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17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作业(一)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夯实基础】一、读拼音写字词,并写出加点字的读音。(1)台风在阳江海陵岛dēng lù( ),预计将继续向西北方向yí dòng( )。(2)公园里的花开了,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草木yù yù( )葱葱,几只dù juān( )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3)沿着蜿( )蜒( )的水路进入内洞,内洞一团漆( )黑,工人举起灯,我们看到了形状变化多duān( )的shí zhōng rǔ( )和shí sǔn( )。二、按要求完成。1.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词语。明艳 蜿蜒 突兀森郁(1)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2)鲜明艳丽;明丽。( )(3)(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2.查字典。“郁”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草木茂盛;②忧愁,愁闷;③有文采;④形容香气浓。下面词语中的加点的“郁”字应选哪个解释?(填序号)郁闷( ) 芬芳馥郁( )文采郁郁( ) 突兀森郁( )字典还告诉我“兀”有“高耸特出”之意。所以现在我知道“突兀森郁”的意思是 。我还能写出两个描写山峰的词语: 、 。3.用“√”在括号里选出运用恰当的词语。(1)几只乌鸦在(盘曲 盘旋)的古树枝干旁(盘曲 盘旋)。(2)在这片(宽敞 宽广)的原野上,原本(宽敞 宽广)的房子也显得小如蚂蚁。(3)公园里,人们(观赏 欣赏)着美丽的花朵,(观赏 欣赏)着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春意。【能力提升】三、课内阅读。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1.用横线画出暗示“双龙洞”名字由来的句子。2.这一段主要介绍了内洞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石钟乳和石笋的观赏价值表现在: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综合运用】四、课外阅读。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节选)叶圣陶爬爬歇歇直到冰壶洞口,进了洞就得往下走。工友提着汽油灯在前边引导,我留心脚下,踩稳一脚再挪动一脚,觉得往下走也不比向上爬轻松。忽然听见水声了,再往下没有多少步,声音就非常之大,好像整个洞里充满了这轰轰的声音,真有逼人的气势。就看见一挂瀑布从石隙吐出来,吐出来的地方石势突出,所以瀑布全部悬空,上狭下宽,高大约十丈。身在一个不知道多么大的岩洞里,凭汽油灯的光平视这飞珠溅玉的形象,耳朵里只听见它的轰轰,脸上手上一阵阵地沾着飞来的细水滴,这是平生从未经历的境界,当时的感觉实在难以描述。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这个比拟是工友说给我听的,听了他说的,抬头看瀑布,越看越有意味。这个比拟比较把石钟乳比做狮子和象之类,意境高得多了。在那个位置上仰望,瀑布正承着洞口射进来的光,所以不须照灯,通体雪亮。所谓残星,其实是白色石钟乳的反光。这个瀑布不像一般瀑布,底下没有潭,落到洞底就成伏流,是双龙洞泉水的上源。1.刚刚进洞作者是如何描写所见的瀑布的?2.往下走了几十级后,作者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一)一、(1)登陆 移动 (2)cù 郁郁 杜鹃 (3)wān yán qī 端 石钟乳 石笋二、1.(1)突兀森郁 (2)明艳 (3)蜿蜒2.② ④ ③ ① 山峰高高耸起,树木多而茂盛 示例:崇山峻岭 层峦叠嶂3.(1)盘曲 盘旋 (2)宽广 宽敞 (3)观赏 欣赏三、略。四、1.就看见一挂瀑布从石隙吐出来,吐出来的地方石势突出,所以瀑布全部悬空,上狭下宽,高大约十丈。身在一个不知道多么大的岩洞里,凭汽油灯的光平视这飞珠溅玉的形象,耳朵里只听见它的轰轰,脸上手上一阵阵地沾着飞来的细水滴,这是平生从未经历的境界,当时的感觉实在难以描述。2.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这个比拟是工友说给我听的,听了他说的,抬头看瀑布,越看越有意味。这个比拟比较把石钟乳比做狮子和象之类,意境高得多了。在那个位置上仰望,瀑布正承着洞口射进来的光,所以不须照灯,通体雪亮。所谓残星,其实是白色石钟乳的反光。第 10 页17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作业(二)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夯实基础】看拼音,写词语。zhè jiāng luó liè dù juān( ) ( ) ( )yù mèn yuán tóu shí sǔn( ) ( ) ( )二、按要求完成。1.给下列多音字组词。jì( ) zhuǎn( )系 转xì( ) zhuàn(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花朵还是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3)内洞里( )有一条青龙,( )有一条黄龙。【能力提升】三、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1.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3.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4.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5.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综合运用】四、课内阅读。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1.选文中作者是按照( )→( )→( )的先后顺序写的。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乘船的方式是用绳子拉,突出了孔隙的小。B.选文重点描写了进外洞时的情景。C.画线句中的“贴”字说明仰卧的姿势没法再低了,突出了孔隙的窄小低矮。3.孔隙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特点的?4.为什么作者会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二)一、浙江 罗列 杜鹃 郁闷 源头 石笋二、1.系鞋带 关系 转弯 转动2.(1)无论 都 (2)即使 也 (3)不但 而且三、1.比喻 2.排比、比喻 3.设问 4.对比 5.排比四、1.外洞→孔隙→内洞2.B3.孔隙很狭小。作者运用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了孔隙的特点。“容得下一只小船”“两个人并排…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是直观地描写孔隙的狭小。“……挤压……稍微……准会……”这是描写自身的感觉来突出孔隙的狭小。4.因为孔隙太小,左右和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受到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越强。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17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作业(三)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夯实基础】读拼音,根据语境写词语。