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四第九课第二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解读《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承接第一框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课标要求通过学习,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愿意关注社会热点,课堂参与程度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2、本框题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多为结论性知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理论素养难以使其深刻、全面理解本框内容。3、需要结合生动、有趣、有感染力的情境创设,设计课堂小组活动,展开本课教学,使抽象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学目标1、通过“解码纪录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交流分享,使学生总结出文化发展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增强对国家发展的政治认同。2、通过“辨析纪录片”,促进学生把握科学思维方法,理解文化发展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3、通过“你”“我”的中国故事,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拟一句宣传标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教学难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齐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列举纪录片。 紧跟时政热点,吸引学生眼球,聚焦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第一幕: 解码纪录片 播放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宣传片段,小组讨论: 1、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深刻? 2、请你来点评,这部纪录片打动人心的原因是什么?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既典型又生动,以小见大,以点到面,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感受到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冷暖悲欢,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动分享,感悟纪录片打动人心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文化发展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增强对国家发展的政治认同。第二幕:辨析纪录片 在如何拍摄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讨论中,有下列观点: 观点一:博古可以通今,只需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拍摄纪录片即可 观点二:可以采用中外合拍、合作传播的方式 观点三: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应该利用马克思的理论为指导进行拍摄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纪录片导演,请你谈谈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结合课堂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根据情境的展开与分析,设置观点辨析,引导学生对设置的观点作出是非曲直的判断分析,明确文化发展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碰撞,克服混沌、片面、偏激,走向明确、全面、理性。第三幕:“你”“我”的中国故事 播放视频:2021最难忘的中国声音,过渡引出:讲好中国故事,你我都是参与者,见证者,书写者。请你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拟一句宣传标语。 要求:朗朗上口,20字以内。 通过播放“2021最难忘的中国声音”,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在这一铺垫下,让学生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拟一句宣传标语,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既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人翁精神,又推动课堂向高潮迈进。升华主题 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升华课堂主题。 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升华,深化价值引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