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轮专题复习:古今民族关系班级: 姓名:古代关系史一、秦朝(一)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二)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二、西汉(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2.时间: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3.目的:(1)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2)第二次目的: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4.意义:(1)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2)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二)西域都护的设立1.时间:公元前60年。2.意义: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三、东汉:东汉明帝,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四、三国两晋南北朝(一)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二)西晋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三)五胡(鲜卑、匈奴、羯、羌、氐)内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详见古代史专题三)五、隋唐(一)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二)交往概况:1.唐与吐蕃(西藏)(1)文成公主入藏:①概况:吐蕃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②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③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金城公主入藏。(3)唐蕃会盟碑。2.唐与突厥: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3.册封: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六、两宋(一)北宋与辽的和战1.契丹的建立: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又称为辽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2.战:澶州之战(寇准)3.和:澶渊之盟(1)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2)影响:①积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②消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二)北宋与西夏的和战1.西夏的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原羌族的一支)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2.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3.和:宋夏和约(1)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2)意义:宋夏边境贸易兴旺。(三)北宋与女真(金)1.女真(1)统一:11世纪末,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2)建立政权:1115年,阿骨打建立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境内)。(3)巩固政权:①模仿中原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②颁行女真文字。③发展生产。2.金灭辽及北宋: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四)南宋与金的和战1.战:岳飞抗金(1)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2)概况:郾城大捷。(3)结果: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击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4)评价:①保护了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正义性,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2.和:宋金和议(1)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规定分界线。(2)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3)评价:①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②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五)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地理位置(七下教材第6课P29页北宋形势图);西夏、南宋与金的地理位置。(七下教材第8课P39,金、南宋、西夏对峙图。)七、元朝(一)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二)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八、明朝:修明长城(一)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二)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九、清朝(一)西藏1.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册封 “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2.设置机构:1727年(雍正)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3.乾隆时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二)西北1.康熙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2.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3.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4.1771年,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一支)为摆脱沙俄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现代关系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发展: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法律: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举措: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边疆问题西藏的历史演变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合同为一家”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中央政府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新中国: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台湾的历史演变三国:吴国船只到达过夷洲。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明朝:明末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正式建省近代: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新中国: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第三次分离。两岸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政府倡议通邮、通航、通商,海峡局势逐步走向缓和。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3年,“汪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此次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实现“三通”,两岸关系取得重大发展2015年11月,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