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历史中考二轮复习专题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江苏省历史中考二轮复习专题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

资源简介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班级 姓名
知识概括:
一条主线 中国人民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一个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两大途径 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五大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思维导图:
一、改革开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两个凡是”提出 实质:“左”的错误的继续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
目的——纠正“文革”以来的极“左”错误,反对“两个凡是”。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12
3.地点:北京
4.内容:
①思想上:冲破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上: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5.意义: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措施:平反冤假错案
(1)“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恢复刘少奇名誉,使得建国以来最大冤案得到平反
(2)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标志
1981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农村改革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生产责任制)
5.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6.影响: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①1950年 土地改革——土地私有制
②1953年 农业合作化——土地公有制
③1958年 人民公社——土地公有制
④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制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①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②1984.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发展: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②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③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五)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格局
(1)经济特区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的城市”)
作用: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
①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
③扩大对外交流
④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2)沿海开放城市 1984
(3)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
1988年 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4)内地
沿江、沿边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内陆市县
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注:特区的选择有何考虑?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注:对外开放的特点?
“全方位”——既要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面向全世界开放。
“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2.对外开放的意义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3.进一步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2.中共十二大1982
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中共十三大1987
①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三步走”战略部署P52
※※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
(1)内容:
①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④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⑤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
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中共十四大1992
①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确立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6.中共十五大1997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注: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不幸与世长辞。
邓小平贡献: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邓小平理论
7.中共十六大2002
①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中共十七大2007
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9.中共十八大2012
①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②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③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④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
⑤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10.中共十九大2017
1.内容:
①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
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
①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③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二、港、澳、台问题
1.背景:
①港澳台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香港——英国;澳门——葡萄牙)
②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时间:改革开放新时期
3.人物:邓小平
4.依据: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现实——长期实行资本主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5.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50年)(设特别行政区,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
“变”——主权归属 “不变”——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6.成功范例:①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别——享有高度自治,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②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澳门特别行政区
7.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
②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③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港澳的回归开辟了途径
④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8.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根本原因)
②“一国两制”构想;
③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④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9.感想: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有尊严
10.台湾问题
(1)复习巩固:台湾的历史
时期 概况
三国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到达流求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
清康熙年间 设台湾府管辖台湾
1895年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1945 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
1949 中国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
1950 朝鲜战争爆发,美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解放台湾
(2)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的中国内政问题。(不容他国干涉)
香港、澳门问题:外国侵略,属主权问题。
(3)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转变
①新中国成立后,武力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③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邓小平——一国两制 江泽民——八项主张 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4)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告台湾同胞书》;倡议两岸实现三通
1983年——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契机——华航事件)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1992年——“九二共识”海基会与海协会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
1993年——“汪辜会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第一次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