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内能 章末复习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九年级物理下(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章 内能 章末复习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九年级物理下(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13章 内能 章末复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③比热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
活动1分子热运动
1、演示实验:甲:打开一瓶香水,让学生说出感受。
提问: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什么?类似的现象,能否从中举一例?
乙:教师做二氧化氮扩散现象。
引导:(1)教师指出上述现象是一种扩散现象;
板书:扩散现象是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后,彼此渗透,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观察:两天、四天、六天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
介绍:铅片与金片的扩散现象。
提问:扩散现象能否发生不同状态物质之间。
演示:用课件模拟扩散现象以及扩散与温度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扩散现象的理解。
点拨: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见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之为“转换法”。
提问:上述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活动2内能
教师演示:
多媒体展示运动员头顶飞来的足球与运动图片,对比展示。
教师讲解:
同一切运动着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和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单位:焦耳。
展示:课本图13.2-3铁水和冰山的图片。
◆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操作,思考该实验现象的成因并尝试进行解释。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联系生活】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适时展示)
引导学生解释铜管乙醚实验。
【过渡】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那么,反过来像课前的铜管实验,里面的乙醚膨胀对外做功,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揭开谜底,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树立辩证思想。)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教师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观察当瓶塞跳出时,瓶内的变化。并思考:
当瓶塞跳起时,是 对_____做功, ________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液滴,于是就观察到“白雾”现象。
总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且在作用效果上的等效的。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的,物体的内能减小。
活动3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单位:J/(kg·℃)
(3)水比热容是 J/(kg·℃)。
其物理意义: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热量是 J。
拓展延伸:
(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升高或降低温度的多少、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来鉴别物质。
(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
(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热多少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升高的度数有关。
(4)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物体的温度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都是由比热容的大小引起的。
4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学以致用
5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分子运动引起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2.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  )
A.白天和夜晚的风都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B.白天和夜晚的风都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C.白天的海风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陆风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D.白天的海风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陆风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3.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3,吸收热量之比为3:1,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
A.9:2 B.2:9 C.1:2 D.2:1
4.己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用如图所示的家用电热水壶烧开一壶自来水,水吸收的热量约为(  )
A.6×104J B.6×105J C.6×106J D.6×107J
5.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0℃的冰没有内能
C.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D.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6.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比热容与物体吸、放热及温度和质量都没有关系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就越大
D.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7.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8.由c=,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9.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的温度升高得比乙液体的温度多
10.冬天孩子们围着火炉取暖,这是利用___________的方式获取内能;而远离火炉的孩子同时还要靠双手反复摩擦让手感到温暖,这是利用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参考答案:
1.B
2.D
3.A
4.B
5.C
6.A
7.D
8.D
9.D
10. 热传递 做功
6课后反思
第一部分设置了“目标---我来明确”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复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学生复习完以后也可以对照学习目标来检查一下自己本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看对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第二部分设置了“自学--我来解疑”目的是体现学生课前复习的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第三部分设置了“交流---我来展示、质疑”,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我没有以填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的思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出来,这样就促使学生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查书找答案。同时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也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来,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质疑中学生也会有新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展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述不清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