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轮专题复习:大国崛起——德国、日本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整体感知:一、明确线索德国史维度一时序看德国维度二德国发展史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 处于领先地位,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发展超过英、法等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削弱了德国经济实力,战后赔款和制裁措施使国内经济非常困难经济大危机 沉重打击了德国,工业和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失业人口剧增,广大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第二次世界大战 使德国经济受到重创二战后 (1)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取正确政策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联邦德国与法国和解,先后成立欧共体、欧盟,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政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史实 (1)1916年,与法国进行凡尔登战役,最终失败 (2)1918年,战败投降影响 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受到严厉制裁,也激起其严重不满经济大危机 法西斯势力崛起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趁机崛起,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 史实 (1)侵略进程:突袭波兰→进攻丹麦、挪威→迫使荷兰、比利时投降→打败法国→空袭英国→入侵苏联 (2)结果:战败影响 法西斯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被彻底粉碎;战后被分区占领分裂与统一 (1)1949年10月德国被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2)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国际 关系 三国同盟 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对抗协约国集团凡尔赛体系 一战后缔结协约,受到凡尔赛体系束缚;希特勒上台后,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不断侵略扩张,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法西斯同盟 与日本、意大利组成法西斯同盟推动多极化趋势 主导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成立后,成为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明确线索日本史维度一时序看日本维度二日本发展史改革 大化改新 646年开始,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明治维新 (1)1868年开始,学习西方,全面改造日本 (2)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使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强大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侵略 扩张 (1)元朝末年到明朝中期,倭寇侵犯中国沿海地区,戚继光抗倭消除了倭患 (2)1894年、1900年,相继发动、参与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获得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计划,使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得到遏制 (4)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6年建立法西斯专政,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5)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 (6)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后 经济发展 (1)二战后,追随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 (2)二战后制定适当经济政策,利用美国的扶持,引进最新科技成就等,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重点巩固:第11课 古代日本一、6世纪前的日本1.建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1.背景: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前提条件),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2.概况:孝德天皇于646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3.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1.背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2.武士集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强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小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大武士团,主要从事对抗地方政府和响应朝廷征战。3.武士夺权:12世纪晚期,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4.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大权旁落。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一、倒幕运动1.背景:(1)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以美国为先的西方国家逼迫日本开港通商,使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2.开始: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3.结束:1868年1月,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同年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二、明治维新1.背景:倒幕运动后,睦仁天皇改年号为“明治”,迁都东京。2.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3.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4)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影响:(1)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2)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3)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开始: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3.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二、成就:1.内燃机:(德国)奥托制造出煤气的内燃机;2.交通工具:(德国)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大众教育: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贝多芬:德国天才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目的: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2.背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德国与英、法、俄的矛盾突出。3.形成:(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2)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4.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二、大战的爆发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2.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3.规模: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4.主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5.发展: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6.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一、《凡尔赛条约》1.巴黎和会①召开: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英国和美国三国操纵。②性质:帝国主义国家分赃会议。2.《凡尔赛条约》(1)签订: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2)内容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还法国开采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③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3.凡尔赛体系的确立:《凡尔赛条约》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的“新秩序”。二、《九国公约》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2.《九国公约》的内容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3.《九国公约》的作用: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2.德国法西斯政权:(1)形成: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2)暴行: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②加强思想控制,焚烧了大量进步书籍。③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数以千计的优秀犹太科学家被迫流亡国外。④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3.日本法西斯政权:(1)形成: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2)暴行: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②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1.爆发:(1)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2)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及太平洋等。3.扩大:(1)1940年4月起,德国先后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2)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3)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4.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5.转折:(1)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人民英勇抗敌,于次年2月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6.反攻: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7.雅尔塔会议:(1)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2)内容: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3)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8.结束:(1)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2)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9.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第16课 冷战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欧洲的联合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2.过程:(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4)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二、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美国的扶持;②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大量军需订单;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2)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背景: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2.目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3.表现:英、法、联邦德国相继宣布成为“福利国家”。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