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dù juān( )显得有精神。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é jiǎo( ),擦伤鼻子。3.这些石钟乳和shí sǔn( ),形状biàn huà duō duān( ),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能力提升】二、辨字组词。浙( ) 稍( ) 凋( )淅( ) 梢( ) 调( )渐( ) 哨( ) 绸(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用关联词造句。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花朵还是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综合运用】四、课外阅读。冬游颐和园 深冬的一天,我们来到了颐和园。天空瓦蓝瓦蓝的,几抹淡云轻盈地漂浮着。柔和的阳光照耀在湖面上、树梢上,送来几分暖意。 我们穿过文昌阁,便看到了围墙边那一排笔直高大的白杨树。树枝光秃秃的,但在树的枝丫处却包蕴着无限的生机。 远望昆明湖,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站在湖边,透过那薄薄的冰层,能一眼望到湖底的卵石。远处几只黑点般的小鸟斜着身子掠过湖面,尾巴偶尔点一下寒冰,就又飞入碧空,慢慢地消失了。 我们继续沿着湖畔漫行,镇守十七孔桥的铜牛出现在跟前了。它那坚硬的犄角、沉静的目光、憨厚的面庞和那健壮的身躯,处处显示着稳健的美。 来到十七孔桥跟前,我才看清了桥的真面目。桥头两尊石雕虬龙,目光炯炯,镇静地守卫着桥身。拱桥两侧的石栏杆上排列着许多头狮子。有一头狮子笑呵呵地歪着头,好像在说:“我正等着你们来这里玩呢!”仔细一看,发现有一头小狮子正偎依在妈妈的怀里吸吮乳汁。还有一头小狮子正趴在妈妈的背上,探着头,和妈妈脚掌下压着的那头调皮的小狮子玩耍。我数了数,这一根石栏上就有九头狮子。多有意思!我又往前走,看见了一头凶猛的雄狮,昂着头,瞪着眼,怒视前方,长长的鬃毛都竖了起来。它跟前的一头小狮子露出了惊恐的神色,好像被大狮子的怒吼声吓呆了。我沿着桥边,一个栏一个栏地看着。那些狮子真是一头比一头美,千姿百态,其妙无穷!穿过石桥,我们来到群树掩映的中心岛。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半藏半露。我们在亭台楼阁之间兴致勃勃地做起游戏。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冲破严寒,回荡在四面八方。1.游览的季节是( ),游览的地点是( )。2.游览的顺序:穿过( ),看到了白杨树;远望( ),看到湖面和小鸟;沿着( )漫行,看到了铜牛;来到( )跟前,看到了两尊石雕虬龙和石狮子;穿过( ),在( )的亭台楼阁之间做游戏。3.文中描写的狮子的特点是: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三)一、1.杜鹃 2.额角 3.石笋 变化多端二、浙江 稍微 凋谢淅沥 树梢 声调渐渐 口哨 丝绸三、1.无论……都……2.即使……也……四、1.深冬 颐和园2.文昌阁 昆明湖 湖畔 十七孔桥 石桥 中心岛3.那些狮子真是一头比一头美,千姿百态,其妙无穷4.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之情。第 10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能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在本课中,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游览顺序学习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用词用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双龙洞的特点。能复述描写的景象。2.了解按顺序描写的方法,体会准确表达。感受作者赞美的情感。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写法导读,按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教学难点】指导朗读,理解运用表达事物的方法,准确用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词语积累:回顾课文词语,齐声朗读。2.回顾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1)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排序。(③)游览外洞的情景。(①)在路上的见闻。(⑥)乘船出洞。(⑤)游览内洞的情景。(④)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过孔隙)。(②)在洞口见到的情景。(2)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内容:课文按游览的顺序,记叙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二)精读课文1.阅读提示:(1)抓住游览顺序,感受作者描述的景象的特点。(2)探讨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准确表达的特点。2.展示相关图片,用欢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要求:找找作者在路上见到的景象,说说特点。3.融情于景:批注修辞手法,体会作用。(1)排比:师:“时而”的排比写出了溪流的什么特点?要求:关联词造句。(2)拟人:感受作者的心情。4.阅读第4自然段,找出作者描写洞口和外洞的词句。要求学生在课本上进行画线批注。(1)洞口:像桥洞似的,________。(2)外洞:修辞手法:____,把外洞比作________,直观真切地说明外洞____的特点。5.朗读第5自然段,说说孔隙的特点,描写的内容,圈出关键词句。特点:狭小表现目的:对进入的船的大小描写;对船进入方式的描写;对乘船进入的感受的描写。6.句式探讨: 描写“船的大小”的目的。设问句的句式,通过自问自答,具体说明船____,从而突出孔隙____的特点。7.体会作者的准确用词,说说表达了什么感受。(1)找出词语:“没有一处”“稍微”“一点儿”。(2)体会:朗读这些词语和假设句“要是……准会……”,体会作者描写的贴切与准确性。想象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_____,受____的感觉,真实地体现了孔隙_____的特点。8.交流探讨:阅读第6-7自然段,抓住特点,描写内洞的所见。引导学生找出句子,进行概括提炼。(1)特点:黑具体描写:什么都看不见,即使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2)特点:奇具体描写:内有双龙,形态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3)特点:大具体描写: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比外洞大得多。9.内洞景象与大小:(1)内洞的景象。洞顶描写,说明:变化多端,形态各异。“即使……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2)描写内洞的大小。写作手法:对比。突出了内洞的什么特点?提示:一进房子即一个四合院的面积。通常在18到20平米左右。10.写法导读:按表格内容填空。小组讨论答案,举手说一说。借景抒情地点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景象 山、花、溪流 像桥洞 像大会堂 容一只小船进出 双龙、石钟乳、石笋特点 明艳 宽 大 小 奇游览双龙洞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奇景的____________之情。11.归纳总结:写法特点。(1)记叙顺序。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泉水流经的路线,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游览的顺序正好相反。(2)结构完整。