共同发展;②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观念从此逐步确立,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4分)(2)希望:欧洲均势。变化:美国主张的“欧洲均势”政策被打破;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日益受到威胁和损害。事件:日本偷袭珍珠港。(4分)(3)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分)运用: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