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历史中考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江苏省历史中考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知识点

资源简介

中考二轮复习——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解读】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在复习时注意:
(1)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构建体系】
【相关课题】
专题 册数 相关课题
中 国 古 代 经 济 七上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
七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 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第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知识清单】
一、农业篇
(一)生产工具的变革
时期 具体内容
原始 农耕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居民使用骨耜;
商周 有少量青铜农具,耒耜和石锄、石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唐朝 发明了耕种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宋朝 发明了插秧工具秧马
(二)水利工程
1.大禹治水
采用 疏导 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 被尊称为“大禹”
2.都江堰
(1)时间:公元前256年(战国后期) 设计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地点:岷江
(2)构成部分:渠首、灌溉网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3)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灵渠: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
4.隋朝大运河(在位皇帝:隋炀帝)
(1)时间:605年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3)四段: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4)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农作物的种植与引进
时期 具体内容
原始农耕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
西汉 从西域引进核桃、葡萄、石榴、胡萝卜等作物
魏晋南北朝 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推广双季稻
两宋 由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之首;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粮仓( “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的种植由南向北推进。
明朝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高产粮食作物
清朝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湖广熟,天下足)
(四)历代中央政府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
时期 具体内容
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实力大为提高。
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1)废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汉朝 1.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 2.文帝、景帝提倡以农为本,降田赋为三十税一;(出现了文景之治) 3.东汉光武帝减轻农民负担。(出现了光武中兴) 4.东汉末年,曹操采用屯田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三国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唐朝 1.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出现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3.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生产,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宋朝 由越南引进占城稻,政府推广到东南地区。
元朝 忽必烈统治时期注重农桑。
明朝 明太祖积极恢复发展经济,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
清朝 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推行垦荒政策,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五、农学著作
时期 具体内容
北朝 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明朝 1.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手工业篇
领域 分类 具体内容
手 工 业 陶瓷业 1.原始农耕:河姆渡居民会制作黑陶;半坡居民会制作彩陶。 3.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4.宋朝: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河北定窑、河南汝窑较出名。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5.明朝: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纺织业 1.原始农耕:半坡居民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2.汉朝:丝绸之路,对外输出。 3.唐朝:品种多,蜀锦冠于全国。 4.宋朝: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棉纺织工具先进。 5.明朝: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6.清朝前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手 工 业 青铜 铸造业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 2.繁荣:商周时期 3.特点:规模大、种类多、数量多,工艺精 4.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最大、最重)和四羊方尊(最精美)
造船业 1.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 2.宋朝: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3.明朝:郑和下西洋,规模大、路程远。
三、商业篇
领域 分类 具体内容
商 业 货币制度 1.春秋时期: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使用。 2.秦朝: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 3.西汉:汉武帝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隋朝:统一南北币制。 5.宋朝: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
商业城市 1.南朝:建康是当时商业最活跃的大都市。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城内分坊(住宅区)和市(商业区)。 3.宋朝:最大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有早市、夜市、草市、市镇、瓦子、勾栏) 4.元朝:大都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5.明朝: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6.清朝:北京、苏州、杭州、扬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著名市镇:盛泽镇、汉口镇)
商 业 对外贸易 1.西汉:汉武帝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2.三国:吴国发展海外贸易。 3.唐朝: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贸易频繁。 4.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海上交通发达,航线远至波斯湾及非洲东海岸。 5.元朝:海陆交通发达,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6.明朝:郑和下西洋;明中后期“海禁”。 6.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移的原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主要原因);
②自然条件优越;③江南战乱少,社会安定;④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统治者的重视
2.南移过程:
①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
3.南移的表现(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粮食作物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得到推广;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 茶树在南方普遍种植;棉花的种植到南宋后期向北推进。
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海南岛棉纺织工具先进。
制瓷业 宋朝是我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成为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南宋海船上,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商业贸易 商业城市 开封、杭州是宋代最大的商业城市;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乡镇出现草市;市镇成为重要的商贸区。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波斯湾及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
货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通过探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①要保持和谐安定的局面。 ②要重视人才交流、技术创新。
③政府要重视经济,制定恰当的政策。④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