本文开头介绍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记叙游览的经过,文末写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12.语言表达:双龙洞是金华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现在请你做一次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双龙洞,注意把你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介绍清楚。提示:出示提示,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课文描述的顺序来讲述。(三)课外拓展展示叶圣陶先生的名言。(1)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2)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4)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四)课堂小结1.主题归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奇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我的收获:(1)本文用词准确恰当,表达清楚完整。(2)说说双龙洞的景象的特点,谈谈感受。(3)掌握按游览的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五)随堂小测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作者按游览的________,___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____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的景象,___写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和在内洞看到的景象,_____写出洞。2.畅所欲言。说说关于自己游历的亲身体验,注意要把真实感受说清楚。(六)板书设计(七)布置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阅读童话集《稻草人》。2. 仿照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写一次观光旅游的亲身经历,分享积累素材。第 8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案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学案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双龙洞的特点。能复述描写的景象。2.了解按顺序描写的方法,体会准确表达。感受作者赞美的情感。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写法导读,按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学习难点】指导朗读,理解运用表达事物的方法,准确用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知识构建【素养储备】积累作者的名言。【自主学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作者按游览的________,____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_____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的景象,_____写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和在内洞看到的景象,____写出洞。2.用欢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找作者在路上见到的景物。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杜绝( ) A.tǔ B.dù窄小( ) A.zhǎi B.zǎi石笋( ) A.shǔn B.sǔn漆黑( ) A.qī B.xī2.下面标点符号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B.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C.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D.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洞口和外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2.作者描写了内洞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3.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你知道下列风景名胜的所在地吗?西湖( ) 泰山( ) 日月潭( )庐山( ) 故宫( ) 秦兵马俑( )2.仿照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写一次观光旅游的亲身经历,分享积累素材。参考答案知识构建【素养储备】略。【自主学习】1.先后顺序 先 接着 再 最后2.映山红、油桐、沙土、山、溪流。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B A B A2.D【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洞口宽、大,有气势。作者把“洞口”比作“桥洞”突出洞口很宽。外洞宽敞。“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拥挤”,这是通过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来写外洞特点的。2.“一团漆黑”“余外全是昏暗”等词句写了内洞“黑”的特点。“名目有四十多”“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句介绍了石笋、石钟乳,写出了内洞景象之“奇”。“比外洞大得多”“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声音轻轻的”等写出了内洞之“大”。3.先看到的是蜿蜓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杭州 泰安 台湾 九江 北京 西安2.略。第 6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本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历,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领略我国山河的优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加强概括能力,并在初步学习中把握生字词的学习。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观。2.认读“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生字,积累词语。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检查预习,正确书写生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教学难点】默读课文,梳理结构,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话题激趣:展示多处名胜古迹,学生自主说一说自己了解的知识。2.资料链接:双龙洞的简介。(二)新课初知1.揭示课题:作者、地点、体裁。学生说一说对题目的理解和句式的关键。2.介绍作者:叶圣陶。3.预习检查:(1)说说你对金华双龙洞的了解。