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轮专题复习:社会主义的探索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整体感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共产党宣言》(1848年)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由空想到科学巴黎公社(1871年) 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由理论到实践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由理想到现实新中国成立(1949年)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由一国到多国二.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知识整合事件 概况 影响新经济政策 (1921-1927) 内容:粮食税;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斯大林模式 (1936) 确立:经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个五年计划,1936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正式确立。 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积极: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等赫鲁晓夫改革 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等。 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 先重点进行经济改革,后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等。 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合作探究一 苏联解体原因及实质1.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4.其他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等苏联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合作探究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给我们什么启示?1.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2.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3.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4.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知识整合一事件 概况 影响工业化的起步 一五计划 (1953—1957)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主要成就:一桥二铁三公路四厂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 (1953—1956) 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探索 中共八大(1956) 内容: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 主要任务。 开始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八字方针(1961)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原因:左倾错误;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超越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文革(1966-1976) 原因:左倾错误 口号:以阶级斗争为纲 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损失。合作探究 我们应该从探索的失误中吸取哪些教训?1.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注民生。3.反对个人崇拜,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知识整合二事件 概况 影响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目标:1992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促进经济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1980(深珠汕厦)1988(海南) 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新阶段:200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三个代表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阐述中国梦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知识迁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第一个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谁?在什么刊物上发表了什么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新青年》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什么政党?中国共产党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哪些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共七大)、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八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4.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之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什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中国何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标志事件是什么?1956年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知识整合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重要举措 土地所有制性质土地改革 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 由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 土地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制不变,农民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中苏社会主义探索的比较深度探究 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异同共同点:①都是在外部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情况下进行的。②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③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计划推进工业化进程。④都对旧模式进行改革。不同点:①苏联社会主义探索是无先例可循;中国则是从模仿借鉴到形成自我发展特色。②改革结果不同:苏联几次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就举世瞩目。知识迁移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 所有制 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政治制度 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战演练材料一: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材料二“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主题感悟 洋务运动近代救国探索路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现代建设探索路 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