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语文早读案10(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下语文早读案10(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下语文早读案10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自评总分_______________
一、背诵5分钟左右。(3分。自评得分__________)
1、《声声慢》 2、《劝学》 3、《陈情表》
自评标准:(1)声音响亮,背诵流畅,得3分;(2)声音响亮,时有磕绊,得2分;(3)声音较响亮,基本靠“偷看”,得1分;(4)没有声音,得0分。
二、朗读10分钟左右。(2分。自评得分__________)
1、《陈情表》及其注释和译文 2《项脊轩志》及其注释和译文
自评标准:(1)声音响亮,自然流畅,得2分;(2)声音较响亮,磕磕又绊绊,得1分;(3)没有声音,得0分。
三、检测10分钟左右。(10分。自评得分__________)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项不属于《扬州慢》一词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刻含意的一项是( )
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而如今自生自灭。 B.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苦伤感之情。
C.遥念花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 D.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沦。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过维扬(维扬:指扬州。《尚书·禹贡》有“淮海维扬州”,后以“维扬”代“扬州”。)
B.淮左名都(淮左:淮水东面。方位以东方为左,扬州一带,在宋时属淮东,故称。)
C.自故马窥江去后(江:这里指长江。)
D.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
3.下列对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一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柳永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陈亮等。
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马,胡人的兵马,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代指金兵。
B.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甫诗《赠别》(其一)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
C.淮左,淮水东面。方位以东方为左,扬州一带,在宋时属淮东,故称。
D.“黍离之悲”,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荠麦弥望 弥望:满眼 B.自度此曲 度:构思
C. 解鞍少驻初程 少驻:稍作停留 D.难赋深情 赋:写作
二)理解性名句填空(每格1分,共4分)
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写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心理来展现词人内心世界的句子是: , !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 , !”代之。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 , ”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以行路为喻,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四、附加题,用好多余时间。
默写《陈情表》第一段
备注:课代表登记自评总分
附1背诵文章
劝学
荀子 〔先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声声慢 寻寻觅觅
李清照 〔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附2检测题答案
一)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理解与分析。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C项,此诗句不含有离情之苦。
2.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文学文化常识等知识。考生要根据肯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D 项,“后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错误,应为“后借指故国之思”。
3、A【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说法错误,应改成“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D.“‘黍离之悲’,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错误,应为“‘黍离之悲’,借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构思”错误,应该译为创作。句意:于是自创了这首曲子。
二)1、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