(2)作者的游览顺序:先……接着……再……(3)双龙洞的景色的特点_______。(4)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交流。4.字词认读:生读字词,教师指导并要求朗读相关语句。5.新词解疑:学生读一读词语及其含义,说说生活中的运用。方法:①联系上下文。②换词法。③ 借助工具书……(三)掌握生字1.生字新词:展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先生读后根据拼音再读,并朗读相关词语。2.串字识词:“杜”“鹃”展示杜鹃图片,进行书写指导:杜:“木”字的捺变点;“土”第二横比第一横长;鹃:左部下面的“月”字撇变竖。3.重点指导: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跟写,注意观察字形结构,完成辨字等练习进行举一反三。(1)窄:上面“穴”要覆盖下面,“乍”三横间隔均匀。(2)臀:下部“月”字撇变竖。(3)乳:第一笔是短撇,左下部“子”字的横变提;右部是竖弯钩。(4)笋:下部“尹”字的第二笔是长横,向右出头。(5)移:“禾”末笔捺变点;右部两个“夕”上下排列,第一个“夕”的横撇的撇较短,第二个较长,伸至左下。(6)额:“客”横撇的撇较长,“页”最后一笔是长点。(7)端:“立”最后一笔变提。(四)整体感知1.阅读提示:展示双龙风景名胜区导游示意图。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和双龙洞景区的地理位置。2.要素交代: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抓关键词找出相关信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3.路线梳理:默读课文第2-8自然段,批注描写顺序,划分段落。探究游览顺序。学生自主找出地点,从而理清结构,对景象有初步的概念。(无)课堂小结我的收获:(1)本文是_____先生写的一篇_____(体裁)。(2)我积累的好词佳句_________。(3)说说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4)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内容。(六)随堂小测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一簇(zú cù ) 石笋(sǔn shǔn )浙江(zhé zhè) 漆黑(qī xī)臀部(diàn tún) 蜿蜒(wān wǎn)2.词语搭配。( )的沙土 ( )地移动( )的映山红 ( )地举起( )的公路 ( )地流着(七)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书写积累生字新词。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第 5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案17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学案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观。2.认读“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生字,积累词语。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检查预习,正确书写生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学习难点】默读课文,梳理结构,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知识构建【素养储备】了解金华的双龙洞及其他的溶洞。【自主学习】1.课题: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体裁:________________3.作者:________________主要作品:________________4.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和双龙洞景区的地理位置。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浙( ) 罗( ) 杜( ) 鹃(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窄( ) 郁( ) 肩( ) 臀(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移( ) 额( ) 陆( ) 乳( )______ ______ ______笋( ) 端( ) 源(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端:①东西的一头; ②项目,方面; ③仔细地看。(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异:①不相同的; ②分开; ③奇怪; ④特别的。(1)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2)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作者游览的时间: ,地点:。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行文线索是怎样的?3.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比一比,再组词。浙( ) 肩( ) 额( ) 臀( )渐( ) 扁( ) 顾( ) 臂(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鲜明艳丽;明丽。( )(2)(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3)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4)形容变化的项目、方面极多。( )3.阅读作者的童话集《稻草人》。参考答案知识构建【素养储备】略。【自主学习】1.《记金华的双龙洞》2.写事(游记)3.叶圣陶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4.略。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示例:zhè 浙江 luó 罗列 dù 杜绝 juān 杜鹃zhǎi 窄小 yù 郁闷 jiān 肩膀 tún 臀部yí 移动 é 额角 lù 陆地 rǔ 牛乳 sǔn 竹笋duān 顶端 yuán 水源2.略。【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4月14日 浙江金华2.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有两条行文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3.本文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示例:浙江 渐渐 肩膀 扁担 额头 回顾 臀部 手臂2.(1)明艳(2)蜿蜒(3)突兀森郁(4)变化多端3.略。第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1.doc.doc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2.doc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3.doc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学案.doc.doc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教案.doc.doc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学案.doc.doc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教案.doc.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